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suke Okahara | 邊緣

2020-07-16     圖像與眼睛

原標題:Kosuke Okahara | 邊緣

「我的攝影不僅是表達,還有一種社會性的故事。」

——岡原功祐

岡原功祐以人文紀實攝影的傳統來報道社會問題。

本期介紹其拍攝報道的相關題材——日本恥感文化下的自殘少女(2003-2011年)、中國麻風村(2007年)、福島核泄漏事故(2011-2014年)。

「Ibasyo——身心上的歸宿」

- Japan, 2003-2011-

「我不太區分『捕捉』與『拍攝』這兩個詞。」

——岡原功祐

家庭暴力、強姦和欺凌是自殘背後的一些原因。在恥感文化包裹的社會氛圍之下,她們不能欣賞自己的價值,認為自己一文不值。對這些女孩來說,傷害自己是一種自我懲罰的方式,這種破壞性的行為已經成為這些女孩重申自己存在的方式。

Ibasyo作為一個攝影項目,記錄了6名遭受自殘的日本年輕女孩的生活。在日語中, Ibasyo被粗略地定義為一個人可以存在的身體和情感的地方,即一個位置或一種精神狀態,一個人感到舒適或平靜。

《Ibasyo》 圖書之旅項目

《Ibasyo》圖書之旅項目的第一個目標是講述這些女孩的故事。岡原功祐希望《Ibasyo》這一系列的故事能夠成為那些遭受自我傷害的人進入世界的一扇窗戶。第二個目標是讓女孩們重新培養自尊。

「我們是靠別人的悲傷謀生的。我知道自己已不像第一次開始拍照時那樣理想化。然而,我仍然想看看我能被拍攝的人做什麼。這就是我寫這本書的原因。」

《Ibasyo》圖書之旅項目的參與者已經超過300人,當這些書遊歷結束後,將返回到拍攝《Ibayso》這一系列的女孩們。

「Vanishing Existence——消失的存在」

- China, 2007 -

「我希望透過照片可以讓人們感受到她們的存在,否則照片將僅僅是對冷酷現實的拙劣複製。」

——岡原功祐

2007年,岡原功祐前往中國拍攝麻風村,結成攝影集 《消失的存在》,即關於麻風病人的日常生活。

麻風病人的存在正在消失,就好像歷史上沒有人遭受過歧視一樣。他們的故事是通過一個宏偉的,幾乎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對象來講述的,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去發現的。

「Fukushima Fragments——福島碎片」

- Japan, 2011-2014 -

「慢慢地,我開始收集福島災難的碎片。」

——岡原功祐

2011年3月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發生後,攝影師岡原功祐立即前往福島第一核電站附近的一個小鎮。8月,他開始定期地訪問福島,在接下來的4年里,岡原幾乎每個月都持續訪問福島。

福島碎片這一系列照片顯示了這塊土地已經失去了的生命。其是對已發生的事情的證明,也讓後代了解這場災難的真正含義。

Kosuke Okahara

岡原功祐

1980年出生於日本東京,2003年開始從事攝影,新聞紀實攝影師。岡原功祐的足跡遍布世界,他曾先後拍攝報道過蘇丹達爾富爾危機、哥倫比亞毒品販賣、中國麻風村、緬甸的反軍政府示威、日本恥感文化下的自殘少女、利比亞的武裝衝突等題材。

2007年加入Vv圖書社,曾獲得World Press Photo、PND30等獎項,作品發表於Time 、Newsweek Japan 、WSJ等媒體。

輪值主編:張仕婷

Weegee | 用閃光燈剝掉他們的外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JXLZVHMBd4Bm1__Ysvm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