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失眠,叫胃不和則臥不安,6種辦法調和胃氣

2019-09-09     本草應急調理

胃不和則臥不安,凡以失眠為主的神經衰弱患者,在其發病過程中,多兼納差、脘腹脹滿、胸悶噯氣、嘔吐吞酸、大便失調等胃氣不和症狀。

今天和大家就講講,6種「調和胃氣」的辦法,是如何改善失眠的。

一、中焦濕熱

由於中焦濕熱,而「胃不和則臥不安」導致的神經衰弱,多緣外感濕熱之邪,或飲食不節,過食肥甘酒酪之品,釀成濕熱內蘊脾胃所致。

比如這位朋友:2個月前由村來城照看外孫,女慮其不愜意,日以魚、肉、雞湯佐餐,月余即覺入睡艱難,輾轉反側,每夜僅睡兩小時許,頭痛昏沉,記憶力減退,脘腹飽脹,納呆,嘔惡,大便粘滯,溲黃,舌紅苔黃膩。

甘露消毒丹加減為其代表方。

二、痰濁內擾

由於痰濁內擾而「胃不和則臥不安」導致的神經衰弱,多緣中土失運,積濕生痰,或情志鬱結,氣鬱生痰,痰濁擾胃所致。

比如這位朋友:年初退休以來,身體日漸豐腴,繼而夜寐驚醒不安,終日昏沉眩暈,記憶力減退,胸中板悶,痰多而粘,不思食,食則索然無味,嘔惡噯氣,苔黃厚膩。

黃連溫膽湯加減為其代表方。

三、胸膈鬱熱

由於胸膈鬱熱而「胃不和則臥不安」,導致的神經衰弱,多緣於素體心胸熱邪蘊結,且過服辛熱之品 ,或汗、吐、下太過,傷津耗液所致。

比如這位朋友:臥不安席,心胸懊惱煩熱,頭烘熱脹痛,注意力銳減,面赤唇乾,口燥渴,氣穢臭,以養血安神片、柏子養心丸及西藥(藥物不詳)改善,然病益進。

梔豉湯、涼膈散為其代表方。

四、食滯胃脘

由於食滯胃脘而「胃不和則臥不安」導致的神經衰弱多緣於飲食不節,食積不化,停滯胃脘,氣機阻滯,胃氣上逆所致。

治以消食破積,導滯和胃。保和丸為其代表方。

比如這位朋友:失眠,僅天明前入睡2-3小時,頭暈煩燥;不思食,食則欲嘔,噯腐吞酸,口氣穢熱;大便粘滯,日2~3行,但所下不多,穢臭難聞。

五、腑實腸壅

由於腑實腸壅而「胃不和則 臥不安」導致的神經衰弱,多緣過食辛熱,胃熱與情志鬱火相併,大腸液虧失調,傳導阻滯所致。

比如這位朋友:失眠、腹脹年余,體壯豐肥,夜難入寐,輾轉反側,目光呆滯,少言寡語,喜太息;1年來大便不暢,常3~4日1解。

治以通腑降逆,承氣湯加減為其代表方。

六、中焦虛寒

由於中焦虛寒而「胃不和則臥不安」導致的神經衰弱,多緣素體中陽不足,或過食生冷,寒涼之物戕傷中陽,陽虛陰盛,濁陰擾胃所致。治以溫陽建中和胃。黃芪建中湯為其代表方。

比如這位朋友:失眠兩年余,腹綿痛,喜溫按;肢涼喜暖;疲乏力;頭暈脹痛、記憶力極差;舌淡、苔白,服柏子養心、天王補心等丸藥及調節神經之西藥無效。

他是中焦虛寒、胃氣不和。治以溫補中陽,建中和胃。黃芪建中湯化裁。

感悟

總之,凡由「胃不和」引起的「臥不安」而導致的神經衰弱,臨床只要辯證準確無誤,不為「衰弱」、「不足」所囿,恰當、靈活地運用以上諸法,使胃氣調和、升降有序,「臥不安」則可不治自愈,而神經衰弱亦可隨之得到緩解。

病癒後,再酌情加以味保和丸加減、越鞠保和丸加減,或香砂養胃丸加減、參苓白朮丸加減調和胃氣,可鞏固療效,減少復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Lsp_RW0BJleJMoPMEVq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