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的315晚會上,央視曝光了SDK泄露隱私問題。
什麼是SDK?它是手機軟體中,提供某種功能或服務的插件。
它可以收集用戶信息,再發送至指定伺服器存儲,以便運營者、廣告商做商業分析等等。
本來,在我們使用軟體前,會有一個隱私條例的彈窗,供我們選擇同意或不同意軟體獲取個人信息、能獲取什麼信息。
但問題是,現在很多SDK會在你不知情的情況下,偷偷竊取你的個人信息。
翻譯一下,就是你手機里的所有秘密,該知道的、不該知道的,手機軟體都知道。
你和你家人的名字、身份證號碼、你的行蹤都泄露了。
你敢想像嗎?
壞人可以利用這些信息,去做壞事......
移動時代的個人隱私安全隱患,再次浮出水面。
我想起前不久一個經歷:
最近我家裝修,我和我媽聊天的時候經常提到裝修的事。幾天前我媽打開手機的購物app,竟然看到很多關於「裝修」的內容。
我媽說她絕對沒有在網上搜索過任何相關內容,只是平時和我聊聊天,各種app馬上就「猜你喜歡」了。
「你的手機是不是偷聽我們講話了?」我用開玩笑的語氣跟我媽說。
但說實話,我覺得挺可怕的,就像自己的生活「被監聽」了一樣。
我在網上搜了一下,有類似經歷的人還真不少。
細思極恐,我們的生活過分便利了。
《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2019)》顯示,近一年來,七成以上網民正無奈忍受著個人身份信息(通話記錄、網購記錄、網站瀏覽痕跡、ip 地址、軟體使用痕跡及地理位置等)、網上活動信息泄露的困擾。
隱私泄露無處不在。
這幾天翻閱新聞,我發現了一連串讓人心驚膽戰的事。
我們常用的app,無時無刻都在泄露用戶隱私。
某美妝app泄露用戶信息後,深圳一位女生被騙走了6萬多元。
圖 | 廣東公共DV現場
有網友在某遊戲平台上填寫了姓名、身份證號、銀行卡號等個人信息,然後在平台上進行充值,結果平台以身份信息不完善為由騙取了兩千餘元。
隨意加入一個公共wifi,wifi的另一頭立刻就可以看到連接者的個人信息,包括購買的電影票座位號、使用過叫餐軟體的點餐內容等等。
圖 | 央視財經
無可否認的是,網際網路時代,離開了手機、離開了各種軟體,我們幾乎寸步難行。
但是,這些app在為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讓我們的生活充滿了風險。
很可能被賣了,自己可能還蒙在鼓裡。
近一年來,網民因為垃圾信息、詐騙信息和個人信息泄露等現象,導致總體損失約 805 億元。
估算約 4500 萬網民近一年由於各類權益侵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在 1000 元以上。
2016年8月19日,山東女孩徐玉玉剛考上大學。
為了讓她讀上大學,家裡傾盡所有。
她向教育部門申請了助學金,希望能緩解家庭壓力。
一天,她接到了一通電話,對方通知她可以領取這筆助學金了。
圖 | 南方都市報
電話裡面,對方清楚地說出了她的名字、身份證號碼、准考證號碼、學校、家長名字。
徐玉玉信了,她按照對方的要求在銀行卡上進行了一系列操作。
第二天,她冒著大雨來到銀行,對方以激活助學金帳號為由,讓她將好不容易才湊齊的9900元學費,全部匯入對方的銀行帳號。
但這不過是一場騙局。錢匯過去以後,就沒了下文。
被騙走所有學費的徐玉玉,無法接受,鬱結於心,心臟驟停最終不幸離世。
錢沒了,人也沒了,她美好的人生,永遠定格在了18歲。
騙錢害命,惡劣至極!
信息泄露,相當於為騙子敞開大門,讓他們可以大搖大擺地實施詐騙。
2016年的一天,林嫣像往常一樣,拆完快遞,然後把順手快遞包裝扔到垃圾桶。
鄭波去一樓倒垃圾時,發現了這個有點破爛的快遞包裝,包裝上的快遞單信息依然完整,「林嫣」這個名字、電話號碼、地址清晰可見。
碰巧,這段時間,鄭波新開的公司倒閉了,開店錢不夠,於是他打起了林嫣的主意。
10月的一個周六早上,鄭波以約爬山為名,對林嫣實施了綁架。
你不知道,自己的一個「順手」,可能會帶來多嚴重的後果。
知乎有人做了一個小實驗,用微信搖一搖找到1800公里外的陌生人,然後不到半個小時的時間,就從她的朋友圈裡獲取了大量信息。
最後,這位答主還做了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假設:只要我有足夠的動機,三天之內見到她本人是很簡單的事情。
信息泄露真的很簡單,樂於分享生活的我們,朋友圈微博加定位、曬自拍秀恩愛、工作情況等等,即使是弱關係網,也能輕易對你的個人情況了如指掌。
對於那些要我們明確登記個人信息的地方,絕大多數人的防範之心是很重的。
但是,像朋友圈分享、網購記錄、通話記錄、網站瀏覽痕跡這類網上活動記錄,因為隱蔽性較強,往往不被認識到其重要性,導致我們對這類記錄的關注度較低。
壞人不會因為我們掉以輕心就放過我們。
在你看不見的地方,壞人正在虎視眈眈。
央視新聞曾報道過,一款下載量為1998萬的手電筒軟體,竟然要求獲得30多項權限,比如通訊錄、拍攝照片和視頻、錄音、位置等10多項與其主要功能無關的權限。
我都沒搞懂,你一個手電筒軟體,只要開個攝像頭就夠了,要我的通訊錄幹嘛?要那麼多位置信息幹嘛?
後來我明白了,事情沒那麼簡單。
信息泄露的背後,是一個巨大的經濟利益環。
近日,江蘇無錫警方破獲一起非法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涉案公民個人信息達500多萬條,非法獲利近百萬元。
公安部曾經親手倒破了這樣的黑色產業鏈。
個人信息泄露的源頭是各行各業中掌握大量用戶信息的工作人員,他們一天可以販賣上千條消息。經過對信息的分類處理後轉賣給中間商,再由中間商賣給產業鏈末端的「客戶」。
這種非法售賣生意,一個月獲利可高達兩、三萬,生意紅火時,一天就能掙1000元。
但,你以為你的個人信息很貴嗎?
2018年,江蘇的高某購買了317條公民個人信息,這裡包括了手機號、姓名、身份證號和家庭地址。
317條個人信息,他只花了500塊。
你眼中珍貴無比的隱私,在壞人眼中,價值1塊半。
獲得你的信息以後,詐騙分子相當於精準掌握了你的個人信息,他們可以根據這些信息勾畫出用戶圖像,然後編造詐騙場景,通過電話、簡訊、網絡等通訊渠道找到你。
有的可能只是對你進行電話騷擾,問你要不要貸款、買房租房;
有的可能幫你在網上銀行等各大網絡平台註冊成為會員,用你的帳戶去刷單、返現;
但更可怕的,是用恐嚇或者誘導的方式讓你向指定帳戶轉帳。
想想就覺得後怕。
說實話,隱私泄露其實不是什麼能引起大眾神經敏感的話題,畢竟太老生常談了。
很多人知道自己的信息會泄露,但並不在意,因為有時候,泄露能帶來便利。
李彥宏說過:「中國人對隱私問題的態度更開放,也相對來說沒那麼敏感。如果他們可以用隱私換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況下,他們願意這麼做。」
有時候下載一款app,為了能儘快使用,我們往往不看隱私協議上的內容就直接同意了;
為了減少麻煩,小程序上說要獲取你的位置、電話號碼、身份信息,我們也毫不猶豫接受。
天天誇耀大數據帶來的各種便利,了解用戶需求,可以花最少的時間看到最適合自己的內容。
但實際上很多便利都是建立在用戶最敏感的隱私之上,而且是非法獲取的隱私,安全性十分堪憂。
所以,為了個人隱私,我願意放棄一些便利。
定位功能沒事的時候要關閉,要用了才打開;
下載app時,仔細閱讀用戶協議,不隨便允許各種難以理解的權限;
拆完的快遞箱,把上面的快遞單撕乾淨,不要讓其他人看到個人信息;
不要一個密碼闖天下,不同的網站、app用不同的密碼;
不隨便連接公共wifi,也不隨意進入亂七八糟的連結;
......
電影《隱私大盜》裡面有一個恐怖的圖景:
我們的個人數據,在以我們不理解的方式,被用來針對我們自身。
希望不要再有悲劇發生。
不要讓隱私,成為別人賺錢的秘密。
文章由極物原創,轉載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