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白宮的背後——美國為何要挑戰日不落帝國

2019-07-07     候塞雷的歷史手札

燒剩下的美國總統府

1812年6月18日,美國向英國宣戰,英美戰爭爆發,史稱「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

戰爭一直持續到1815年2月17日,其中在1814年8月24日,英軍還攻入華盛頓,一把火將總統府燒得只剩外牆。

為什麼美英兩國會在29年之後再次大打出手,恐怕還得從美國獨立戰爭獲勝之後說起。

美國獨立戰爭

美國在自己的努力和歐洲國家的援助下贏得獨立戰爭之後,英國人並不甘心失敗,一直想要奪回這些富饒的殖民地。

很快,強大的英國皇家海軍封鎖了美國海面,嚴禁美國船隻駛入加拿大與西印度群島,並且利用自己的強大國力迫使其他歐洲國家疏遠美國。西班牙人藉此機會幹脆就跟美國槓上了,美國在國際上被徹底孤立。

與此同時,英國向美國大規模傾銷廉價工業品,同時抬高了進口美國商品的關稅,取消對北美原13個殖民地的一切貿易優惠,一套組合拳令從殖民地時期開始就嚴重依賴英國的美國經濟遭到重創,從1784年到1786年,美國從英國進口貨物總價值760萬英鎊,而出口貨物僅為249萬英鎊,嚴重的逆差讓美國經濟雪上加霜。

出口的減少,出口產品轉內銷直接衝擊了國內物價,加上戰爭時期各州濫發貨幣,更加衝擊了原本就脆弱的物價體系,大量中小農場主、商人破產,工人失業,退伍軍人領不到補助,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動盪,甚至起義,美國處在國家分裂的邊緣。

美國人更加對英國人恨之入骨,對於政治與經濟徹底獨立的希望也越來越迫切。

約翰·傑伊前往倫敦簽訂《傑伊條約》

但是事實擺在面前,美國對英國的經濟依賴過於嚴重,短時間內沒有合適的替代市場,想擺脫英國控制和對英國的依賴性,就必須發展自己的市場、貿易和盟友。

為了緩和與英國的關係,為美國贏得寶貴的發展空間。1794年5月,美國派特使約翰·傑伊赴英談判,雙方於1794年11月19日在倫敦締結《傑伊條約》。

儘管條約使美國喪失了自己在領土主權和貿易方面的部分利益,引起了國內親法的民主共和黨及其支持者的不滿,並且使得原本與美國存在同盟關係的法國大為不滿,美法關係就此開始惡化,終致爆發了1797年的XYZ事件和1798-1800年的美法准戰爭。

然而條約成功獲得了英國諒解,英國人解除封鎖,避免了英美之間再次爆發戰爭的可能,也避免了美國捲入因為法國大革命引起的歐洲戰爭,為獨立之初的美國贏得了一個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為美國的發展獲得了寶貴的喘息時間。

進入廣州的中國皇后號

美國的妥協很快就得到了回報。得益於當時美國奉行孤立主義外交的政策,美國在歐洲戰爭中遊刃有餘:當歐洲大陸各國被迫選邊站、與敵對方大打出手時,美國船隻卻在歐洲大陸之間順暢來往,將自產的工農業產品輸入到歐洲,或者在歐洲各國之間當起了跑腿。

中立國的身份為美國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和大量的財富,1792年美國人在貿易中掙了約740萬美元,1796年達到了2100萬美元,在1807年達到巔峰,為4210萬美元。

而且海運業的發展也促進了造船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1792-1807年這15年之間,美國出口貿易的獲利相比翻了5-15倍,國內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以至於當時的美國的政客約翰·倫道夫把當時獲利頗豐的中立國貿易稱為:「戰爭的蘑菇」。

除了歐洲,中國也是美國的貿易對象。從「中國皇后號」商船開始,到1792年,中美通商尚不到十年,美國在中國的貿易額便躍居第二位,僅次於英國,大量的美國人在對華貿易中發了大財,並且在中美政府之間還沒有官方正式往來、簽訂外交文件時,商人一直充當駐華領事的身份,他們被稱為「大班」,管理美國對華貿易。

除了正當貿易,美國人還干起了鴉片走私的勾當。1805年,三艘美國雙桅帆船載著煙土從土耳其的士麥那結口出關,其中兩艘來自費城,一艘來自巴爾的摩,當年美國運出煙土124包零51箱,這些煙土最後都到了中國。

法國大革命

但是隨著英法戰爭的規模不斷擴張,1793年,英國宣布封鎖法國所有港口,沒收所有中立國駛往法國的運糧,企圖斷絕法國糧食供應,扼殺法國大革命。英國海軍還在加勒比海域捕捉到正在與法屬島嶼做交易的300艘美國商船,

1793年12月6日,英國樞密院命令海軍在海上扣留所有裝載有法國殖民地產品或者裝載供應法國殖民地的物資的船舶,這些船舶中就包括了中立國的船隻。

1794年,英國又宣布攔截裝載有軍用品和造船物資的前往被封鎖的港口的船隻以及所有開往被封鎖港口的船隻,連漁船都不行。

1803年開始,英法兩國開始相互使用封鎖政策,試圖將對方扼殺。

1806年11月21日,拿破崙一世頒布《柏林敕令》,規定所有隸屬於法國的各國,與英國不僅不准發生貿易關係,而且要斷絕一般來往;對法國統治下的歐洲的英國僑民,一律宣布為戰俘;所有英國的貨物和商船,全部沒收。

此後,拿破崙一世又陸續頒布了《華沙敕令》(1807年 1月)、《米蘭敕令》(1807年11月和12月)和《楓丹白露敕令》(1810年10月),進一步加強對英國的封鎖。

切薩皮克號事件

所有這些法令針對的幾乎都是美國這樣的中立國,恪守孤立主義外交的美國難以在國際上獨善其身,不得不捲入這場戰爭,可謂是被失火的城門殃及的池魚。

法國人的經濟封鎖主要集中在歐洲,對美國商船的捕獲也主要集中在歐洲地區,儘管傷害了美國人的利益,但是相對英國人來說要文明很多,數量也只有英國人的一半。

而英國人除了在大洋上攔截美國船隻,乾脆就利用《傑伊條約》自由進出美國港口,以港口為基地捕獲美國商船。從1804到1807年,三年期間英國捕獲了近千艘美國商船。

同時,大量英國海員為了躲避戰爭,並且獲得更好的待遇和工資選擇逃上美國船隻,而英國人為了增強己方海軍,經常攔截美國船隻,強征美國船隻上的英國船員,這更加加深了美英兩國之間的矛盾,最終的爆發點便是「切薩皮克號事件」。

傑斐遜對此事也是怒不可遏,他在國會報告中指出在三年之內英國強征美國船隻、強征美國船員的事件達到了6057件,這嚴重侵犯了美國的國家主權與美國公民的人身自由與人權。

時任美國總統托馬斯·傑斐遜

美國的經濟利益遭到損害,國家尊嚴被無情踐踏,為了表明自己的態度,表明美國人不好欺負,同時也為了對英國的經濟造成壓力,迫使英國人放棄經濟敵對,1807年12月,美國國會通過《禁運法案》,禁止一切船隻離開美國前往外國港口,意在用中斷對英國的農產品供應來教訓英國。

不料,禁運不僅沒能給英國造成傷害,反而差點使美國經濟全面癱瘓,美國出口額從1807年的10800萬美元下降到1808年的2200萬美元,進口額則從13850萬美元減少到5699萬美元,美國北部的商人遭到了重大打擊,航運業損失了1225萬美元的純利潤,關稅收入乾脆就沒了。

依賴出口的大量農產品也不得不轉回國內銷售,市場上農產品供大於求,價格遭到了腰斬,在費城,小麥從1807年的1蒲式耳1.33美元跌到1808年的不到1美元;在查爾斯頓,每百磅煙草從6.75美元暴跌到3.25美元。

甚至連總統本人的種植園也難逃厄運,1809年傑斐遜離任時,由於價格暴跌和經營不善,他的種植園已經負債2.5萬美元。

《禁運法案》令美國回到了獨立戰爭後的英國封鎖期,可以說是傷敵五百自損一千,沒讓英國人服軟反倒差點把自己給弄死,慘重的代價令美國各個階級都對禁運法和英國恨得咬牙切齒,1809年美國政府頂不住壓力被迫廢除了聲名狼藉的禁運法。

美國軍隊

最終在1809年4月19日,美國對英國妥協,英美雙方簽訂了《厄斯金協定》,美國人以為英國人會就此放棄針對美國的封鎖行動,甚至還準備了裝滿原料的開往應該的船隻,打算趁著英國廢除法令生效日開始狠賺一筆,卻沒想到英國人直接就撕毀協議,拒絕接觸封鎖,雙方回到了僵持的局面。

為了對外貿易,美國人又做出了其他妥協,1810年5月美國通過了《梅肯法案》,開放對英國和法國的貿易。與此同時,拿破崙向美國拋出了橄欖枝:針對美國的《米蘭法令》和《柏林赦令》從1810年11月1日廢止。

美法兩國的關係的改善對英國尤其是英屬西印度群島等地的貿易造成了極大影響,儘管當時的美法不結盟,但是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擁有共同敵人的兩國走在一起,就相當於結盟,這便使得英美兩國的對立情緒越來越嚴重。

美英戰爭

除了經濟上的矛盾,實際上美國人自己對英國人也有不小的企圖。

美國獨立之後,美國人對加拿大的征服工作開始提上日程,華盛頓、傑斐遜等人都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表示要征服加拿大,他們認為「只有北美每一英畝的土地都被美國公民占領,才算是奠定了未來帝國的基礎」。

華盛頓在1778年就說:「如果那個國家(加拿大)不跟我們合在一起,那他將成為我們黨危險的敵人,至少是麻煩的敵人。」

當時美國的統治集團時刻在尋找合適的機會,等待著北上一舉摧毀加拿大,摧毀英國在北美的殖民根據地,完成北美統一,徹底擺脫對英國的依賴,成為北美的主人。

彪悍的印第安人

英國人也不是軟柿子,他們以加拿大為基地,在美國西部資助當地的印第安人,尋找代理人進行活動,試圖從內部分裂美國,在西部和北部則不斷挑唆印第安人襲擊美加邊界、美國與印第安人的西部邊界。

而印第安人在英國政府的策動下,對美國邊民發動了無數次的進攻,多次打敗美國正規軍,特別是1811年秋,印第安人在西北地區蒂普卡努地區打敗了美軍。在1812年8月,杜堪士率領的肖尼印第安人從美國人手中奪取了底特律;1813年5月,杜堪士在加拿大境內泰晤士河畔的戰鬥中再次打敗美國人。

英國皇家海軍除了封鎖海面,還在大湖區域禁止美國船隻航行,甚至還聯合西班牙南北夾擊,扼殺美國。

英軍與印第安人合作

同時,在《巴黎和約》簽訂之後,英國人馬上就後悔把俄亥俄等地區給美國人,英國人只承認美國占領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土地,其餘地區仍有異議,並且繼續駐軍,並且一遇到合適的機會就出動挑釁美軍。

英國人的藉口有兩條:

第一:俄亥俄州已經劃分給了美國,但是與聖勞倫斯的貿易關係依然存在,皮毛商人需要時間來出手手裡的貨物,撤出該地需要時間。

第二:印第安人認為自己才是這片土地的主人,英國人只是外來入侵者,無權將他們的土地轉讓出去,如果英國人將土地轉給美國人,那麼印第安人將會發動對英國人的大規模進攻,殺死英國人。英國人無法接受這樣的局面。

1791年,美國就邊界兵站英國人不撤兵的問題譴責英國公然破壞《巴黎和約》,但是英國人不為所動,反而在1793年在底特律西南部曾設兵站並且通知美國公使說:「英國政府打算無限期地占據西部據點。」

中部白色為路易斯安那,正好卡住美國西部

除了北部不願意撤出,英國人對於美國的路易斯安那也是垂涎已久。自從美國從法國手中購買了這麼大塊的土地之後,英國人就一直拒絕承認美國人對路易斯安那的購買權,甚至派遣間諜,妄圖挑起美國與西班牙的戰爭。

與此同時,英國人積極資助美國境內尤其是新購買的路易斯安那境內的分裂分子,1804年美國人亞倫·柏爾在美國西部組織叛亂力量的時候,英國人就給予了金錢與軍火援助;同一年,英國人還支持聯邦黨人將新英格蘭併入英國。

儘管後來美國人吃下了路易斯安那,當時的西進運動進行得也是轟轟烈烈,西部就是他們的金礦,是他們發財的樂園,無論是北方的資本主義工商業還是南方的奴隸制種植園,他們都希望在西部掙個盆滿缽滿。

但是這必然會與本地印第安人起衝突,雙方不斷爆發衝突。這對英國人和西班牙人來說卻是個天大的好消息,他們支持印第安人並且奪取了一場又一場的勝利。這令美國人不禁大為光火,將與印第安人的戰鬥的失利歸咎於英國人在背後不知廉恥的援助。

火燒白宮

從英美雙方不斷爆發的摩擦中不難看出,英國封鎖美國經濟、劫持美國船員、不斷支持美國境內的分裂份子、挑唆印第安人進攻美國邊境線、踐踏美國國家領土主權與國家、民族尊嚴的背後,是其始終致力於顛覆美國這個新生的國家政權,將美國再次肢解回13個殖民地的狀態,力求恢復英國在北美一家獨大的局面,

英國人各種侮辱性的行為促進了美國國內民族主義情緒的蔓延與爆發,美國人民感覺到自己受到了極大的侮辱,對英國復仇成為了當時國內思想的主流,愛國主義熱情空前高漲,直接刺激了美國國內更加獨立自主的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

而且美國人也不斷謀求對《巴黎和約》中已明確但是未移交地區以及加拿大的控制,謀求經濟、政治上的平等、獨立與國際發展機會,以期建立自己的帝國。

加上當時英國深陷歐洲戰場,與拿破崙打得不亦樂乎,在北美地區力量較為薄弱,美國人認為這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只要仗一打,生米煮成熟飯,英國人將再無回天之力。

最終,美英雙方的所有訴求只能通過戰爭來宣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GutWFGwBmyVoG_1Zj5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