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是指古代宮室的雙扇大門,戶是指其內部的堂、室、房之間的單扇門。文獻中的戶,一般指室的戶,即室戶。《禮記·禮器》中「未有入室而不由戶者」,即指室戶。布局上,室戶偏東,堂、室之間的牖(即窗),偏西,分別位於堂的兩側,左右對稱。因此,門戶是指正門入口。
此外,「門當戶對」也與「門戶」有些淵源,「門當」與「戶對」最初是指古代大門建築中的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門當原本是指在大門前左右兩側相對而置的一對呈扁形的石墩或石鼓。用石鼓,是因為鼓聲宏闊威嚴,厲如雷霆,人們認為其能避鬼祟。戶對則是指位於門楣上方或門楣兩側的圓形木雕或磚雕,由於木雕或磚雕位於門戶之上,且為雙數,有的是一對兩個,有的是兩對四個,所以稱為戶對。用木頭雕刻的戶對位於門楣之上,一般為短圓柱形,每根長一尺左右,與地面平行,與門楣垂直;而用磚雕刻的戶對則位於門楣兩側,上面大多刻有瑞獸珍禽為主題的圖案。
根據建築學上的和諧美學原理,大門前有門當的宅院必有戶對,所以,門當、戶對常常被同呼並稱。又因為門當、戶對上往往雕刻有適合主人身份的圖案,且門當的大小、戶對的多少又標誌著宅第主人家財勢的大小,所以,門當和戶對除了有鎮宅裝飾的作用,還是宅第主人身份、地位、家境的重要標誌。逐漸地門當戶對便演變成社會觀念中衡量男婚女嫁條件的一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