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紫
或許有人會說,演員是一個需要保持神秘感的職業,雖然他們是曝光在大眾面前的公眾人物,卻不應該經常在綜藝上露臉。
這樣不僅會破壞神秘感,同時也會影響到最核心的拍戲工作,甚至有可能從演員「降檔」至綜藝咖。
然而,近期活躍於熒幕的幾位演技派,《清平樂》的主演王凱,《獵狐》中的王鷗和胡軍,都是綜藝拍戲兩不誤的類型。
或許,時代正在發生改變,演員越來越善於把自己的真實一面表現出來,並且因為綜藝反哺資源。演員頻繁上綜藝節目,已經不再是「不務正業」,甚至成了一本萬利的好事?
他們確實嘗到了綜藝的「甜」
在當下的影視劇行業中,並不是有演技的人一定能當主角,有太多有演技的好演員,只能徘徊在配角位置,甚至是不起眼的客串。
在主角人選方面,除了對於演技的考量,還有一個更為關鍵的因素,那就是人氣。
人氣可以幫助演員拿下好資源,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實力的不足,這也是為什麼圈中那些看似演技還不夠成熟的流量藝人,可以一下子「飛升」到主角地位,而那些演了幾十年戲的老戲骨,還要在一旁做配的原因。
那麼,人氣究竟要從哪裡獲取?如果影視作品不能大火,還有沒有其它更加快捷簡單的途徑呢?
想必,綜藝就是一個非常良好的選擇。
接下一檔綜藝,不僅錄製的時間遠遠低於拍攝一部戲,並且在難易程度上也要簡單很多。老戲骨上綜藝重獲存在感求翻紅,年輕演員們則通過綜藝打開局面,從而收穫後續的資源。
近幾年頻繁在綜藝中活躍的幾位年輕演員,像是白敬亭、魏大勛、王彥霖等,或許一開始大家認為他們就是「綜藝咖」,但到後來才發現,所謂的「綜藝咖」早就靠著在綜藝積累下來的人氣轉變為實際的資源,他們的片約源源不斷的出現,終於能夠順利走通演員這條路。
而那些平日裡比較低調的老戲骨們,有時也會選擇上綜藝刷一下臉,一方面防止更新換代太快被觀眾遺忘,另一方面也能把自己真實一面展現出來,讓大家看到角色和真實狀態之間的反差。
比如此前在《一路成年》和兒子徐菲一起參加節目的徐錦江,綜藝播出前他給人的感覺是嚴肅可怕,後來才發現他是個又萌又逗的大叔。
這年頭還有不上綜藝的演員嗎?
答案是,肯定有,而且還有不少。
比如被稱為「師奶殺手」的靳東,喜歡他的觀眾一般是比較成熟的女性,靳東有戲播出的時候才有較強的存在感,一旦沒有新劇上線就成了「查無此人」。像是前段時間《如果歲月可回頭》播出的時候,這部劇熱搜也沒見幾個,確實顯得比較吃虧。
靳東和王凱都曾被正午力捧,如今王凱卻有點反超靳東的感覺。
如果靳東能多參加一點綜藝提一提人氣,是不是也會連帶著為自己的戲擴大影響力呢?
再比如總是出演善良大叔的張嘉譯,19年《少年派》播出之後瞬間低調,很少再聽到他的消息。出道至今30年,在綜藝節目上只有一次亮相,就是春晚,這樣的演員,確實是不多見了。
張豐毅、胡軍這樣的戲骨級演員都學會了利用綜藝來營銷自己,靳東、張嘉譯卻依舊在作品中專注,應該說他們白白浪費了好資源,還是不想被別的事情分了神,一心投身於本職工作呢?
綜藝上多了,也未必是好事
如果說有從綜藝咖晉升為名演員的成功案例,那麼是否也有從演技派重返綜藝咖的反面教材?
像是參加《跑男》的幾位,原本鄧超、李晨、鄭愷都是實力非常不錯的演員,也各自擁有成績不俗的代表作,但在綜藝里待久了,仿佛給觀眾留下了較為固定的印象,導致後續再看他們的影視劇作品時總有種出戲的感覺。
這種感覺一旦形成,再想塑造好角色相對會更加困難,因為要先擺脫觀眾對他產生的慣有記憶,一切重頭再來。
所以,凡事都要有度,利弊權衡往往只在一念之間。
綜藝確實是一個維持熱度的良好方式,如今網友們對於演員的包容程度越來越高,核心還是看重他們的作品和實力。
如果能夠在拍戲的空檔期參加一兩檔綜藝,既滿足了演員自身的曝光需求,同時也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和窺視心理。
有人因為綜藝拿下好資源,也有人因為綜藝而遭受限制和束縛,因此,如何把握這個度才是關鍵。
換句話說,如果一個演員真的只把演戲看做一種職業,是真正靠作品說話的人,那麼,他還有必要在綜藝中露臉麼?
或許,像張嘉譯、靳東這個級別的演員大咖,已經不再需要綜藝的加持,能夠安心拍戲,就是一種讓人愉悅的事。
不過,還是小小期待一下那些從來沒有在綜藝上亮相的演員們,有一天願意把自己的真實一面和大家分享,滿足一下大家的好奇心。
私底下的他們,究竟是和熒幕上的角色一樣,還是和熒幕上的形象判若兩人呢?
如果把選擇的權利交到你的手上,你會選擇一門心思投身於拍戲之上,還是綜藝拍戲兩不誤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KjR243EBiuFnsJQVvxH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