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這4個壞習慣最容易帶壞孩子

2019-08-02   熱愛生活的小偉

俞敏洪曾在家庭教育講座中舉了一個很生動的例子:

家庭是複印機,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如果複印件出了問題,那麼我們一定要回溯到原件上去找問題。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父母想要孩子是什麼樣子,自己首先要做好榜樣。

父母的很多習慣都會被孩子爭相效仿,老師在此提醒各位家長注意下面四種壞習慣,早發現早改正了!

1

總喜歡說別人家的孩子

每個人都會有攀比心理,孩子之間的競爭也是家長之間的競爭。

很多父母嘴裡都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這樣比較不僅會讓自己出現心理落差,對自己的孩子也會充滿恨鐵不成鋼的怨憤。

最終導致在教育孩子上過分嚴厲與苛責,孩子受到的批評多過肯定,也會越來越不自信。

建議:

每個人的家庭,父母的教育方式,個人的學習能力都是不同的,所以父母大可不必拿別人家孩子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的孩子。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父母做好堅實的後盾,肯定孩子的努力,才能培養出樂觀自信的孩子。

與其總是盯著別人家孩子的優秀,不如陪著孩子一起努力變優秀。

2

過於寵愛孩子

溺愛不是愛,而是在「毀」孩子。很多父母太過愛孩子,捨不得孩子做家務,洗衣服。

樣樣包辦代替,事事遷就順從。這樣其實是剝奪了孩子的動手機會,抹殺了培養自立能力的機會。

將來進入大學,走上社會,難以自立,更難以適應集體生活。

過於寵愛孩子還會讓孩子學會逃避原本應承擔的責任,讓孩子變得是非不分。

建議:

人總要學著自己長大,每個大人也曾是摸爬滾打過來的小孩。

到了一定的年齡開始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讓孩子參與家務活,培養責任感。讓孩子自己洗衣服整理房間,明白自立的重要性。

放手讓孩子自己經受磨練,孩子才會明白有付出才有收穫的道理。否則他只會是不懂感恩的懶小孩。



3

拖延症,沒有時間觀

拖延症大人小孩都有,只是孩子本身對時間的概念簡單,更談不上時間管理。

父母做事拖拖拉拉,比如晚睡晚起,沒有按時做飯,當天的衣服留到第二天洗等。

這些小習慣就會引得孩子效仿,讓孩子更加沒有時間觀,並逐漸養成做事拖拉的習慣。

建議:

父母要形成今日事今日畢的行事作風,從小給孩子灌輸時間觀,讓孩子意識到時間的重要性。

平時做事情要有計劃,嚴以律己。

4

在孩子面前吵架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夫妻間相親相愛。

孩子眼中,父母是堅實的依靠,家庭是溫暖的港灣。相親相愛的家庭才能讓孩子內心充滿愛,充滿陽光和自信。

有的父母當著孩子的面吵架,甚至會拿孩子當做出氣筒。當著孩子的面,夫妻「橫眉冷對」,惡語相加。

在這種氛圍中長大的孩子要麼會極度缺乏安全感,要麼也會學著父母用暴力解決問題。

孩子也會學著父母挑別人的毛病,不正視自己的錯誤,選擇用極端的方式解決問題。

建議:

家和萬事興,沒有過不去的坎。夫妻間的吵架,對孩子來說不是他們所能掌控的,但卻是受傷害最深的。

遇到事情,儘量溝通解決,不要當著孩子的面使用粗俗的語言謾罵,用暴力解決問題。

夫妻爭吵後,也要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告訴孩子事情的原委,教會孩子處理問題的方法。讓孩子知道,爸媽對他的愛只增不減。

教育孩子是父母終生的事業,做好家庭教育,當好孩子的榜樣,才能讓孩子真正贏在起跑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