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磨彭于晏,他是認真的

2020-01-21   肉叔電影

春節檔肉叔終於提前嘗鮮了!

直接上票根——

《緊急救援》。


林超賢又回來了。

果然,只要林導的作品出現,有一點基本沒有懸念:

它一定是該檔期場面最震撼的。

即便是春節檔。

過往作品在那擺著呢:

《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用一堆堆(肉叔沒用錯量詞,就是一堆堆)震撼的場面,接連提高國產大片的視覺效果標準。



有這麼輝煌過往經歷的林超賢,這次交上的答卷怎麼樣?

放心,肉叔不會劇透——

緊急救援

The Rescue


不需要對「林超賢出品」的視覺效果有任何懷疑。

果然,肉叔看完《緊急救援》的第一感受就是兩個字:

過癮。

肉叔只劇透一個鏡頭。

一架民航客機海上迫降。

想像一下,一般導演要拍失控的飛機,怎麼拍?

緊張刺激的電子配樂加各種大特寫唄——

叮咣一通拍零件斷裂,機艙裡面罩亂飛,乘客們嚇出雞叫之類的唄。

有效,但不出彩。

林超賢沒走這套常規流程。

你萬萬想不到,他用了大遠景——

畫面中下方,5架紅白色的救援直升機在近處突突突懸停。

配上帶有末日和宗教色彩、類似聖詩班的配樂。

幾秒種後,一聲類似警鐘的聲音,說脆不脆、說悶不悶的嗡響後……

右上角,失控的客機小小地遠遠滑過、緩緩下墜。


那個震撼的鏡頭只能在正片里看到

舉重若輕。

怎麼說呢,肉叔出了電影院,朋友問我啥感覺,我就描述了這段鏡頭,然後說:

有種聖徒受難的衝擊感,也有點像死神在天邊輕輕揮了下鐮刀。

他越是這麼「平淡化」處理,你越是感受到死亡對人類緊張、倉惶、驚恐等一切情感不屑一顧的震撼。

實際效果遠超普通選手快速剪輯的各種大特寫。


拍海上救援隊,當然沒辦法像《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這種軍旅題材,可以真槍實彈直接用大爆炸轟到你過癮。

這一次,林超賢是怎麼榨乾我們腎上腺素的?

兩個字:時間。

預告片中就反覆提到了這個詞。

訓練時的旁白:

你就是跟時間決鬥慢一秒,危險就多一秒快一秒,就可能多救一個人


為什麼反反覆復強調「時間」?

一方面,跟故事背景有關:

海上應急反應特勤隊長高謙(彭于晏 飾),和他的隊員們一次次在第一時間抵達災難現場,比如起火的油井平台、海上迫降的失事客機、爆炸的貨船等等,解救被困人員。


說白了,這就是一群跟死神賽跑的人。

他們必須搶時間。

但更重要的是:

「時間」,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概念。

在林超賢的鏡頭裡,被轉譯成了他最擅長的視覺元素。

讓你過癮。

怎麼做到的?

先明確時間。

裝載天然氣的貨輪在海上失火,船上十幾名船員被困船底安全艙。

而船上的儲氣罐即將爆炸,根據火勢,他們只有15分鐘救援時間。

高謙帶著隊員衝進烈火爆燃的船艙救人,只有短短15分鐘,時間一過,救援飛機必須離開。

也就是說,哪怕超時1秒,他們把人救到甲板都沒用。


15分鐘,危險重重。

高謙一層層往下走,每走下一層,溫度都會升高十幾度。

數字太冰冷,沒感受,畫面最有效。

一個慢鏡頭大特寫,沒有懟到高謙臉上,而是他的鞋——

高謙走進底艙時,鞋底接觸到船艙地板的時候,瞬間變軟,腳再抬起時,黏連出幾條細絲。


然後,再用各種震撼的視覺鏡頭,把明確的時間重新變得不明確起來。

就像船艙的救援,事故現場根本不可預測,隨時都有意外情況發生。

每次意外,都會吞噬掉一點寶貴的救援時間。

海上油井平台失火。

高謙爬上高塔,選擇了一條安全路線。

但……

他剛走幾步,不知道哪裡爆燃,竄出一片大火,瞬間把高謙整個人都吞進去。


海上迫降的客機。

三架救援直升機用鋼索拉著飛機殘骸,理論上可以支持十幾分鐘。

可實際呢?

在救援的時候,機身下沉的趨勢確實被減緩。

但意外還是發生,機頭承受不住拉力,瞬間斷裂。

救援時間也隨之斷裂,直接被快進到了最後一秒——

機頭駕駛室中,還有人根據理論指導的救援時間,正在緊張救援。


人性真正焦灼的,就是這最後一秒。

時間已至,救援工作還尚未結束。

怎麼辦,還救不救?

救援隊的宗旨是: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

但面對多變的事故時,他們有時候必須無情、事後也必須為當時的選擇而焦灼。

辛芷蕾接受採訪的時候說:

救援人培訓的時候會專門說到,當你不能救所有人的時候,必須要放棄無法救助的人。

我們老說拍英雄,就要拍英雄的軟肋——

那個軟肋,才是英雄之所以強大的原因。

救援隊的「軟肋」,就是面對無情水火時的選擇。

高謙的兒子要做手術,手術的風險極高。

這時候,海上突然發生緊急事故,需要救援。

高謙匆匆交代兩句就離開醫院趕往救助現場。

擱平常人來說,兒子在手術,老爸怎麼能離開?

但。

經歷了那麼多次確定和不確定的時間糾纏在一起的事故,作為救援隊員高謙,本能反應就是——

趕緊做我能做的,趕緊救我能救的。

其實很容易理解高謙的選擇。

他當然不是無情,反而是一種清醒——

他當然牽掛兒子,但他也清楚地知道,守在手術室門口,他除了祈禱,什麼事都做不了。

與其這麼消耗時間,不如把時間投入到救援現場。

英雄嘛,說到底就是被逼迫到最後一秒時的選擇。


你看,林導的視覺效果,並不是炫技,而是像擰發條一樣,越繃越緊,直至把戲肉壓縮到——

緊張至極的最後一秒。

爽感自然隨之而來。

這麼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一點都不簡單。

林超賢綽號「魔鬼導演」,就因為他愛較真。

和他合作過4次的彭于晏就說:

以前叫他「魔鬼林」拍《湄公河行動》的時候叫他「爆炸林」這次就叫他「水怪林」


電影開拍之前,就把演員集中,接受專業的救援培訓,訓練都是按照真實的救援人員的訓練來做。

辛芷蕾說:

導演要把每個人都練到足,練到癱。他們要接受體能訓練,水面水底基礎救援訓練,直升機救援懸吊技術,直升機救援理念和部署。從身體到心理,從理論都實際,全方位的培訓。


折磨彭于晏,他是認真的



拍攝更是來真的。

冰池訓練,林超賢就真的搞來一整車冰塊倒進水池,然後讓演員下去泡著。

你看到的哆哆嗦嗦,不是演的,那就是演員的真實生理反應。


接受了那麼專業的訓練,真有用。

彭于晏還依靠學會的這些技能,真的救了一個人——

他自己。

山谷救援那場戲,其實是在水池裡拍的。

卡車頭不斷顛簸,模擬被急流沖刷。

彭于晏在水池底,還有6個專業人員在旁邊待命,一有意外可以馬上行動。

意外發生了。


沒有人察覺。

卡車不斷顛簸,彭于晏身上的威亞卡到車底捲住了,瞬間就把他整個人往下壓,壓到底,出不來了。

彭于晏還以為會有人來救,可等了好一會兒,沒人來。因為壓根兒就沒人知道他發生了意外。

要是一般人這時候就慌了,越慌反而越危險。好在他已經受過專業訓練,這種時候也沒有慌張,自己把威亞解開,才從水底出來。

林超賢還笑呢:

有了這種經驗,最後那場戲演得特別好,完全感受到那種溺水的感覺。

為了讓電影更真實,不僅演員要表現得專業,服裝道具和拍攝場景也要來真的。

演員穿的這身救援服,是劇組專門到在歐美定製的,每套有15公斤重,花費8-10萬人民幣。



拍救援海上迫降的飛機時,劇組真的拉來一架退役飛機;拍他們在「滾筒里」訓練,就真的讓演員到滾筒式的訓練器材里;還有那些噴出的火,都來真的。



所以,你可以看到角色的狀態很對,場景也很酷炫。背後,是「魔鬼林」的一點一點較真得來的。




林超賢3年前以《湄公河行動》刷新了觀眾對主旋律的認知。

接著,《紅海行動》又把主旋律提高到一線大片的標準。

而這一次,他又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領,而且更酷,更炫。

在2020年的開始,林超賢又給國產大片立了一個新標杆,後來者還能不能趕上,還真不好說。

《緊急救援》就是2020年視效大片第一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