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路,滄桑巨變中找尋曾經的記憶!

2019-05-08     青島城市記憶

1965年的延安路(張秉山攝影)

延安路是島城的一條重要的交通主幹線,也是一條歷經滄桑的老路。

德國占領青島之前,延安路一帶幾乎是荒無人煙的地方。德占後,在現在的海軍北航大院處用鐵絲網圈地,做為兵營。後來,在現在的東山路附近的山坡上,有了幾戶貧困人家搭建的簡易建築,人稱「東山溝」。

延安路海軍大院是當年老台東耳熟能詳的名字,該小區內由於有某部隊,所以一直都習慣稱為海軍大院。歷史上這裡曾是德國殖民者的毛奇兵營,是德占時期三大兵營之一,日占時期改稱若鶴兵營。

到抗日戰爭前,「東山溝」的居民已增至百餘戶。由於生活所需,「東山溝」與外界之間出現了數條不規則的小路,這些小路沒有名字。除此,延安路其它地帶也有了零星的居民點。

抗日戰爭時期,隨著膠東各地農民大量流入青島,人口激增,無房可住,這條路兩旁搭建了成片的臨時簡易住房,成了棚房一條街,因無下水道,污水遍地,破爛不堪,成為當時島城的一段污點。

1937年因登州路彎曲難行,準備修一條平坦馬路,由登州路至張村,當時因為青島市長沈鴻烈是湖北天門人,其部屬為了投其所好,便將其命名為「天門路」。但因中日戰事爆發,天門路的修築在開建後不久就被迫中斷。

1959年,延安路住宅區鳥瞰

1940年,日偽當局決定在原天門路的基礎上繼續修建該路,並以為紀念興亞大業的名義,定名為興亞路。但興亞路的起止段僅為原計劃近期的登州路至新民路(今延安三路北段)之間區段,路寬也縮減為20米。興亞路的修築在1940年3月初開工,工期為半年,為縮短工期和節省資金,當局還要求市民學生以義務勞動的方式參加築路,並美其名曰勤勞奉仕。此外當局還從感化所中選拔壯丁參與。

曾經的延安路大橋,如今僅殘存一個橋頭,靜靜的低訴著歷史的過往

在築路過程中,還在今通山路口處增設一座橫跨天門路大溝的單券石拱橋,名興亞橋(五六十年代民間俗稱延安路大橋)同年10月15日,興亞路舉行了竣工典禮。

日本投降後,「興亞路」又被國民黨青島市長李先良改回了「天門路」。同時選用湖北5地對青島山周邊5條道路進行命名,長陽,天門,青沙,白沙,京山。但因時局動盪,風雨飄搖的國民政府已無力繼續規劃圖之中的未竟宏圖。

1960年,延安路

青島解放後,1952年天門路改為延安路。同時,也將與延安路相鄰的幾條路做了改名。

民國十二年四月二十一日《台東警察署補領街道名牌數目一覽表》中載有西山路(由登州路至延安路),1952年改稱延安一路。

《民國二十二年青島市警察局台東四分局中外戶口細別表》中稱中庸路(由登州路至延安路),1952年改稱延安二路。

《民國二十二年青島市警察局台東四分局中外戶口細別表》中載有新居路(由長春路至台湛路);1953年此路向東南延伸,改稱延安三路,沿用至今。

十五中曾經的大門

60年代,延安路經過兩次擴建,馬路拓寬。路燈被挪到了馬路中間,當中還修了花壇,那時的大橋還在。 70年代初,又進行了一次修路,中間的花壇沒有了,橋也沒有了。

當時兩邊基本上全是住家戶,十五中對面還留下的一棟舊樓,就是解放後新建的樓,過了十五中再往西,當時有個大溝,也有橋,平時沒水,所以不注意還有欄杆的話,都不會以為是橋。過了橋南面,就是現在大連路下橋的南側,就是山坡,樹林了。下橋的北面,則是廣饒路棚戶區。

2010年延安路待拆遷建築

解放後,隨著青島城市發展,延安路逐漸成為交通幹道,目前是青島東西快速路的主要路段,東為海信立交橋,西為登州路立交橋,中為高架路。原來的延安路現在大多處於高架路之下了。

如今的延安路中段

八十年代末的嶗山大院(王挺提供)

拆遷時的嶗山大院

延安路上嶗山大院現存舊址

1995年寧延立交橋修建場景

1996年航拍照片(張岩攝影)

如今的海信立交橋

隨著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延安路已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查找過很多資料,很難尋見解放前的老照片,曾經的風雨滄桑、歷史演變亦只能在文史資料里找尋了。

作為一個老台東,對於延安路有著很深的記憶與情感,我的一位堂哥七十年代在延安路和廣饒路交界開過包子鋪,當年還上過報紙。從仲家窪到那裡就總是下沿、上沿。而那時,父親騎著自行車,載著我一氣蹬上大上坡的場景,也永遠銘刻於記憶里。

本組圖文由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編輯整理,轉載請註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MuAkBGwBmyVoG_1ZldsC.html





黃島路的記憶

202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