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江:護「鳥巢」當「鳥導」賺「鳥錢」

2019-10-18     德宏文旅

雙角犀鳥 大山之魂 攝

盈江縣是祖國西南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被譽為「中國鳥類資源第一縣」,享有「活著的鳥類博物館」的盛譽。近年來,盈江縣注重發揮生態優勢,用好「鳥資源」,做好「鳥文章」,走出了一條生態觀鳥脫貧致富新路子

保護生態護「鳥巢」

盈江縣出台了《關於爭當生態文明排頭兵實施意見》等文件,申報成立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大盈江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雲南盈江國家濕地公園三塊保護地,劃定「雷區」、拉好「紅線」。整合1.5億資金強化重點區域的生態修復、科研監測、科普宣教,每年安排1000餘萬元扶持發展經濟林木,五年修復生態林地196萬畝,森林覆蓋率從73.9%提高到76.06%。紮實開展「綠盾」專項行動、中緬生態保護合作行動,「鐵拳」整治非法采砂、採礦、圍墾等行為,打擊破壞森林資源、偷獵盜伐野生動植物行為。以建檔立卡貧困戶為重點聘用林業管護員2301人,對公益林、天然林劃片包干、責任到人、專人管護,每年安排生態效益補償金1500餘萬元,兌付管護費1400萬元。

往日的石梯村長期靠山吃山、刀耕火種,周邊形成大面積的「光頭山」「黃土地」,嚴重破壞生態環境。近年來,在生態扶貧政策的帶動下,村民放下了油鋸、斧頭、砍刀、獸夾、彈弓等「家當」,自覺投身於生態保護中,成功入選「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十佳公眾參與典型案例,實現了舊習慣向新理念的轉變。多部門聯合對國內僅棲息於大盈江流域的國家II級保護動物黃嘴河燕鷗開展跨區域、跨行業搶救守護行動,種群數量由2018年的7隻增長到今年的13隻,成為生態保護的典範,中央電視台4次進行宣傳報道。

盈江通過保護生態護「鳥巢」,境內發現鳥類710種,占國內的51%,為全國之最,有黃嘴河燕鷗、冠斑犀鳥、雙角犀鳥、灰孔雀雉、紅腿小隼等國家I、II級重點保護鳥類60餘種,成為名副其實的「鳥類天堂」

花冠皺盔犀鳥 陳建偉 攝

紅腿小隼 孫曉宏 攝

建好「鳥點」引「鳥人」

盈江縣立足豐富的鳥類資源優勢,積極探索生態扶貧模式,在部分鄉鎮建設鳥類監測點(觀鳥人俗稱「鳥點」,以下簡稱「鳥點」),尋找鳥類保護與脫貧增收的致富路。

嚴守生態紅線,合理布局「鳥點」,規範間距設置,嚴格控制分布密度。按照「一個『鳥點』一種明星鳥」的思路,差異化發展,因地制宜建成雙角犀鳥、紅腿小隼、灰孔雀雉等各具特色的「鳥點」43個。著力加強「鳥點」管理,嚴格按照環境承載能力控制每日接待遊客數量,設立遊客誠信積分和生態休養期,適量適時科學投喂,將干擾降到最小。打好「觀鳥名片」,先後舉辦中國盈江國際觀鳥節、中外生態旅遊發展論壇5次,參與人數達3萬餘人次,中央、省、州和國際多家主流媒體全程參與宣傳報道,眾多國內外觀鳥愛好者慕名前來。那邦鎮1隻明星鳥引來3000人的圍觀,石梯村1窩犀鳥年均吸引遊客5000多人次。全縣每年接待觀鳥愛好者3萬餘人次,被廣大國內外觀鳥愛好者譽為觀鳥「聖地」,「盈江歸去不觀鳥」在觀鳥界廣為流傳。

農民變身當「鳥導」

發展觀鳥游,「鳥導」是關鍵,盈江縣著力在農民變「鳥導」上做文章,鼓勵引導村民建「鳥點」、當「鳥導」,吃好生態扶貧「觀鳥飯」。以感興趣、愛鳥護鳥的村民作為重點,強化鳥類知識培訓,做到持證上崗。實行「紅黑榜單」制度管理,對不規範、瞎操作、亂收費等行為進行治理,規範「鳥導」行為、誠信服務。

目前,盈江有農民「鳥導」210人,均能熟練辨別150餘種鳥類。「以前進山背刀,現在進山當『導』」「家窮要喂鳥,人窮要讀書」等順口溜在各村寨口口相傳。傈僳族「鳥導」大蔡五說:我當上了『鳥導』,認識了世界各地的觀鳥人,賺了錢、見了世面,真是沒想到。」為了滿足遊客需求,全縣打造觀鳥特色村寨4個,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等40多個國家的觀鳥愛好者不斷湧入,8名農民「鳥導」9次走進央視為鳥代言,觀鳥產業走向世界,農民「鳥導」接軌國際。農民變身當「鳥導」後,收入大幅提升,生活質量、精神面貌較大改觀,「鳥導」這一新名詞已成為盈江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新興職業。

綠胸八色鶇 朱邊勇 攝

做好服務賺「鳥錢」

聚焦「為遊客提供優質觀鳥體驗」這一重點,鼓勵群眾搞服務、賺「鳥錢」。踐行「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理念,整合資金,依山就勢,支持農戶建特色民居,開農家客棧,為觀鳥愛好者提供住宿服務。全縣建成農家客棧200餘間,每年10月至次年5月的觀鳥旺季,每家客棧每天可帶來500元至1000元收益,農民變身當「老闆」。緊扣觀鳥愛好者特點,鼓勵村民為他們提供導遊、交通、背包、送餐等服務,在觀鳥協會的管理下,每次可獲得服務費200元至1500元不等,農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村民蔡四全家齊上陣,家裡開客棧,自己當「鳥導」,丈夫是志願者,兒子接送觀鳥人,兒媳提供送餐服務,全家都吃上了「觀鳥飯」,3年多時間收入增加了40多萬元,走上了不一樣的脫貧致富路。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新手段,組建「中國犀鳥谷」旅遊網站(微信小程序),通過觀鳥協會規範管理,推動「網際網路+」模式運用,開展線上鳥類知識講座,建立「鳥導」信息庫,及時發布近期鳥類情況、食宿信息等,網上預定監測口、客棧、「鳥導」等,科學調度服務車輛,有序推動觀鳥旅遊良性發展。太平鎮石梯村民小組自從賺上「觀鳥錢」後,一步跨多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000多元躍到8000多元,家家住上新民房,從「直過民族」村中率先脫貧出列。觀鳥旅遊產業由點向面拓展,建成大盈江國家濕地公園、太平石梯、銅壁關、那邦、支那等12條經典觀鳥路線,觀鳥旅遊已成為年直接經濟效益超過1000萬元的網紅產業。同步差異化開發鳥類元素文創品、農特產品、手工藝品,把資源變資產、資產變收益,輻射帶動一、二、三產創收2000多萬元。

在德宏拍攝的自然生態攝影師 張虹 攝

講好故事結「鳥緣」

多措並舉推進人鳥和諧相處,為觀鳥產業、生態保護和貧困群眾致富增收搭建平台,結下「鳥緣」。開辦「觀鳥自然課堂」,以展覽、實地觀摩和現場講授的方式向全國各地中小學生傳播「鳥知識」,講好大谷地村民幾十年如一日守護一窩犀鳥等「鳥故事」。新時代雲南好少年許博彥,把護鳥故事從邊疆小城講到祖國首都,從課堂講到人民大會堂,把愛鳥護鳥的種子播撒到更廣闊的天地。採取「鳥點+志願者」的管護模式,對珍稀鳥類進行「重點照顧」,早觀察、午投食、晚監測,把鳥看作自己的孩子,一隻14次登上央視的雙角犀鳥自然死亡後,負責看護的志願者傷心落淚、寢食難安,不是「親人」勝似「親人」,成為一段佳話。通過「四議兩公開」方式,全縣200多個村民小組將愛林護鳥、不准破壞生態環境等內容寫入村規民約,結合民族「五用」宣講措施,講好觀鳥脫貧致富的故事,用身邊人、身邊事啟發和引導群眾愛鳥護鳥,積極投身「鳥產業」,與鳥結下不解之緣。

許博彥講「犀鳥故事」

盈江縣用實際行動生動踐行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通過護「鳥巢」、當「鳥導」、引「鳥人」、賺「鳥錢」、結「鳥緣」,讓遊客過足「觀鳥癮」、農民賺得「觀鳥錢」,「砍樹人」變成「護林人」「狩獵人」變成「護鳥人」,以觀鳥旅遊為代表的生態脫貧路子越走越寬。1329戶5423人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生態扶貧得到實惠、增加收入、穩定脫貧,走出了一條以鳥為媒、青山裝入錢袋子的「觀鳥旅遊」生態脫貧新路子。

END

————

來源 | 盈江縣委辦

編輯 | 楊國芯 審核 | 周益雲

主辦單位:

德宏州文化和旅遊局

Tel:0692-2130260

掃碼下載「游雲南」APP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Lq983m0BMH2_cNUgLFx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