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形象是構成文學作品的基本要素之一。然而由於受字數的限制,古典詩詞描寫人物形象時,便很難像散文、小說等文學樣式那樣進行展開描述,更多的是通過捕捉人物的某一細節,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將其表現出來。通常情況下,人物的細節之處有形神、動作、心理等。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閨怨》,便是一首心理描寫水平很高的閨怨詩。它出自於唐代詩人王昌齡之手,是王昌齡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說到閨怨詩,其實歷代以來數量非常多,基本都以寫少婦、少女在閨閣中的憂愁和怨恨為主,多數是傷春懷人。
清代黃生《唐詩摘鈔》記載:感時恨別,詩人之作多矣,此卻以「不知愁」三字翻出後二句,語境一新,情思婉折。閨情之怍,當推此首為第一。其意思就是說,王昌齡的這首閨怨詩,構思新穎獨特,筆法含蓄委婉,堪稱古今閨怨詩第一。那麼它究竟有何獨到之處呢?它的心理描寫水平之高,又體現在何處呢?
《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首先,我們來看詩的首句「閨中少婦不知愁」,乍看之下,還以為詩人搞錯了題目,畢竟「不知愁」與「閨怨」自相矛盾。但結合下文,便會理解詩人的良苦用心。原來王昌齡是為了刻畫閨中少婦微妙的心理變化而有意這麼做。至於她「不知愁」的原因,一是「上翠樓」,二是「覓封侯」。
「翠樓」,即青樓,古代顯貴之家的樓房多飾青色。說明這位閨中少婦的家境是比較富裕的,自然也就沒有經歷過什麼生活波折,也就很難體會到丈夫從軍遠征,離別多年的憂愁。其次,當時正是唐王朝國力強盛,全民尚武的時候。正如岑參詩中所說「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也就是說,當時的社會風氣,決定了許多男人的生活理想就是「覓封侯」。而女人也會主動要求自己的丈夫去從軍建功立業。因此正如這首詩中所說,一開始她是「不知愁」的,所以才會「春日凝妝上翠樓」,即精心打扮準備去欣賞大好的春光。此時的少婦觀賞春色以自娛,她是歡樂而「不知愁」的。
然後,詩的後兩句「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也就是說當她欣賞大好春光,看到了路邊楊柳新綠的時候,心情忽然難受了起來,不禁後悔當初主動要夫君去從軍。那麼她為什麼看到楊柳新綠,心理會產生如此大的改變呢?我們說在古代,有折柳送別的習俗。可能她想起了當初與丈夫離別時的情形。
還有可能她看到了楊柳的再一次新綠,忽然意識到青春易逝,很可能等丈夫回來,她就蒲柳先衰了。種種思緒,讓她產生了一個強烈的念頭,就是後悔當初讓丈夫離家千里,一別就是數年。到了這裡,這位閨中少婦所產生的情愫,就是題目所說的「閨怨」了。由此可見,從一開始的「不知愁」,終到最後的「悔愁」,僅在一句「忽見陌頭楊柳色」中,便體現得淋漓盡致。
古人說:「詩貴曲而忌直」,王昌齡這首詩無疑深得其妙,更多的是留給我們自己去想像。雖然「覓封侯」是當時的社會風氣,但是弊端顯而易見,它讓多少閨中少婦苦于思念。對於我們來說,這首詩其實還告訴了一個夫妻相處的道理,陪伴最重要。
綜觀王昌齡的這首詩,它生動地刻畫了少婦心理的迅速變化,卻不說出變化的具體原因,意韻極深婉,可以說是語短情長。單從人物的心理描寫來說,王昌齡這首詩,短短4句,無疑堪稱心理描寫的典範。除此之外,它也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社會特色,具有歷史意義。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