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人借《寄生蟲》拿了奧斯卡,還在致敬經典的國內影視圈該醒了

2020-02-17     得著說

去年發過一個關於「最敷衍電視劇名」的感嘆:一場流星雨,可以「一起、又、再」看;因為愛情,於是「有幸福、有奇蹟、有多美」;遇見你這件事,可以與「因為、只為、我的青春、假如沒有」排列組合;一簾幽夢也總是沒完沒了、無始無終。

連片名都這麼「取巧」,內容就更別提了,這就是國內影視圈的現狀——惡性循環之下的「比慘效應」。

【一】

在跟風炒作上,資金、人員密集型的國內影視圈一直就沒閒著,這當然與資本深度參與影視劇市場之下,整個行業追求「短平快」、講求「投入產出比」、極度厭惡風險有關。

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是創新意識的缺失、整合能力的不足,前者主要是人的問題,後者則指向了國內電影工業的不成熟、不系統現狀。「跟風效應」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大量毫無意義的翻拍、續集,以及隨之而來的做宣發、炒熱點、造爭議、上熱搜。

今年的奧斯卡,拿到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國際影片這四個含金量獎項的韓國人,無疑是最大的贏家。在領獎感言中數度開喝酒玩笑的導演奉俊昊,那毫不掩飾的得意之情,或許讓很多國內影視人酸溜溜的。

這些年,除了功成名就的李安(《臥虎藏龍》、《斷臂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國電影人(含港澳台)離奧斯卡小金人最近的,也只有張藝謀(《活著》、《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英雄》等),以及那部在中國影史中獨一無二的《霸王別姬》了,要知道,這些提名大多是2003年之前甚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取得的。

《寄生蟲》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背後的行業支撐才是關鍵。別總拿韓國電影沒審查說事,經過這麼多年的不斷模仿與自主創新,韓國電影工業體系的成熟度與精細化早已不同以往,在一些題材、類型上開始獨占鰲頭,商業片叫好又叫座還能拿獎,這就是整體實力和行業影響力的體現。

【二】

按照韓國電影行業的邏輯,先做市場,培養消費習慣和觀眾審美,後做內容,從量變產生質變,提升行業的專業化與創意,最後才能在百花齊放中文化輸出、喜提大獎

平心而論,井噴式發展的中國電影市場,早已成為連好萊塢都不敢輕易忽視的「全球第二」(第一位無疑還是北美票倉)。

看著漫威影業與幕後老闆迪士尼,將國內首映《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上映的時間,比北美院線提前了兩天,越來越多的好萊塢大片選擇北美與國內同期上映的策略,顯然,國內觀眾巨大的消費潛力與國際化的消費視角,是好萊塢的大佬們眼中最要緊的「金山銀山」。

市場培養起來了,國產影視劇也經歷了從「大投入、大製作」到「精耕細作」的發展階段,隨著觀眾對「文化自信」的覺醒,優秀的國產影片成為票房排行榜的香餑餑。

想來,那個《滿城盡帶黃金甲》、《無極》、《夜宴》、《銅雀台》星光璀璨、金碧輝煌的時期,國內大製作商業片的口碑一步步跌入谷底,淪為爛片的代名詞;如今,《戰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霸占國內累計票房前三的成績,自然令人國內影視人和觀眾臉上有光。

只是,作秀和炒作、流量與咖位依然是衡量一部商業大片能否賣座的關鍵,「致敬經典」的複製粘貼,成了行業內一條行之有效的變現之路。

大家的思路驚人的相似:大IP打頭陣,帶來話題,流量明星搞事情,製造炒點,各類精妙高端的商業運作,決定了一部商業片的成敗。

【三】

是《上海堡壘》的慘敗,才開始讓資本與影視從業者們真正意識到觀眾的力量。

此前在他們眼中,《我不是藥神》、《紅海行動》、《無名之輩》這類影片之所以,要麼是題材撞上了,要麼是運作得好,觀眾不過是一盤散沙,而《阿修羅》、《冰封俠》之類的慘敗,不過是「運氣不好」而已。

當《上海堡壘》用無所其極的商業炒作最終激怒了絕大多數普通觀眾,報複式的差評如潮,以及由此引發的巨量話題,出乎了幾乎所有國內影視人的意料,逼得導演、編劇們不得不出面道歉,影片也很快下映了。

儘管題材、主創不盡相同,但在本質上來說,《上海堡壘》與《甜蜜暴擊》這類影視劇,從藝術創意到運營思路上幾乎如出一轍,這還算是「高級」的。更多的影視劇,完全是按照國內大IP或國外成功作品的思路,一步一步、一幀一幀「借鑑」來的,甚至連片名都得毫不客氣的「拿來」,以示「正統」。

浪費觀眾的時間、資本的真金白銀,這類靠「致敬」或「碰瓷」而不是創意與演技的影視劇,或許能拿到不錯的當期收視率,取得亮眼的商業數據,卻鮮有重播的機會。留下來的才是經典。

【四】

作為專業人士的影視從業者,當然對如何「糊弄」觀眾這件事心知肚明,只是,影視劇需求井噴的大背景下,觀眾與投資者的雙重壓力,讓他們來不及思考就草草投入戰鬥,拍出一些連自己都懶得看、不願提的爛片,惡性循環由此產生。

這幾年,國內電影市場「優勝劣汰」的結果是一個積極的信號。在觀眾主導下的大眾點評體系,開始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雖然影視圈這個半封閉的圈子裡,藏污納垢在所難免,但作品硬不硬、演技強不強、劇情好不好變得越來越重要

或許,這個「優勝劣汰」的趨勢,將是整個行業走向良性循環的契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LeO1XnABgx9BqZZIql3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