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陳月生20年製作大包的堅守,只為留住鄉愁的「味道」!

2019-10-17     文明三水

相傳,祖籍樂平的清末兵部尚書鄭紹忠吃尋常大小的包子,覺得太小不過癮,遂命廚師制出大包,成為樂平大包的由來。作為樂平鎮的特色美食,樂平大包已經傳承100多年。隨著時代變化,昔日做樂平大包的師傅走的走,老的老,如今只剩下陳月生始終堅持在做大包。陳月生說,之所以堅持做大包只想為食客留住心中的那一縷鄉愁。

做包只為留住街坊心中的味道

今年47歲的陳月生來自廣東陽西。他與樂平大包結緣,要從1999年說起。那時候,陳月生還是一個深圳酒店的糕點師傅,因為老闆要到三水開餐廳,就來到了樂平鎮當廚師,沒想到一待就是20年。

彼時,不少做樂平大包的師傅有的老去,有的去了別的地方發展,樂平大包這一傳統食物漸漸面臨著失傳。「很多街坊和我說,希望我可以做出原來的樂平大包,留住他們心中的味道。」在街坊的請求下,陳月生四處走訪,向當地的老師傅學習製作樂平大包的工藝。

陳月生正在準備樂平大包的食材。/樂平鎮供圖

但想做出原汁原味的樂平大包並不簡單。陳月生說,和其它的包子不同,樂平大包的製作餡料較為複雜,大包的餡料一般包括雞肉、五花腩、半隻雞蛋、香菇、沙葛等。除雞蛋外,所有餡料都要放在一起爆炒,然後放涼。

除此之外,大包的麵粉量也要嚴格控制。陳月生介紹,一般的做法是先和一大團面,然後再平均分成八份,這樣就可以保證大包大小均等。樂平大包的「封口」如片片花瓣,包好之後經過發酵,便可以放在特製的大蒸籠里去蒸了。

陳月生笑道,在還原樂平大包的味道時,他曾嘗試將餡料改良。沒想到,工藝稍有改動,喜愛大包的街坊食客都能吃出來。「大家都喜歡的味道不能變。」為了做出原來的味道,陳月生幾經試驗,這才做出符合街坊「心水」的大包。陳月生坦言雖然裡面的餡料不變,他還是在大包麵皮里加酵母和泡打粉,使做出來的大包表面更加光滑、鬆軟可口。

最終,陳月生做出的樂平大包贏得街坊們的點贊。「現在整個佛山都很難吃到這麼正宗的樂平大包。」經常光顧大包的街坊阿華說,自己常年在外地工作,每次回家鄉都會吃陳月生做的大包。每次吃都會使他回憶起童年的味道,激起心中那一縷縷的鄉愁。

「看到大家喜歡吃就是最大的幸福」

如今,20年過去,在整個佛山地區,只有陳月生經營的小店始終在做正宗樂平大包。

陳月生告訴記者,曾經,他也想過放棄做樂平大包。「做大包太辛苦了!」陳月生說,大包工藝繁瑣,從麵粉到熱騰騰的包子,需要3~4個小時的工序。而繁瑣的製作工藝只能依靠人工。每天早上,陳月生都要4點起床開工,直到8點多才能休息。期間的辛苦並非常人能夠想像。

「加上現在物價上漲,做樂平大包幾乎很難賺錢。」陳月生給記者算了一筆帳,他每天凌晨4時就開始準備材料,忙至下午5時,和兒子一起做,每天最多也只能蒸出300個大包。隨著物價飛漲,樂平大包的原材料越來越貴,現在價格15元一個,成本至少也要10元,利潤也只有3~5元左右。

儘管做大包又苦又累,利潤也不高,但食客的支持是陳月生堅持的動力。因為做工細緻,樂平大包讓不少食客慕名而來。除了本地街坊,還有廣州、順德、肇慶的客人專門來吃。每日,看到食客們臉上吃完大包後滿足的笑容,陳月生都十分開心。為了讓遠道而來的客人都能吃上大包,小店從一個爐增加到2個爐,還找了幾個徒弟來幫忙。

曾經,也有人向陳月生表示,願意幫助樂平大包批量走向市場,最後還是被他婉拒了。在他看來,樂平大包始終用手工做才能保證原汁原味,用機器批量生產,原本的味道便有可能變樣。

談及未來,陳月生坦言自己並沒有太多的想法。「會一直做下去,直到做不動。」他說,看到大家喜歡吃就是最大的幸福,希望樂平大包的手工藝可以流傳下去,為更多的樂平人留住鄉愁。

人物檔案:

姓名:陳月生

工作單位:樂平鎮大包生餐廳

事跡:2008年開始製作樂平大包,廣受市民歡迎。2018年,陳月生被授予三水區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證書。

數據來源:佛山日報

整理:文明三水微信編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H6ZP2m0BMH2_cNUgKNe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