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日,有關足協即將出台史上最嚴厲限薪令的新聞被炒得沸沸揚揚,不少媒體也對此進行了廣泛解讀。然而許多球迷對此卻是冷眼旁觀,並不看好。部分資深球迷尖銳指出,限薪令推出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如果足協不能解決這兩個問題,那麼新出台的限薪令也會和以前一樣,其作用只是為了博取眼球,最後還是會變成一紙空文。那麼球迷們所指的兩個問題究竟是什麼呢?
一、足協將怎樣確保限薪令在各俱樂部不折不扣地執行下去?
早在1999年的甲A年代,中國足協就曾出台過球員工資最高不超過人民幣每月12000元、資金不能超過人民幣40萬的硬性規定。2004年,足協又制定了限薪令的細則,規定球員年薪不得超過俱樂部收入的55%,折算成主力球員年薪上限只能達到人民幣一百多萬。不過事與願違,執行效果並不好。有些俱樂部出現了「陰陽合同」,甚至導致球員轉會時與俱樂部對簿公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多年來足協的限薪令成為一紙空文。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限薪令下的中國球員工資收入卻不斷攀升。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中超俱樂部的薪資總支出高達6.9億美元,各俱樂部薪資支出普遍占總支出的7成以上,中超球員平均年收入約為743萬人民幣,遠遠高於中國普通工人平均4.6萬人民幣的年收入,兩者足足相差160倍,收入差距之大位列世界第一。究其原因就在於俱樂部違規的成本幾乎為零,同時足協缺乏有效的監管,這才使得限薪令形同虛設。
因此,這次升級版的限薪令如果不能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實施細則,同時足協監管部門不能堅決貫徹實施的話,那麼出台再多版本的限薪令也無濟於事。
二、限薪能倒逼國內球員去海外尋求發展嗎?
從足協的本意來看,工資帽的出台,主要想達到兩個目的:一是減少俱樂部的財務負擔,讓俱樂部輕裝上陣,把更多地錢投向對年輕隊員的培養。二是減少球員收入讓其感到生存壓力,倒逼國內球員走出國門去海外尋求發展。這兩個目的中前一個目的或許能達到,但後一個目的就很難說了。有媒體表示,僅僅靠限薪之類的政策刺激留洋是不靠譜的。
留洋靠的是球員自身實力,而中國足球目前的問題在於,水平能達到歐洲聯賽要求的隊員太少了,看看各級國字號,從國足到國奧,再到國青國少,一代不如一代,成績一批更比一批差,在這種情況下,很難有隊員獲得歐洲俱樂部的青睞,連武磊在西班牙人都陷入了困境,其他中國球員能否在歐洲聯賽站穩腳跟,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2011年,足協的500星計劃就送了大批孩子出國,後來還有萬達留洋計劃等等。有去西班牙的,葡萄牙的,法國的,巴西的,最後沒有一個能在高水平聯賽立足。韋世豪就是500星計劃中的佼佼者,他曾代表博阿維斯塔出戰過葡超聯賽,最終因為機會寥寥去到了更低級別的葡甲球隊費倫斯,後來又轉投另外一支葡甲球隊萊雄伊什,最後還是輾轉回到國內。
因此,要靠限薪來倒逼國內球員去海外尋求發展,不是你一廂情願就能去成的。從這個角度上說,足協不能寄希望於通過低薪倒逼球員海外留洋,低薪只能起到減輕俱樂部財政負擔的作用,要刺激球員到海外發展,要需要出台更多合理的配套政策,才能為國內球員找到一條合適的發展道路,讓中國足球走上良性循環。
即將出台的限薪令,究竟會被怎樣執行下去?究竟會出現怎樣的效果?究竟會把中國足球引向何方?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看法,只有時間來告訴我們答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JviPnW4BMH2_cNUgQW_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