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地攤經濟
刷爆大家的朋友圈
還上了熱搜!
地攤回歸 煙火升騰
5月31日傍晚,武漢保成路的夜市再度「開張」,各家攤點忙著開始支起攤位,街道工作人員在各個路口對進入夜市的市民進行健康檢查,整個夜市變得格外喧囂。
武漢保成路夜市
人們在時裝、飾品、日用品等攤位前流連忘返,感受著武漢濃濃的市井氣息。
然而,數月前,因疫情封閉的保成路卻是這樣的場景
封路期間的保成路
人們紛紛感嘆,這個號稱武漢最大的夜市,終於上演「王者歸來」!
漢陽玫瑰街是武漢最有煙火氣的小吃街之一,伴隨著日落,羅氏熱乾麵、豬彎彎火鍋等武漢特色美食紛紛出爐。
點擊視頻
感受武漢夜市的濃郁煙火氣
不止武漢,全國已有多地出台相關政策,允許擺攤設點。不僅如此,各地還因地制宜,用人性化的方式解決掉「擺攤路上」的各種障礙。
擺攤 也可以如此「瀟洒」
在江蘇蘇州姑蘇區,一塊原本用作停車場的區域被開發成了一處美食廣場。每天晚間,不僅廣場裡生意紅火,還帶動了周邊的大小商戶。
河南鄭州市民更是別出心裁。在某廣場附近,不少市民開著私家車來擺攤,打開後備箱直接變攤位。
怕食材不衛生?怕影響市容?統一管理來了!
在福建福州的達明路街區,以前海鮮排檔、啤酒燒烤散落在道路兩旁,隨意支張桌子就是個攤兒。改造升級後的達明路在晚間變成了步行街,68輛餐車、12個美食檔口,各地風味應有盡有。入駐這裡的商家統一管理標準,上崗前還要經過專業培訓和考核,簽訂承諾書。就兩個字—— 規範!
江西南昌市西湖區朝農街道的夜市一條街上,不少商家一桌難求。某店面一天的營業額從允許出店經營前的8000多元增長到30000餘元,足足翻了兩番。
為何如此火爆?某位食客道出了其中的緣由:「要一家一家吃,把之前沒吃的都補回來。」
日前,江西九江瑞昌市就有不少小商販接到了城管隊員打來的電話,主動動員他們到指定地點擺攤經營。 不少攤販主接到電話後非常驚訝,驚呼「還有這麼好的事啊,我要叫上其他人也來擺」。
城管稱:「我們對攤販的經營時間沒有限制,只是要求晚上10點以後不要擾民。經營中產生的垃圾要打包帶走。」
如果還嫌誠意不足,這不,上海城管也發文了—— 支持特色小店「外擺攤」經營
本月2日,《佛山市禪城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臨時占道經營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正式出台,在全市率先為「地攤經濟」鬆綁,「擺攤嗎?」一時成為街坊們熱議的話題。
據悉,禪城首批將設置145個臨時占道經營點,具體地點將陸續向社會公布。3日,全區首個試點——城門頭下沉廣場臨時占道經營攤位已正式開啟網上申報,預計將於本月10日統一開市。截至3日下午,城門頭下沉廣場約80個攤位已吸引了151人申報,申報情況火爆。
禪城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監督考評指揮中心主任區釗洪介紹,作為全區首個試點,城門頭下沉廣場臨時占道經營攤位的經營時段為早上5點到晚上11點,分早、中、晚市,申報者可自由選擇時段。在不影響市民生活的前提下,經營範圍可涉及 早餐、夜宵、服裝、精品飾品、手機貼膜等,但嚴禁活禽畜、水產、生肉、燒烤、油炸、廢舊收購等。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陳楓 攝
除了臨時攤位,出店經營也是此次新規提到的「鬆綁」行為。在禪城區季華園地鐵站附近有不少快餐店,午餐時間會吸引很多上班族來吃飯。因為店鋪狹小,有店主就會在店外支起幾張桌子供客人就餐。有店主坦言:「疫情後生意差了,附近有些店都倒閉了。在外面多擺張桌子就多點客人,疫情時期在室外吃飯也可以分散一點。」
解饞 更解燃眉之急
「地攤經濟」的回歸,切實幫助不少待業人員解決了燃眉之急。它不僅是保就業、保民生的暖心之舉,更是各地經濟復甦的縮影。
四川成都在這方面堪稱「先行者」,於3月中旬率先推出「五允許一堅持」措施,在不影響居民、交通和不擾亂市容環境秩序的情況下,允許設置臨時攤點。
在成都市武侯區, 攤位經營者手裡都有一張帶有編號的綠卡。上面標註了經營地點和時段,也明確了責任義務。
不僅如此,成都還升級出台了「八項機制」,將攤點設置的時間和範圍、攤主清潔衛生責任和處置群眾投訴等細節進行了明確。
政策一推出,成都這座城市迅速登上熱搜,而成都地攤也率先火了起來。兩個多月來,成都因此增加了超10萬個就業崗位,助力成都中心城區餐飲店鋪達到超98%的復工率。
不少攤販表示,柔性管理政策讓他們心裡踏實了。
10隻「地攤經濟」概念個股收盤漲停
在資本市場,與「地攤經濟」相關的概念股持續走強,截至本月3日,超過10隻「地攤經濟」概念個股收盤漲停。小商品城、茂業商業、廣百股份、百大集團等股票繼續漲停。「對於A股投資者,相關的商業零售股,可適量關注。」萬聯證券廣州白雲分公司投資總監陳馳告訴記者,對於連續漲停的個股,還是要注意投資風險。
隨著各地政策的放開,「地攤經濟」成了經濟復甦的新動力,一方面拉動就業人數上升,另一方面帶動消費。
「地攤經濟」數字化或是未來方向
顯然,地攤經濟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出社會熱情。有分析稱,因為對於「地攤經濟」理解並不是簡單擺個地攤那麼「狹隘」,它可以體現城市的活力和韻味,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數。「國家肯定要發展小微經濟,而『地攤經濟』處於該市場鏈條的終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採訪時表示。
「地攤經濟」後市如何?分析人士認為,隨著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地攤經濟」等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經濟模式獲得新一輪發展,數字化的「低門檻、低成本、快部署」三大特點,為小微商家經營提供有力支撐,推動我國數字經濟進階發展。
聲音: 老人擺攤謀生計,市民盼管理到位
「買鵪鶉蛋嗎?12元一斤!」在佛山禪城區燎原路的路邊,82歲的陳婆婆和50多歲的兒子從去年開始擺攤賣鹽焗鵪鶉蛋。每天早上5點多,他們就要開始準備,7點多來到固定的位置開賣。陳婆婆說:「我每個月是有社保的,但我有高血壓,身體一般,這個攤子就是我兒子的生計。」
疫情給這檔小生意帶來了不少的衝擊。「疫情期間,我們都沒有出來擺攤,五一之後才出來的。現在生意也比疫情前差了,以前大家買的時候更爽快一點。」陳婆婆說,每天20多斤鵪鶉蛋,有時要賣到晚上六七點才能賣完,賣不完就只能自己吃掉。
當得知禪城將為「地攤經濟」鬆綁,市民可以申請臨時攤位後,陳婆婆拋出了一堆問題:「誰可以申請?怎麼申請呀?要什麼材料?」陳婆婆表示,自己會先了解一下,再考慮要不要申請。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陳楓 攝
一邊是地攤經濟的升溫,另一邊是市民對城市管理要求的提升。在隨機採訪中,多位市民對鬆綁「地攤經濟」表示理解,同時也希望管理能跟上。市民吳先生表示:「我家住3樓,以前樓下每晚都有人擺攤賣燒烤,油煙味很難聞,好不容易整治好了,希望不要又搞得髒亂差。」此外,也有市民擔心,「地攤經濟」可能會對要交租、成本更大的商鋪造成競爭。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陳楓 攝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陳楓 攝
「地攤經濟」的放開、街邊小店的「復活」,正是當下各地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動寫照。
讓個人的小期盼
與城市的大情懷交融
讓微觀的民願匯入宏觀的民生
才能讓每個人在城市中
體會到更多的歸屬感
在人間煙火中擁有屬於自己的「小確幸」
部分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張露、文靜、馮嘉敏
部分圖: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陳楓
來源:央視新聞、新浪微博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王曉曼
煙火氣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