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到了新的CPU,配了新的主板,渴望把接口都插插滿,但每次看到背面音頻接口那6個小洞洞,腦袋上或許會冒出一個問題,這麼多接口到底是幹啥用的咧?
▌主板屁股上的「6個洞」
這是3.5mm音頻接口,用途你一定知道,一個是拿來接耳機的,一個是拿來接麥克風的,但組組6個接口,其他幾個接口是幹什麼用的呢?
一般來說,這幾個接口的功能和顏色分配是固定的,這裡我們需要看一下接口定義表:
藍色是音頻輸入口(線性輸出),外部音頻設備的Line Out線性輸出接口可以用雙頭3.5mm接口插在這上面,用來接收高保真的音頻信號、輸入到電腦里。草綠色是音頻輸出口,也就是我們拿來接耳機、音箱的接口(常用口之1);粉色是麥克風專用口,一般的耳麥和麥克風都是用的這種接口(常用口之2);
底下這排是給四/六/八聲道環繞喇叭用的,所以平時我們用不到,
橙色是中置/低頻喇叭接口,在六聲道和八聲道下可以用;
黑色是後置環繞喇叭接口(也可以用藍色);灰色是側邊環繞喇叭接口,八聲道下才用得上。
雖然定義是這樣的,但並不意味著不能一口多用,這幾年這些主板更新了很多東西,其中就包含了可以自定義接口功能,新主板上你可以隨便插,音效卡驅動會自己跳出來一個框框,你只要選擇你插的是什麼,就可以隨意更改接口用途,非常方便,
比如你要插兩個3.5mm耳機或者音箱,就不用每次都手動拔了插、換接口,只要兩個接口都定義成輸出,平時在Windows右下角[選擇播放設備]即可,提高了這六個接口的利用率。但需要注意的是,並非所有板子都支持這麼干,不同廠商、型號、BIOS的板子支持都不同。
細心的小夥伴們可能還發現了,有的主板上用的並不是六個3.5mm接口,反而是一些更少見的接口,那我們再來看看那些不常見的接口吧。
▌更不常見的接口們
光纖接口在以前主板搞HiFi潮的時候冒出來許多,這幾年已經是中高端板子上很常見的接口了,它長這個樣子:
接口是個方形的,辨識度比較高,插口兩端有圓柱防呆設計,不會接反,不過老張自己用過感覺有個缺點,就是接口相比其他接口更松一點、容易掉;(不去動它倒是不會掉)
它用來無損輸出數位訊號到外部,方便音頻發燒友們外接解碼器、耳放用,組成PC-HiFi系統,大幅度提高電腦的聽音體驗,
一些桌面多媒體2.0音箱也配備了光纖接口,如果正巧電腦有光纖口的話,直接用光纖比較好,音箱內置的解碼功放方案雖然不是很出色,但也總比大多數板子的集成音效卡好是吧~
另一個不太容易注意到的接口是數字同軸(Digital Coaxial)接口,它長的麼和普通3.5mm接口一樣,但是要長那麼一點,
像主板上這種樣子的叫BNC接口,但市面上音頻器材最常見的反而是RCA接口。那什麼叫同軸接口呢?
一般的線材是幾根不同的導線包在同一層塑膠皮裡面,但剝開來看,裡面是獨立的幾根線,
但我們來看同軸,它的導線、絕緣層、屏蔽層的橫截面是同心圓,故名「同軸」,
它的優勢是阻抗恆定75Ω,傳輸帶寬很大,時基誤差也很小,因此很多超長距離傳輸都會用同軸接口,比如一些大公司的監控系統。
同軸輸出質量和光纖接近,但光纖優勢其實更明顯,帶寬巨大、不易受電磁干擾,所以這幾年電腦上的同軸接口比較少見了。
另外,S/PDIF是索尼和飛利浦合作推出的一個數字音頻輸出標準,不會像模擬信號那樣容易受到干擾影響音質。需要注意的是它是一種標準而沒有專用的接口,光纖和同軸數字接口都屬於S/PDIF。
另外兩個接口在主板上不多見,但是音箱上很常見,就是RCA和XLR口。
我們先看RCA蓮花口,這是最常用的模擬接口,每根線負責一個聲道,不共享地線。這種接口既可以傳音頻,也可以傳視頻(YCrBr/YPbPr)在八九十年代的老電視機上經常見到,也俗稱「AV端子」。
另一個XLR卡農口就專業一些了,它是平衡模擬音頻(BalancedAnalog Audio),兩根XLR可以傳輸相位相反的信號,通過反相來抵消電磁干擾,在專業音效卡或者音頻設備上比較多見。
如果是單根的平衡線方案,一般有四根線芯,雙聲道獨立地線設計,只看接口的話有點類似帶麥克風的那種耳機的接口(四段),
HiFi設備上可以看到另一種4.4mm接口,而3.5mm和6.35的平衡口只在專業調音台等設備上出現,民用往往是看不到的,另外平衡音頻系統中還有真假平衡等概念,這方面我們以後再聊。
向親朋好友推薦一下我們的文章
我們下期再見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IGFHkmwBvvf6VcSZ0BC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