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有個小馬屁精:面對爭寵,二寶媽一碗水該怎麼端平

2019-10-08     爸媽精讀

​我們不需要在其間用強硬的手段去干涉孩子們的和解過程,只要我們給他們營造關愛、平等的氛圍,孩子們也自然而然學會愛和被愛。

作者:雪兒(爸媽精讀主筆)

01

不喜歡我為什麼又要把我生下來

姐姐對於弟弟的到來就像對待外星人入侵似的,弟弟出生當天,她就火急火燎跑回家把自己的壓歲錢藏好,說怕被弟弟搶了。

弟弟剛學會走路,姐姐就天天嚷著要把他送走幼兒園,甚至說不然也可以送給張叔叔家,反正不應該再放在家裡了。

弟弟像個受氣包一樣長到了現在,8歲了,便開始反攻,而且很能在我們的面前爭寵。

姐姐天生有種好鬥心理,特別樂衷跟我玩對抗遊戲,視我的氣急敗壞為樂趣。

每次我控制不住情緒責罵姐姐不聽話,曆數她種種劣跡時,弟弟總會很適時地像個小尾巴似地粘著我,眨巴著眼,一臉溫順。

我這個前一秒還暴躁如雷的老母親立刻滿臉柔情:還是小乖乖聽話,媽媽的小心肝。

久而久之,弟弟學會了拿著雞毛當令箭,天氣熱的時候經常藏起姐姐房間的遙控器,學著媽媽的腔勢:你再惹我,就不給你開空調。

然後跑過來說:姐姐不乖,不給她開空調。

每每他做了件什麼事,如洗了自己的碗、收拾好了玩具等,也要過來邀個功,順便「貶」一下姐姐:媽媽,你說,誰乖?姐姐都不收拾。

1天, 弟弟趁姐姐午睡時把她的小熊藏起來了,死活不承認,姐姐大呼小叫地追著弟弟滿屋子跑,見我回來,弟弟馬上跑來告狀。

正如弟弟所料,我一如既往地護著他:「你怎麼回事啊?這麼大了還不懂得讓著點弟弟?」

姐姐愣了一下,滿眼淚水,突然對我發出了靈魂深處的拷問:就知道向著他,不喜歡我為什麼又要把我生下來?

我瞬間石化,才突然意識到自己在女兒眼裡就像個後媽一樣的嘴臉,她的世界或許早就因為我的無意傷害一點點崩塌了。

02

被寵或被忽略的都深受其害

孩子很容易被父母一些看似無心的言行傷害,在我們認為自己的出發點是為孩子們好的時候,如果處理不當,就會被孩子看成是嫌棄又或是偏心的行為。

黃聖依家裡曾發生過這樣一幕:

黃聖依讓大兒子安迪跟陪小兒子安麟玩,夫妻兩個在樓下做飯。

忽然聽到小兒子的哭聲,黃聖依聞聲跑上樓,半開玩笑地對大兒子安迪說:「你幹啥了,安迪?」

她的這一句話明顯把兒子安迪震住了,隱隱感覺媽媽對自己有誤會。

安迪一直想跟爸爸媽媽澄清這件事,但他們似乎都忙著照顧弟弟,並沒有給他機會。

甚至當弟弟又哭鬧時,黃聖依第一反應是指責大兒子:「他還小,你讓讓他,你是大孩子了,怎麼還和小孩子一樣鬧脾氣?」

這些話其實是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總會不經意就說出了口,往往這時,我們給孩子們傳遞的信息就是:弟弟/妹妹比你更加重要。

被偏護的那個立馬有持無恐,受責的便很自然地認為我們偏心,在受傷之餘也隨之把心門慢慢關上。

《都挺好》里的蘇明成從小被媽媽大張旗鼓地偏袒著,所以他總會肆無忌憚地欺負妹妹,甚至長大成年後還會張口閉口:難怪媽媽說你是沒良心的。

以至於,這對本該相親相愛的兄妹像仇人一樣爭執了幾十年,老母親死了也難以瞑目。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偏心的本質就是對孩子的拋棄,是父母傷害孩子最令人痛心的方式。

不管是我們有心還是無意,給孩子帶來偏心的感覺,都是我們的錯,不管是被寵和還是被忽略的那一個,都會深受其害。

03

做好這幾點才稱得上是合格的二寶父母

每個父母都是孩子們的天,我們一些細微的言行都會對他們造成巨大的影響,對大寶和二寶的成長都不利。

為了不讓二寶有持寵而驕的資本,同時也不給大寶帶來被拋棄的傷害,在對大寶和二寶的教育中,我們應該做到這幾點:

1、接納大娃的情緒

我的閨蜜總是跟我說:大娃是她上輩子的冤家,今生來討債的。

原因是大娃好頂嘴,不太懂事,媽媽總感覺他是個「養不熟的娃」,每次對著他都很頭疼,二娃這個女兒很乖巧,比較會看媽媽臉色,不會跟媽媽擰著來,很能討巧。

我叫她讓自己心平氣和地和大寶相處,慢慢發現他的可愛之處,也要了解清楚孩子愛頂撞的原因。

過了一段時間,她和大寶的關係緩和了很多,她發現大寶其實特別細心,渴望得到媽媽的肯定和鼓勵,而她偏偏總是不耐煩,所以孩子心裡有情緒,才會頂撞媽媽,希望引起她的注意。

一切孩子的問題都是大人的問題,我們應該積極地找到背後的原因,而不應牴觸或放任自流。

接納孩子的情緒,做到及時疏導,調正好自己的言行才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在一個充滿愛的環境里,孩子自然也會變得平和而溫順。

2、不要在二娃面前打罵大娃

我以往總喜歡在弟弟面前教育姐姐,有時甚至會打她屁股,氣急的時候口不擇言:「你出去,我不要你了。」

不管她當時再怎麼反抗,這句話就像咒語一樣,立馬讓她愣住了,低著頭默默地走開。

此時的弟弟在一旁朝著她的背影作鬼臉。

開始時我不覺得有什麼不妥,反倒覺得這樣的教育可以「一箭雙鵰」,既教育了姐姐又給弟弟來了個「殺雞給猴看」。

可是後來我發現,弟弟常學著我的語氣教育姐姐,而姐姐有時看見弟弟頑皮搗蛋,她也無法制止,弟弟成了山寨大王,只有在我這個「獅子」面前,他才恢復貼耳稱臣的猴子「模樣」。

後來我改變了「戰略」,不再在弟弟面前批評姐姐,倒是常常表揚姐姐做得好的地方,弟弟也照模作樣地學了起來。

姐姐慢慢變得聽話懂事了,一點點向著我希望的方向努力。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理論叫「皮格馬利翁效應」,即讚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

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讚美,想要讓孩子往哪個方向改變就照著我們的期望給予肯定。這樣既讓大娃改正缺點,同時也向二娃傳遞了信息,讓他跟著大寶做得更好,也有利於促進兩個孩子的感情

3、就事論事不偏袒

還記得在今年播出的《少年說》中,一個六年級女孩忍不住地問爸爸:「你能不能試著相信我一次?」

原來是女孩每次和妹妹鬧矛盾,爸爸都會偏向妹妹。

爸爸沉默了幾秒回答女孩說:「爸爸以前在這一方面可能不太注意,但是你妹妹的這個事情,你上學也學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古人都知道「以大讓小」,你又比她大6歲,這個道理還用爸爸說嗎?」

爸爸的做法非常不可取,大寶也還是個孩子,讓她毫無原則地遷讓,會令她感覺自己不配愛,從而造成愛缺失,產生諸多心理問題。

而對二寶而言,一味地遷就會讓他感覺全世界都應該寵著自己,而不會懂得分享和感恩。

一味偏袒二寶,讓大寶遷就並不能做到讓兩娃和睦相處,反而容易產生許多成長隱患。

父母應該就事論事,誰的錯誰承擔後果,不要因為二寶比較小就把責任全推給大寶,要讓孩子們都養成有擔當的習慣,也要讓大寶感覺我們的愛都是均衡的。

04

最公平的教育是什麼都不要干涉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有一組研究結果:

在任何一個社會,都存在頭胎、二胎之間的利益爭奪關係。

對於先出生的孩子來說,新生命的降生是一種壓力,是兒童期一種重大的創傷經歷,他們會體驗到強烈的嫉妒。即使在多子常態化的美國,父母也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對「手足之爭」。

二寶間的爭寵其實不是什麼大問題,父母不必視為洪水猛獸,隨著兩娃的成長,他們會慢慢達成和解,很多小時候打得頭破血流的兄弟姐倆,長大後不分你我地相親相愛一輩子。

我們不需要在其間用強硬的手段去干涉孩子們的和解過程,只要我們給他們營造關愛、平等的氛圍,孩子們也自然而然學會愛和被愛。

最公平的教育是什麼都不要干涉,好好地做父母的本分,該引導的引導,該糾正的糾正,在基於聽從孩子內心的基礎上,讓他們在打鬧中建立良好的「革命友情」。

作者簡介:雪兒,富書專欄作者,80後老女孩,嚮往遠方的詩意也沉溺眼前的苟且,喜歡寫有溫度的文字,願在溫情的歲月里,你我共勉。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文章來源:爸媽進化論(ID:bmjhlc),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Il2jsm0BMH2_cNUgl2d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