由東漢蔡倫改進的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所用材料為樹皮、麻頭、敝布及魚網等,經過挫、搗、炒、烘等工藝製成。
而在陝西一個供奉蔡倫的村子,卻做出了一種「有味道」的「宣紙」。
圖為一張真正意義上的傳統、手工、二簾水的「超三丈三」宣紙。韓蘇原 攝
圖為工人正在晾曬「有味道」的「宣紙」。張遠 攝
圓滾滾的大熊貓一直是大家的心頭肉,憨態可掬萌出一臉血,在全世界收穫了無數粉絲。
其實大熊貓不僅有顏值,還有「內涵」。
圖為大熊貓的糞便。張遠 攝
在這個村子,大熊貓「生產」出來的便便被做成了「宣紙」,不僅不臭,聞上去還有股淡淡的竹子清香。
圖為劉曉東介紹「熊貓紙」。張遠 攝
「熊貓紙」的發明人劉曉東說:「大熊貓是國寶,古法造紙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兩者結合,變糞為寶」。
圖為起良村內的古法造紙。張遠 攝
71歲的劉曉東是陝西省周至縣起良村人,這個位於秦嶺北麓腳下的村子從漢代起就是造紙重鎮,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相傳由於村裡人人都從事造紙,無人種田,因此村名改為「棄糧村」,根據諧音更名「起良村」。
圖為劉曉東與工作人員分揀熊貓糞便。張遠 攝
退休後,劉曉東成為當地起良蔡侯紙博物館的館長,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古法造紙的保護和傳承。
2016年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突發奇想,大熊貓的糞便內含有大量竹纖維,能否用大熊貓糞便製作紙?
圖為工作人員蒸煮大熊貓的糞便。張遠 攝
於是劉曉東前往秦嶺大熊貓繁育基地,運來了大熊貓糞便,開始「熊貓紙」的研發。兩年後,一張真正意義上的「熊貓紙」被製作出來。
圖為工作人員展示「熊貓紙」撈紙。張遠 攝
「熊貓紙」的製作採用古法技藝,製作過程頗為繁瑣,分為糞便分揀、淘洗、生石灰攪拌、浸泡、蒸煮、二次淘洗、打漿、混入楮皮紙漿、撈紙、晾曬等步驟。
圖為工作人員晾曬「熊貓紙」。張遠 攝
由於是純手工古法製作,「熊貓紙」的生產周期長達一個月。此外,大熊貓的糞便只能用秋冬兩季的,因為這兩季大熊貓吃的是老竹子,糞便的纖維比較粗。這樣製作出的「熊貓紙」紙質柔韌細膩,具有竹質紙的特點和楮皮紙的優點。
圖為「熊貓紙」紙漿。張遠 攝
雖說「滾滾」能吃能拉,但畢竟數量稀少。受限於原料「供應」,起良村「熊貓紙」的產量一直較低,50厘米斗方的「熊貓紙」年產不到一萬張,所以它的價格比普通宣紙貴上許多,但依舊擋不住熊貓迷對它的喜愛。
圖為劉曉東微信對話截圖。
隨後劉曉東將蔡侯紙郵寄給了鄭智化,並附贈「熊貓紙」。
不少網友在表揚鄭智化書法的同時,紛紛留言:味道一定不錯!
這讓劉曉東對古法造紙的傳播和傳承有了很大信心。劉曉東認為,「熊貓紙」既是創新又是傳承,這一切都是為了把起良村古法造紙技藝傳承下去,讓越來越多的人接觸、了解古法造紙。
下一步,他們還將開發如限量版禮品和紀念品等各種紙類衍生品,讓這種古老技藝「煥發新生」。
在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王智看來,傳統技藝的傳承也需要不斷嘗試、創新,但必須立足於傳承。「熊貓紙」遵循了傳統造紙技藝,在原材料的選用上進行新的嘗試,並讓更多人關注、了解傳統造紙技藝,其核心還是為了將古法造紙技藝傳承下去。
來源:中國新聞社(CNS1952)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Ns9lX3IBfGB4SiUwPuy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