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逃媽
先給大家打個預防針。
從現在起,我的分享可能會自帶「緊迫」氣氛了。
因為人的情緒,多少總會受周圍環境影響。
早早就知道美國教育是「前松後緊」,不過,當娃開始經歷後,發現這個變化,還真是挺大的!
逃逃今年升入6年級,在美國大多數學區,6年級劃入初中,算是「小初銜接」的一年。
可以明顯感到,和課業相對「寬鬆」的小學階段比起來,難度和深度都突然加大了。我看了下,各科都不比國內同期簡單。
比如,
數學課,這周在學習「Wheel of Theodorus」(西奧多羅斯螺旋)和做相關設計:
社會課,開始研究和比較不同政體的特點:
(Anarchy-無政府主義,Monarchy-君主制,Oligarchy-寡頭政體,Democracy-民主制)
科學課,深入學習各種化學元素的特性:
與此相對應的,是各科的作業要求,也大大提高。
今天特別想和大家聊的,是逃逃的「樂隊」作業。第一次讀他的作業要求文檔時,我嚇了一跳。
先截一小段大家感受下,
英文文檔讀起來不太親切,我用自己的話大致翻譯總結一下:
樂團老師理解,孩子有時會對練習表現出不耐煩和沒興趣。這時候,老師和家長要做的是,想辦法鼓勵孩子繼續練習,直到他們重拾興趣。有些家長擔心,「強迫」孩子練習會起反作用,其實不然,最影響孩子興趣的,是他沒有做好。而減少練習時間只會加劇這個惡性循環……
總之,言下之意就是,如果孩子練習樂器時表現出沒興趣,家長要不要「逼」?答案是「要」!
有點兒不敢相信,居然是在美國學校的Student Handbook(學生手冊)里讀到這段話。
不過仔細讀完上下文,Get到它對家長所有的要求後,發現,很有道理,也很正能量。
先大致說下背景。
在美國,到了小學高年級或者初中,開始有藝術類的選課,比如逃逃所在的學區,就有合唱團、戲劇、管樂隊、弦樂隊等選課。孩子可以任選一門自己感興趣的來學。
選課方式,依然是「前松後緊」。
選課前一年,學區就會安排高年級的同學頻繁給低年級的學弟學妹們進行現場表演,讓學弟、學妹們充分了解到,選擇不同的藝術團隊意味著什麼,他們將會學什麼,學成什麼樣子。同時,也得到充分的薰陶,找到自己最感興趣的方向。
而到了真正「做選擇」那天,更是跟「遊園」一樣,孩子可以嘗試所有的項目、樂器。
逃逃那天可是過足了樂器癮。
不過,重點來了,一旦選定後,就非常嚴肅。
逃逃選的是樂隊里的「打擊樂」,在學校每天有一節專門的課程,比重和數學、科學等其他學科同等。
而且,每天都有家庭練習作業。
作業要求有3個重點:
01
家長必須參與
老師發下來一張練習記錄表,孩子需要每天在上面記錄自己的練習時間。
每周,按照練習的總時長的不同,將會得到不同的分值。比如,練習了「50-59」分鐘,只能得60分,算剛剛及格;練習了「155-169」分鐘,能得100分;如果練得更多,每周超過170分鐘,就能再加5分……
但是,要注意的是,
有一點很重要,每周的練習時間記錄,必須要有家長簽字。否則,無論練習了多少時間,都記0分。
為什麼會有這麼苛刻的要求?
學生手冊里是這麼說的:
「其實,孩子在家有沒認真練習,是能在課堂上檢查得出來的。之所以要求家長監督、簽字,是希望您能參與到孩子的學習中去。
樂隊表演時看起來很酷,但每一樣組成樂器的練習,大多數時候都很枯燥。所以,我們要求每一位家長都參與其中,了解孩子的學習進度和困難,並適時給予鼓勵。「
深以為然。
孩子學樂器,能不能堅持,很多時候,是看家長能不能堅持。
02 誠實記錄學習情況
要求家長參與、監督的同時,手冊里還強調:
「誠實是我們教育的最高優先級。所以,家長簽字時,請確保孩子填寫的數據是真實,準確的。」
不容置疑,這一點非常重要。
這方面美國學校一直抓得很緊,大多數孩子也從小養成了好習慣。
其實從前面的記錄表看,逃逃的練習是「巧妙」地偷了懶的,每周都「剛剛」練到了155/156分鐘,就是能拿一百分,但也一點兒都不「浪費」的狀態。
儘管對總時長有所「算計」,但逃逃每天的填寫都是非常準確且真實的。比如第一周,從記錄表的那一串「0」就能看出來,他好幾天都忘了練習,攢到最後一天才雞飛狗跳地補了快兩個小時~
簽字時我並沒有責怪他的「拖延症」,而是表揚他誠實記錄之後,再提醒他,下周可要注意安排好時間啊,免得都堆到最後累死自己。
03 沒興趣時,家長要「逼」
這一點,我想是很多家長會猶豫的,包括我自己。
當孩子對某件事,某個活動,表現出不耐煩和沒興趣時,要不要「推」TA一下?
老師給出的答案是,要。
學生手冊里有兩幅圖,左邊是「一個成功孩子的正向循環」,右邊反之。
道理很簡單,孩子每天按照設定的目標練習,TA就會表現得越來越好,好的表現讓孩子對練習更感興趣,從而能繼續保持好的練習……以此循環。
但是,循環過程中肯定不會一直順暢,孩子總會因為某次的困難氣餒,掉鏈子,這時,家長的作用,就是要「推」TA一把,讓TA繼續保持在正向循環里。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想,可是,很多國內學校里並沒有這門課啊,逃媽今天分享的這份作業要求,對咱有啥參考意義呢?
一開始我也有類似擔心,不過仔細一想,有好幾點,你看看有沒道理?
1. 心裡平衡了
總結一下,以上作業的3個重點要求是:
a. 家長要陪
b. 孩子不想做時要「逼」
c. 誠實報告作業情況
咦,看起來很眼熟?這不正是廣大老母親天天要做的事嗎?
只不過,在美國教育中出現得稍微晚了幾年。
真是應了那句話,出來混,遲早要還。前面欠下來的,後面也都是要補上的。
其實在哪兒都一樣,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而家長,正是孩子經歷風雨的陪伴者。
這只是「樂隊」作業,我已經做了充足的心理準備,更多的其他作業要求,肯定會接踵而至。
2. 更加堅定了
如果你正在和學樂器的孩子鬥智斗勇,正在糾結孩子有沒「興趣」,正在猶豫是不是要適當地「逼」一下。那麼,老師告訴你:不是有興趣才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興趣!
這個觀點,也正好和上周千媽分享的《孩子上興趣班,從「一時興起」到找藉口逃避,父母怎麼做才能讓他堅持下去?》一文不謀而合。
該怎麼做,自己看著辦吧~
3. 了解形勢了
無論在哪兒,想保持一定的競爭力,都不容易。
美國小學低年級相對輕鬆,但從高年級、初中開始,學習強度越來越大。據說到了高中,更是難以想像的瘋狂。所以,將來打算出國留學的孩子,一定要做好充足的思想準備和打好各科基礎。
不知今天的分享對你有否啟發?
如果希望看到更多這類內容,可以在文章右下方點「在看」/ 「Wow」鼓勵一下噢!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 東西兒童教育(ID:eastwest_edu),一群行走於中美兩地的家長,用心帶娃,用心觀察。每天分享美式教育理念、素質教育心得、國內教育實踐,為3-12歲兒童家庭提供走心、專業、國際化的教育指引。
親子教育│父母成長│家庭關係
關注我
與家人一起成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JGHAtG0BMH2_cNUgVaK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