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飾發展史,原來古代美女這樣穿

2019-08-21     培根服裝設計
關注頭條號:培根服裝,私信回復「服裝」,即可免費獲得零基礎服裝教程



中國素享「衣冠王國」之美譽,服飾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歷史發展和社會時尚嬗替的標誌之一。

古人云「衣食住行」,衣為先。在中國人眼中,穿衣是一件大事,穿衣是身份地位的象徵。

在中國傳統上,服裝還是政治的一部分,其重要性,遠超出服裝在現代社會的地位。


看看中國服飾的發展史,在服裝設計的道路上,你會獲得更多靈感。

一、先秦兩漢服飾


先秦時期

婦女不穿褲子穿裙子

人們常說的衣裳

指的是衣服和裙子

上為衣,下為裳


先秦時期的女子服飾


到了漢朝

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而且漢朝女人每層衣服的領子必須露出

層層疊疊可以超過3層

名曰三重衣


漢朝時期的女子服飾

在那個年代

黑色是經典流行色

寬大的衣袖也許不適合你幹活

但顯得端莊大氣


央視版《漢武大帝》

對妝容的還原相當有說服力

原諒那些化得像鬼一樣慘白的臉吧

那確實是漢朝女子的時尚妝容


電視劇《漢武大帝》中,漢朝美女服飾

二、魏晉南北朝服飾


以風流人物著稱的魏晉南北朝

女孩衣服當然也要浪漫

這時的條紋間色裙走紅


飄逸的長裙

是諸位貴族女士的標配

而曳地五尺是常用標準

寬大的袖口綴有不同顏色的袖貼

條紋間色長裙讓視覺很有跳躍感

也是不少貴婦少女的心頭好

背景設定在南北朝時期的

電視劇《陸貞傳奇》中

女子的服飾很貼合朝代


如果覺得在裙擺飄飄的年代

難以在服飾上勝出

不妨考慮換換髮型

比如梳丫髻


梳雙環髻的婦女(顧愷之《洛神賦圖》局部)

所謂丫髻

就是頭上左右各一髮髻

遠看像一個「丫」字

南朝受佛教影響

婦女多在發頂正中分成髻鬟

做成上豎的環式

這就是著名的飛天髻


飛天髻讓魏晉南北朝的妹子們顯得靈動飄逸

從北齊仕女發展而來的「銅錢頭」

也可以大膽嘗試

新版《紅樓夢》里有大量關於銅錢頭的造型

儘管造型師認為這源於崑曲

可追根溯源是從南北朝時期興起的

三、隋唐服飾





隋朝時隋文帝厲行節儉,衣著簡樸,不注重服裝的等級尊卑,在位時平時只戴烏紗帽。




到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服飾也趨向於表現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

唐朝時期的女子服飾,可謂中國服裝中最為精彩的 篇章,其冠服之豐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都令人目不暇接。


(衫裙)


唐代女性服飾中有一種在貴婦間流行一種衫裙。它將裙帶高高系在腰線以上,比如胸下,甚至系在胸線上方,歷史上並沒有文字記載名字叫做齊胸襦裙。這種款式無論身材豐腴還是瘦削都能達到別樣的飄逸效果,尤其是在以豐腴為流行的圈子中更受歡迎。


(女式大袖衫)


它比通常的寬袖外衣還要寬大,在普通中衣外或披或系,大氣飄逸。充分反映了唐代繁華、恢弘、大氣的文化特徵,呈現出當時華麗開放的審美風尚。

四、民國服飾


民國時期,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樣式也多了起來,但是在女性中最受歡迎的還是旗袍。


《花樣年華》中,令人眩目的旗袍使張曼玉時而憂鬱,時而雍容,時而悲傷,時而大度,更使舊上海意亂情迷、壓抑隱忍的氣氛達到了一種極致。女神演繹的旗袍,都有種濃濃的民國氣息。



五、現代服飾


1949年,建國後50—70年代 ,由於整體外部環境的變化及物質生活極為匱乏 ,那一代年輕人並不是把美、把裝飾穿在身上,而是把建設、革命、熱情和理想這樣一些簡單而崇高的理念穿在身上。中山裝、列寧裝、軍服是他們的首選。


進入21世紀後,服飾的風格也呈現多樣化、多元化,有復古、環保、中性、嘻哈、韓式、混搭等等。


著名中式服裝設計師夏璐璐說:

「做中國元素東西是我這生永不改變的,讓每個人穿上中式服裝,這個願景,很大。但我相信一定能實現的,相信在我的努力下,一定會讓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交融,讓中華文化的傳承廣入人心,讓中華文化精神在世界的舞台上綻放光彩。為中國服裝賦予中華文化,讓服裝擁有生命之思,相信服裝是寫在身上的歷史,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華裳可以承載之重!中國文化加油,中國精神加油。」


中式服裝的婀娜,低眉俯首的悽美哀怨,舉手轉身的貞靜賢淑。行走在古典的青苔路上,細跟敲打著時代音,手紈一族丁香,或淺酌茉莉,一路遠去,一路幽香,女子的柔美與玲瓏略見一斑。讓我們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讓中國服裝在世界舞台上綻放光彩!


(圖文綜合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注頭條號:培根服裝,私信回復「服裝」,即可免費獲得零基礎服裝教程(私信方法:點擊「培根服裝設計」頭像,進入主頁面,上方有私信功能。如果沒有私信功能說明你是精簡版頭條,請下載專業版頭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JrP0uGwBJleJMoPMAnt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