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非法集資—投資者只需關注這兩個方面

2019-05-28     A亞特斯

引言

說起投資理財,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論,有的人身經百戰,有的人初出茅廬,有的學富五車,有的一知半解。這裡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因為中國的金融歷史其實很短,各種金融產品也都在不斷的發展變化,而市場中的每個投資者都有著不一樣的理論基礎,不同的投資經歷,這使得每個投資者都對投資理財有著自己根深蒂固的認識。而中國的投資者教育工作其實是做得不怎麼樣的,很多投資者即使理財了幾年也依然無法對風險和收益等概念有個清晰的認識,這和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階段息息相關。

相比美國200年的金融史,中國的金融市場還很年輕。中國的股市從兩個交易所成立至今,只有27年的歷史;第一隻公募基金成立至今,也只有21年;這都從側面反映了中國金融市場的稚嫩。在居民財富不斷增長,投資需求不斷湧現的背景下,各類金融產品層出不窮,無論是傳統的銀行、券商、信託,還是新興的P2P等,都存在著各種投資理財的陷阱和風險。特別是新興的投資理財領域,出現了很多非法集資的案例,包括E租寶、P2P的自融、私募股權基金的跑路等等,而一旦參與非法集資,受損的資金是很難追討回來的。

非法集資宣傳海報

這裡面我覺得有監管的原因,也有投資者投資觀念的原因,因為中國人歷來喜歡保本理財,也就是固定收益。特別是市場發展初期法律不健全的情況下,加上對投資產品的不了解,投資者往往無法分辨產品的安全性,只能寄望於通過金融機構的實力或者保本的書面承諾進行確認,從而確保自己的本金安全。特別是銀行理財產品,因為面對的都是低風險的投資者,因此也慢慢衍生出剛性兌付的行規。其實現行的法律法規下,保本保收益產品將慢慢退出歷史舞台,以後將不復存在。但是即使到了今天,依然有很多不法的企業或者犯罪分子瞄準了國人對於固定收益的渴求,通過高息攬存來非法吸收公眾存款。

那在2018年資管新規頒布要求打破剛性兌付,取消保本產品後,金融市場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普通投資者應該怎麼樣遠離非法集資,保護自己的本金安全呢?下面我將介紹兩個最方法,幫助大家了解投資理財最根本的運作原理,幫助大家了解金融產品的內在機制。

金融機構的主體是否合法

無論是購買什麼樣的理財產品,進行怎麼樣的投資活動,我們都會涉及到金融機構主體合格性的問題,也就說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前,我們應該首先關注的。如果主體的不合格,那再好的產品也沒辦法得到保障。在現行的金融監管體系下,傳統的金融機構都是受到嚴格的監管的,也就是說必須取得主管部門的批准後,才能從事相關的業務,對外發行金融產品。

一委一行兩會的金融監管體系

現行的監管體系是一個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下轄中國人民銀行,然後下轄銀保監會和證監會,其監管的分工如下:比如銀保監會監管的金融機構包括銀行及其理財子公司、保險公司、信託公司、融資租賃公司等;證監會監管包括證券公司及其子公司、期貨公司及其子公司、公募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等。

也就是說市場上主流的能夠公開向群眾募集資金的金融機構,都是受到兩會的嚴格監管的,也就是說會拿到批准的文件及資質,不存在例外。因為對外吸收公眾存款式是涉及到廣大群眾的利益的,必須通過國家部委審批才行。比如銀行可以發行的理財產品,公募基金可以發行公募產品,信託公司可以發行信託產品等等。所以以後當你去購買任何理財產品,如果發現這個機構不是在兩會的監管之下的,也就是無法在政府官網上查詢到相關的資質,那你就要懷疑其主體的合法性了。

當然目前的還存在著自律管理的金融機構,比如私募基金,其主要的管理機構是中國基金業協會,這是一個行業的自律組織。由於實行的備案制,私募基金的管理相對更為寬鬆,因此全國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也超過了2.4萬家。同時私募股權基金在這兩年來也出現了多次跑路的現象,這和私募股權基金的資金流向是很有關係的。關於這個問題我已經在上一篇文章中進行了介紹,這裡就不展開了。

但是總的來看,金融機構的主體合法性是我們判斷金融產品安全性的第一要素。無論一個企業宣傳得多好,辦公場地多氣派,我們第一時間應該關注的是這個公司是否拿到了國家部委的正式牌照。沒有牌照,根本都不需要往下看。有了合法的牌照,我們再去看理財產品本身的投資範圍所帶來的風險和收益特徵。

理財產品的風險和收益是否對稱

要關注這個問題,我們應該知道理財產品的風險和收益是對稱的。這句話我們可以從兩方面理解。第一,理財產品的所投資的底層資產是有其風險和收益特徵的,一般來說,低風險的資產對應著較低的收益;第二,高風險可能對應著高收益,但風控管理不善,高風險往往的結果是低收益。

風險和收益往往是對稱的

1、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是有其風險和收益特徵

任何一個金融產品都有著對應的底層資產(可以在合同中找到投資範圍),以便實現其預期的投資目標。比如公募貨幣基金,就是投資於期限在一年以內的貨幣或債券市場,追求低風險的,但高於活期的收益。而一般這些資產都有著一個平均的市場收益率,比如現在貨幣基金的30天的年化收益率最高也就是3.35%左右,假如現在有一款類似貨幣基金的產品收益率在5%,那你就得懷疑了。

貨幣基金投資範圍

在策略類似的情況下,如果產品都是投資低風險的底層資產,那產品之間的收益率差別肯定是有限的,那為什麼別人可以實現這麼高的收益率呢?這一點是非法集資中經常需要掩飾的。通過對公司「實力」的宣傳和背書,降低對於產品具體投向的介紹,來達到糊弄投資者的目的。因為他們都沒有具體的產品投向,因此也沒辦法向投資者介紹,只能通過宣傳自身的高大上去讓投資者信以為真。

再比如銀行的理財產品,根據2018年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的數據顯示,超過53.35%的資產都是投資於債券類資產,17.23%的資產都投資於非標產品,也就是說超過70%的投向都是低風險的資產,這就決定了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是不會太高的,因為底層資產的收益特徵限制了其收益率。

2018年銀行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走勢圖

在2018年銀行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最高不超過4.91%的情況下,如果銷售人員向你推薦一款保本的固定收益在6%的產品,那你就的格外小心了,因為其超出了市場的平均水平,在同樣的底層資產中幾乎是不太可能有這個收益率的,你就要重點關注這個產品到底是通過什麼資產去實現其預期收益的了。

也就是說,當別人向你推薦金融產品的時候,你首先應該關注的是這個產品主要是投資於哪一類的底層資產,是貨幣、債券、股票還是其他?這些資產都有其風險特徵的,不會偏離太多。假如別人向你推薦期貨等高風險的產品,任他們說的有哪個老師帶,有什麼神奇指標,都不要相信可以實現高收益,如果能夠實現,他們早就自己偷偷的去實現了。

所以非法集資也好,推薦不合適的金融產品也好,都離不開對於底層資產的分析,這是萬變不離其宗的。只要投資者抓住這一點,就能夠揭穿絕大多數金融產品面紗。

2、高風險很有可能面臨低收益

一般來說,高風險的產品可能對應著高收益,但不代表一定就有高收益,這是很多推薦外匯、期貨的業務員經常用的一句話。不冒點風險,怎麼有高收益呢?但實際上,高風險是需要有高超的風險控制能力才能實現高收益的,而不是我們承受了高風險就一定有高收益。

最簡單的就是期貨。期貨是典型的高風險的投資品種,無數的例子表明,期貨可以實現一夜暴富,但是更多的是一夜虧光,風險控制不當的情況下,不但沒有實現高收益,還很有可能實現負收益。現實中,這些高風險的投資品種,其實對於風控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這也是為什麼我說,高風險很有可能面臨的是低收益。

放眼中國A股,多少民間股神和私募大牛,能夠管理好風險為投資者創造長期穩定收益的簡直是鳳毛麟角,但是投資者依然相信著這些神話,願意將資金交給這些可能為自己創造高額收益的投資人,但是卻忽視了最基本的原理。

這一點在非法集資的利息中就特別明顯。這些非法機構通常都是按月計息,且月利息一般都超過2%,有的甚至5%,這相當於年化收益率24%和60%,還是固定收益?什麼樣產品能夠實現這麼高的收益率?我暫時還沒在正規的金融機構中發現過這麼高的固定收益產品,也沒有發現能夠實現這麼高收益的底層資產。股票、期貨可能實現這個收益,但是那個不是固定收益,是可能存在虧損的。

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

因此投資者在面對高收益的時候,首先應該想到的是高風險,因為高收益的實現,往往是通過承擔高風險去實現的。而高風險是需要卓越的風險管控能力的,一不留神,高風險很有可能帶來的卻是低收益。

對此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就在去年的陸家嘴論壇上針對非法集資給大家做了一個提醒「理財收益率超過6%就要打問號,超過8%就很危險,超過10%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所以投資者必須要對高風險和高收益之間的關係保持清醒地認識,避免掉入投資陷阱。

結論

綜上所述,其實只要我們把握住了主體和風險收益的對稱性原理,其實我們是能夠對目前市場上絕大部分理財產品做出客觀評價的。主體合法,才能發行理財產品,否則就是非法金融活動;風險和收益對稱,高收益是要通過承擔高風險去獲得的,也就是高收益的背後往往意味著高風險,只有管理好高風險,才可能實現高收益。而一旦風控不當,高風險就會侵蝕投資者的本金,這個時候往往帶來的就是高風險——低收益了。希望各位投資者能夠抓住這兩點最為本質的判斷標準,擦亮投資的眼睛,選擇合法且合適自身的投資產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Lt80_WsBmyVoG_1Z-Ru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