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的故事,寫滿了舊上海的繁華,也道盡了舊上海的世故人情。
成年後的張愛玲,在愛丁頓公寓寫作、成名、戀愛、結婚……
愛丁頓公寓也因此聞名遐邇,成為了人們印象中的張愛玲故居。
(張愛玲的姑姑張茂淵在愛丁頓公寓)
可張愛玲出生、成長的另一所房子,卻鮮有人知。
今天,就請大家跟隨全君的腳步,一起來探訪一下張愛玲的另一處故居,追尋一段舊上海的光與影。
康定東路85號,一所從19世紀末就矗立在蘇州河畔獨立式花園洋房,這裡是清末重臣李鴻章的產業,也是一代才女張愛玲的出生地。
這幢老建築在2009年被改造成了「石門二路社區文化中心」。
上海多數的老洋房均出自鄔達克之手,鄔達克長於文藝復興風格建築,出手設計的別墅均富麗堂皇,充滿巧思。
這些外觀華麗的老洋房,構築起了舊上海名盛一時的「哥倫比亞生活圈」。
(武康大樓,鄔達克風格建築的突出代表)
也正因如此,在設計風格上明顯區別於鄔達克的花園別墅,才更能帶我們去尋找一些,屬於那個年代的別樣風華。
康定東路85號屬於折衷主義建築,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外廊式建築的代表性作品。
整棟洋房採用了清水磚牆和連續性的券柱式構圖,大量使用了雕花磚,在立面上做出了明確的縱橫雙向視覺分割,對稱式的構圖,水平的腰線,大氣而美觀。
在那個年代,富人們理想的住宅要有三樣必備因素:黑色鐵藝大門,紅色山牆,雕花石柱。
兼具了這三個元素的康定東路85號,是那時人們心目中的完美住宅。
折衷主義建築是十九世紀上半頁至二十世紀初十分流行的建築風格,講究建築不拘泥於形式,將多種建築風格自由拼裝,只講究均衡與形式美,是那個年代浪漫情懷的重要表現。
(中式廊柱與西式吊頂)
康定東路85號採用了歐式的外廊搭配中式的磚牆的立柱,在立柱上方又進行了歐式風格的工藝鏤刻,中西結合,浪漫而典雅。
整棟別墅最具價值的,就是山牆元素的運用。
所謂山牆,就是以紅磚砌牆,只用泥水勾縫,不另加任何的修飾,這是對泥瓦匠功力的極大考驗,上海的老洋房中,帶有山牆的本就在少數,而像康定東路85號這樣大量運用山牆元素的建築更是少之又少。
(別墅主山牆)
建築主樓四個立面皆有山牆,檐口以上增加山牆,意味著充分利用了三層閣樓的使用空間,也改變了方形的立面輪廓,而且還增加了立面縱深感。
90年代後,為了維護整體市容,上海的別墅外牆全部被粉刷成了灰色。
而康定東路85號,則在修飾時直接採用了青磚砌牆,紅磚勾邊點綴,既保留了建築本身的特色,又為建築平添了幾分滄桑感。
2009年,康定東路85號外樓被改造為石門二路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而在多次修繕之後,85號主樓與小樓則得以重新對外開放。
文化中心還在這裡特辟「張愛玲書屋」,簡單的幾樣老家具和一些照片,還原了張愛玲當年的讀書氛圍,書屋裡還放滿了張愛玲的著作和各種研究張愛玲的書籍。
在《公寓生活記趣》中,張愛玲曾有過對於「市聲」的描寫:我喜歡聽『市聲』。比我較有詩意的人在枕上聽松濤,聽海嘯,我是非得聽見電車響才睡得著覺的。
蘇州河邊喧囂的市聲,弄堂里煙火氣,隔壁商業街小販的叫賣聲,也許曾為這位家庭生活十分不幸的女孩帶來過一些慰藉。
張愛玲在文中寫道:長年住在鬧市裡的人大約非得出了城之後才知道他離不了一些什麼。城裡人的思想,背景是條紋布的幔子,淡淡的白條子便是行駛著的電車——平行的,勻凈的,聲響的河流,汩汩流入下意識里去。
循著康定東路85號二層的窗子向外看去,可以清晰地看到相鄰的巷子、商市街。
也不知幼小的張愛玲,曾在這裡用文字捕捉過多少,上海的光與影。
張愛玲早已成為舊上海的一個文化符號,因此在張愛玲的書屋裡讀張愛玲別有意趣,令人產生無限的遐想。
張愛玲的舊居變身為社區文化中心,更多普通人走近了張愛玲,舊居便成為遠近一個「活動」著的文化地標,見證著現代人對舊上海的那份愛與誠。
明媚的庭院、開闊的露台、雕花的圍欄、滄桑的磚瓦,她在這裡出生,也在這裡逃離,在這裡尋找,也在這裡失去。紅色的磚牆,透明的玻璃,映照出的卻是這位民國才女悲涼的底色。
歷盡百年滄桑,老房子見證了一個家族的愛恨情仇,在張愛玲的筆下,這裡既是港灣,也是禁錮。
和歷史上的諸多女作家不同,張愛玲出生在一個衣食無憂富庶人家。
她的外曾祖父,是清末重臣,「洋務運動」領軍人物:李鴻章。洋務運動時期,李鴻章在麥根路興辦鴻章染織廠,並請知名建築設計師愛爾德設計了麥根路別墅。
(麥根路別墅舊照)
張愛玲的祖母李菊藕是李鴻章的長女,在李菊藕出嫁時,李鴻章將麥根路別墅作為嫁妝之一送給了張愛玲的祖父張佩綸。
張佩綸仕途不順,在55歲時鬱鬱而終,時年38歲的李菊藕便帶著一雙兒女離開了原住地南京,回到上海,住進了麥根路別墅,即現在的康定東路85號。
(優秀歷史建築銘牌)
依靠著父親的嫁妝,李菊藕過著十分富庶的生活。
而李菊藕的獨子,也就是張愛玲的父親張廷重,就成了這個家庭最大的希望。
(張廷重一家)
*張廷重又名張志沂,黃逸梵又名黃素瓊
張廷重經母親介紹,與長江水師提督黃翼升的孫女黃逸梵結為夫妻,於1920年9月,在這棟別墅中生下了張愛玲,次年11月,張愛玲唯一的弟弟張子靜也在這裡降生。
在作品《私語》中,張愛玲這樣描述自己的出生地:我們搬家搬到一所民初式樣的老洋房,本是自己的產業,我就是在那房子裡出生的。房屋裡有我們家太多的回憶,像重重疊疊複印的照片。
張愛玲在這裡度過的快樂時光並沒有很長。
在張愛玲4歲時,張廷重舉家遷往了天津,張愛玲的母親與姑姑遠走英國求學,張廷重染上了鴉片。
4歲的張愛玲便跟著弟弟,一起跟姨奶奶生活,8歲那年,張廷重與黃逸梵正式離婚,張廷重帶領張愛玲姐弟回到上海,重新住進了麥根路別墅,並將另納的外室接入了家中。
(張廷重與張愛玲姐弟)
至張愛玲14歲,張廷重續弦另娶了民國前總理孫寶琦之女孫用蕃。
童年一直到18歲的這段時光,張愛玲一直與父親和繼母們一起生活,關係非常的緊張。
18歲那年,張愛玲與繼母發生口角,張廷重一怒之下將張愛玲禁足半年之久。
在《私語》中,張愛玲將這裡描述為「如被囚禁的黑房」,而在《傾城之戀》中,張愛玲也以這裡為原型,塑造了陰森幽暗的白公館。
對張愛玲來說,這裡既是孩提時代的港灣,也是少年時期的禁錮。
余秋雨曾說,張愛玲死得很寂寞,活得也很寂寞。
如今,老房子得以揭開面紗,融入這個全新的時代,與整箇舊上海一起再「活」一次,對我們而言,是難得的福報。
建築不會說話,但每一塊磚瓦中,都藏著你所尋找的故事,藏著關於上海的百年記憶。
石門二路社區文化活動中心
地址:靜安區康定東路85號
開放時間:上午9:00—下午16:30
准入規則:免門票,但需測量體溫並出示健康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