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戰爭(芬蘭語:talvisota,瑞典語:vinterkriget,俄語:Зимняя война)是一場蘇聯與芬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爆發的局部戰爭,自1939年11月30日由蘇聯向芬蘭發動進攻開始,到1940年3月13日雙方簽訂《莫斯科和平協定》結束,前後總共歷時103天。
蘇芬戰爭中的芬蘭士兵
綜合實力對比
從戰前雙方實力對比來看,蘇聯擁有壓倒性的優勢。
當時的蘇聯在1938年的國土面積已經達到2240.3平方公里,人口達到了1.6億。
經濟上,到1937年,蘇聯的鋼產量已經達1770萬噸,鋼材1300萬噸,生鐵1450萬噸,煤1.28億噸,發電量365億度;工業總產值占世界10.6%,僅次於美國,超過德國、英國、法國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而且當時的蘇聯經過前兩個五年計劃,已經建成了六千多家大企業,涵蓋鋼鐵、飛機、汽車、拖拉機、化學、重型機械、精密儀器等部門,工業水平大幅提升,工業企業現代化程度和管理水平大大提高。
軍事上,在1938年,蘇聯開始實施第三個五年計劃,積極擴軍備戰,當年飛機產量達到7500架,1939年歐戰爆發後,年產達到1萬架;1938-1940年,蘇聯約有3000個新的工業企業和軍工企業投入生產;軍事撥款年年在增加,到1939年已經占國家預算的25.6%。
蘇軍接收火炮
當時的蘇聯擁有450萬軍隊,作戰飛機2萬架,坦克2.4萬輛,汽車27萬輛(不含82萬輛民用汽車)。
與蘇聯相比,芬蘭無論在經濟實力還是在軍事實力方面都是一個小國。當時芬蘭國土面積只有38萬多平方公里,不到蘇聯的零頭;總人口有440餘萬,常備陸軍有3.2萬。即便是1939年10月下旬芬蘭開始全國總動員,一直到戰爭前夕,芬蘭陸軍也僅僅擴充到12.7萬人,同時擁有著30萬的預備役以及10萬的婦女後援隊。
塑粉邊界地圖
蘇芬邊境上的兵力對比
到戰爭打響前,蘇聯紅軍在蘇芬邊界附近共集中了約30多萬人的兵力,後來又做了局部動員,總兵力達到54萬人,包括4個集團軍,25個步兵師、1個坦克軍、4個坦克旅以及約2000餘輛坦克和戰車(其中包括T-28中型坦克和試驗的T-35/SMK重型坦克)、2876門各型火炮、800多架飛機。
而且蘇軍的重炮比例遠比芬蘭高得多,彈藥供應也更為充足。
而芬蘭這邊是8個步兵師,另外還有2個步兵師作預備隊,後來又勉強組建了三個步兵師參戰,擁有534門火炮,包括反坦克炮約100餘門,重炮數量嚴重不足,槍彈僅夠2個月、炮彈僅夠3個星期作戰之用;空軍同樣不足,僅有轟炸機30架,戰鬥機56架,偵察機59架,坦克只有32輛一戰老爺車FT-17能用,聊勝於無。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無論是綜合實力還是一線作戰部隊的實力,雙方都不在一個量級,蘇聯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要全面碾壓芬蘭。
慘敗的蘇軍
出人意料的戰爭
面對這樣一個小國,面對蘇聯占據的絕對優勢,蘇聯領導人以為通過談判施壓或軍事威脅就能迫使芬蘭妥協,實現自己對芬蘭的領土要求。
對於蘇聯紅軍領導人當時所持的這種樂觀估計,赫魯雪夫曾作過如下描述,他說:「只要我們把嗓門稍微提高一些,芬蘭人就會服從。如再不行的話,我們可以放一槍,芬蘭人就會舉手投降。我們就是這樣想的。」
芬蘭並沒有服從蘇聯的施壓和威脅,更沒有投降,而是擺出一副生死看淡不服就乾的姿態。於是在1939年11月30日,蘇聯發兵大舉進攻芬蘭。
芬蘭軍隊
儘管最終以芬蘭扛不住了主動服軟,雙方簽訂《莫斯科和平協定》結束,但蘇聯的勝利只能說是慘勝。
被擊毀的蘇軍坦克
蘇聯失敗的原因
1、盲目自大,準備不足
由於實力相差懸殊,蘇聯認為對芬作戰十拿九穩,因此蘇軍的準備做得也不充分。
在開戰前許多部隊都是從外地臨時抽調,開戰前一到兩個月才到列寧格勒軍區,沒有接受完整的寒帶作戰訓練;指揮部完全沒有做好對芬蘭偵察和參謀工作,對於芬蘭軍隊的部署、兵器、防禦措施等近乎全然無知,哪怕連氣候、地形、林帶、水系、道路等最基礎的偵察工作都沒有。
後勤準備方面更是糟糕。由於盲目自大,因此一開始沒有準備足夠的禦寒服裝和帳篷等物資,沒有足夠的防凍液,沒用白色的雪地作戰服,哪怕是一桶白色的油漆,不好意思,沒有;坦克車輛塗裝全是橄欖綠,士兵身穿卡其色和褐色棉衣,在雪地里就是最好的活靶。
被擊毀的蘇軍坦克,橄欖綠的塗裝在雪地中實在醒目
這就導致一開始蘇軍確實打得芬軍節節敗退,但很快就被芬蘭人的堅壁清野和遍布的湖泊沼澤以及嚴寒氣候給擋住了去路。
由於準備不足,蘇軍坦克車輛無法穿越湖泊沼澤,發揮不出機動作戰的戰力,而且在嚴寒氣候下水箱凍裂,潤滑油結凍,無論坦克車輛還是士兵手中的武器都成了沒用的鐵疙瘩;士兵大多來自伏爾加河流域等溫暖地帶,沒有受過寒帶作戰訓練,少量受過訓練的部隊戰力有限。
而芬蘭軍隊寒帶作戰經驗豐富,而且掌握著絕對的後勤優勢,準備有充足的禦寒衣服和食物,從來不用擔心後勤補給問題,每天的活動就是吃飯睡覺打蘇軍。準備不足的蘇軍經常被芬軍分割包圍,被切斷彈藥和食品補給,落入芬軍「柴堆戰術」的陷阱中,被擊中優勢兵力一舉殲滅。
被俘蘇軍
2、指揮失當,協調不靈
此時的蘇聯剛剛經歷政治運動,海陸空三軍有3.5萬名軍人遭到迫害,其中733個的旅級以上高級指揮員就有579人,留在崗位上僅154人,軍隊損失了大批自無產階級革命以來在戰鬥中成長起來的優秀指揮員。
接替指揮任務的蘇軍軍官有四分之三入職時間沒超過一年,缺乏足夠指揮經驗,尤其缺乏指揮坦克兵團作戰經驗,坦克集群各兵種協同動作規定不明確,通信設備落後導致指揮經常中斷,對新技術新兵種的使用僅停留在理論階段甚至一竅不通;還極度缺乏新技術新兵種的專業技術人才,坦克車組、炮兵、飛行員等技術型戰鬥員嚴重不足,
而且因為運動的餘波,蘇軍指揮官的死板和僵化達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在面對芬軍堅守的堡壘時,蘇軍指揮官經常不顧士兵傷亡和裝備消耗發起「集群衝鋒」。蘇軍的步兵、坦克、工兵等兵種之間的配合完全沒有,往往都是一擁而上,白白成了機槍下的亡魂。
面對芬軍的分割包圍,蘇軍既無法堅守,也沒有辦法突圍,活活耗死。
芬軍中的白色死神
各部隊之間的協同也有很大問題,拉多加湖以北蘇軍近10個師的兵力,面對3-4個芬蘭師兵力優勢可謂無比巨大,結果各師之間的行軍路線距離遙遠,也無法協同,於是各師幾近各自為戰,18師、44師、163師、75師、139師反而被兵力劣勢的芬蘭人各個擊破、分割包圍,結果都損失巨大。
至於空軍和炮兵的火力支援,由於諸兵種之間缺乏配合,而且自身技戰術落後,雖說聲勢浩大,但只能說是聊勝於無,根本起不到支援的作用。
而熟悉當地環境的芬蘭軍隊發揮滑雪特長,避免正面作戰避其鋒芒,踩著滑雪板和雪橇以小分隊形式廣泛進行伏擊戰、阻擊戰,打了就跑,神出鬼沒,突襲蘇聯紅軍的翼側與後勤,切斷蘇聯紅軍的補給,使蘇聯紅軍火力優勢無法發揮,經常陷入挨凍受餓的境地,部隊士氣瀕臨崩潰。
戰鬥中的芬軍士兵,身後的滑雪板讓其在雪地里神出鬼沒
3、非正義的戰爭
在面對蘇聯的入侵時,芬蘭除了正面抵抗的軍隊,廣大芬蘭人民也投入到了這場抵抗侵略的戰鬥,他們積極為軍隊運輸物資,構築工事,設置障礙,從而有力地妨礙了蘇軍的行動和推進,為己方軍隊的運動作戰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此外芬蘭除得到了國際輿論的聲援外,還得到了一些物質上的幫助。
美國在對蘇聯實行經濟封鎖的同時,為芬蘭提供了1000萬美元的貸款,讓其用於購買武器;1940年2月,芬蘭陸續得到英法援助的156架飛機、400餘門火炮、85門反坦克炮和其他一些軍用物資;
在戰爭期間共有1010丹麥志願者、895位挪威志願者、372位英國志願者、346位芬蘭在外國的移民和210位來自其他國家的志願者參加了戰鬥;瑞典志願軍有8402人在2月中旬參加了戰鬥;還有許多外國記者來芬蘭報道。
國際上的支持,既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芬軍的實力,也鼓舞了他們的信心和士氣,將蘇軍拖入了人民戰爭的泥潭。
行進中的芬軍
蘇芬戰爭的意義
儘管蘇聯犯了一系列錯誤,喪失了國際輿論的支持,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但還是憑藉其強大的實力贏得了戰爭的最終勝利,達成了預期的目的,奪取了4萬多平方公里的芬蘭土地,改善了北方重鎮列寧格勒的安全條件。
並且通過這一場戰爭,讓蘇聯成功發現了軍隊內部存在的各種問題,蘇軍開始重新起用有能力的軍事指揮官,大批在蘇芬戰爭中表現出色的軍官得到升遷,並加強軍隊現代化,對戰爭中暴露出來的問題進行了針對性的改進,對後來抵抗納粹德國起了很大的作用。
可即便蘇軍收穫良多,但始終無法改變蘇芬戰爭是非正義的侵略戰爭的事實,而且一場占據絕對優勢的戰爭打成這樣,蘇芬戰爭絕對是蘇聯歷史上最恥辱的一場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