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imon Sinek在著作《Start With Why》中提出了黃金圈的概念。他用三個同心圓來描述人的思維模式,從外到內依次是:做什麼(what)、怎麼做(how)以及為什麼(why)。
圖片來自網絡
大部分人思考行動和交流的方式都是由外向內的,也就是what—how—why。這樣的人關注的往往是「做什麼」等外在表現,但卻很少思考怎樣做才能把事情做的更好?為什麼要做這件事?這件事的意義是什麼?也就是很少思考why和how。
黃金圈法則鼓勵的思考方式,是從內向外的,也就是why—how—what。這樣的思考方式從「為什麼」開始,然後是如何做,最後才是做什麼。
因為,人的外在表現,是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認同的外在反映。
只有那些把 「為什麼」想清楚,從「為什麼」這個中心點出發的人,才會有堅定的信念和比較恆定的方向,能找到更好的做事情的方法,並且有信念、有能力影響和改變環境,從而有更好的表現。
圖片來自網絡
其實育兒也是一個道理。
現在的家長往往本末倒置,更加注重what,也就是孩子的成績、時間分配等外在表現;但是卻很少關心why,也就是孩子的心理狀態和心智認知等這些更加內核的問題。
比如依戀模式:爸媽愛我嗎?能接納我嗎?我安全嗎?我的要求能夠得到滿足嗎?
又如自我價值認同:我有價值嗎?我的存在是合理的麼?我值得被愛嗎?我應該如何面對我的感受和情緒?
再比如認知:我為什麼學習,我學習的東西和我的生活有什麼聯繫?對於我的人生有什麼意義?
再比如自主:我有選擇嗎?我能自己做決定嗎?我可以追求自己的興趣麼?我應該順從別人的要求麼?
圖片來自網絡
2、
這些核心模式是孩子還在懵懵懂懂之時,根據外界的反饋,對自己和外部世界所形成的一系列最重要的核心看法,這些看法慢慢成為孩子潛意識的一部分,驅動著孩子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比如依戀模式。如果在生命早期,孩子的需求能得到照看者及時而穩定的反饋,比如哭了就有人抱,餓了就有人喂,哭了有人回應,就會形成一定的安全依戀。
或者更好一點。如果父母能夠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孩子感覺到父母能夠接納和理解自己,那這樣的孩子,對自我就會有較高的價值認同。
假如一個孩子的自我價值認同比較高,她知道自己是有價值的,她不怕別人的評價,因為她知道父母是無論如何都愛自己的,那她就可以不再擔心一兩次考試的結果,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提升之上。
這樣的孩子對他人會更友善,並且表現出更高的創造力,有更大的意願去探索未知環境,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是有支撐的,所以相對沒那麼害怕犯錯誤,而敢於犯錯誤是創造力的基礎。
但假如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孩子成績好就歡天喜地,一旦考的不好或者做錯了事就對孩子冷若冰霜,那孩子就會認為自己並沒有價值,自己的表現才有價值,因此他的自我價值認同就會比較低。
這樣的情況下,孩子當然會更看重自己的表現,就會畏手畏腳,不敢走出舒適區向外探索,因為他害怕輸,害怕批判和責罰。
關於學習的認知也是如此。
如果孩子認為學習等同於考試,等同於分數,那就是忽視了求知本身的意義和價值,如果學習的目標純粹變成了應付考試,變成了服從家長,那孩子失去了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學習效果當然不會好。
3、
要影響孩子的行為,只有兩個辦法:要麼靠操縱,也就是通過影響孩子的外在表現what達到自己的目標;要麼靠感召,也就是從why開始建設孩子的精神內核。
當今教育界的現實就是,操控成了常態。操縱手段的確能影響孩子的行為,通過讓孩子刷題、上補習班,確實能讓父母暫時安心。可是操縱帶來的是被迫服從,消滅了孩子的自主能動性。
但是操縱孩子會導致兩個問題:
首先,被塑造出來的孩子雖然會暫時領先,但後勁不足,自尊感和幸福感都較低。
其次,不僅摧殘了孩子對知識的渴求、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力,還可能讓孩子的真正天賦被埋沒。
操縱會給孩子、包括父母,帶來一個持續的結果:巨大壓力。當操縱成為教育行為的主流,孩子的頹勢、甚至崩潰是唯一符合邏輯的結果。
做同一件事,不同的目的,會給孩子帶來完全不同的感受,也會帶來完全不同的結果。
吸引孩子持續前進的,不是「我是做什麼的」,而是「我為什麼這麼做」。如果孩子對「為什麼」沒有清晰的認識,心理情感得不到健康的發展,就切斷了心智成長的途徑,也失去了自我驅動力量的來源,路也會越走越窄。
「為什麼」跟我們如何看待自身、看待世界緊密相關,是一種更為深刻持續的情感反應,這種驅動比恐懼或功利的眼光,更能保障一個人的長遠發展。
我們可以用操縱短期內影響孩子,但只有意義感召才能帶來可持續發展。唯有建設好孩子的心理內核,把「為什麼」弄的清楚明白,真正的正面循環才會建立起來。
4
why的作用太大了。認清why就代表著我們知道自己為了什麼出發,代表著一種有意識的行為。
不是努力沒用,但是方向更重要。就好像你想要去西藏, 卻沒有準備西藏的地圖和路線, 你以為只要努力走就可以了, 實際上你可能永遠到達不了。
養孩子這件事情更是如此。
不要覺得孩子的成績就是和時間和精力投入有關。當家長對於孩子的外在表現不滿意,多想一想孩子的自我認知建設的夠不夠?孩子是不是有健康的精神和心理狀態?
為考試而學習,考試也不會好。不要讓孩子為了迎合外在的標準而失去了與自我的連接,不要為了目前的高分而放棄自然的學習和表達方式。鼓勵孩子形成自己的思維認知、把自己和世界萬物聯繫起來、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標和意義,這才是孩子長遠發展的保障。
家長都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實際上家長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還是那句話,比起天天陪孩子寫作業、給孩子報補習班,家長能從why開始,引導孩子、接納孩子,幫助孩子建設健康的心理認知,創造空間讓孩子心智得到成長,這才是一個有眼界的家長應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