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這首詩並不出名,卻富含人生大智慧,值得一讀再讀

2019-12-30     慶余

古代詩人大多數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閱歷極為豐富。因此他們善於從自己的人生境遇中總結經驗,從客觀事物中發現規律。也就是說,在詩人眼中,人們習以為常的自然景物和生活內容,往往都富含深刻的哲理。譬如,王之渙登樓寫下「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蘇軾游山寫下「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等,諸如此類的名篇佳作不勝枚舉。

毫無疑問,這類詩歌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審美價值,還具有很高的思想認識價值。本文就讓我們通過白居易富含哲理的一首詩《放言五首·其五》,來共同探尋它的具體價值。在這首詩中,白居易根據自己的人生閱歷,就生死問題進行了深入議論,以表明態度並告誡世人。

縱然白居易這首詩,相較於他的《長恨歌》、《琵琶行》、《賣炭翁》等名篇來說並不出名。但這首詩卻是藝術美和哲理美的完美結合,起到了啟迪智慧、感悟人生的目的。正如清代詩人黃周星在《唐詩快》中所說:「真正千古名言。佛說真經,不過如是」。因此白居易這首詩,你可以不會背,但至少要讀一次。


《放言五首·其五》

泰山不要欺毫末,顏子無心羨老彭。

松樹千年終是朽,槿花一日自為榮。

何須戀世常憂死,亦莫嫌身漫厭生。

生去死來都是幻,幻人哀樂系何情。

首先,我們來看詩的首句「泰山不要欺毫末」。它出自《莊子》:「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又有韓愈《調張籍》一詩:「流落人間者,泰山一毫芒」。由此可見,這句詩的意思主要是說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對而言的。而結合這首詩的詩意來看,即在白居易的眼裡,人的生死問題也可大可小。這句詩也可以看成是白居易的論點所在。

因此從次句「顏子無心羨老彭」開始,我們也可以把它看作是論據。「顏子」,即孔子的弟子顏回。他素以德行著稱,被後世儒家尊為「復聖」。但他死時年僅三十餘歲。而「老彭」,指的是彭祖,根據《神仙傳》及《列仙傳》記載,他生於夏代,至商末已八百餘歲。從這句詩來看,白居易主要說明生死各有定數,不必盲目地羨慕人長壽,而整天憂心忡忡。

緊接著的兩句「松樹千年終是朽,槿花一日自為榮」,即用草木的盛衰規律,來論證人的生死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說,松樹活了一千年終究要腐朽,槿木僅開花一天也自覺榮耀。「槿花」,即木槿花,開花時間較短,一般朝開暮落。所以白居易這兩句詩,著重強調人有生必有死,不必強求壽命的長短。

但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生死有定數,但也不能就此消極處世。「何須戀世常憂死,亦莫嫌身漫厭生」,即何必眷戀塵世而貪生怕死,不過也不要嫌棄而厭惡生活。這裡所富含的哲理之意,便是說人應該正確地看待生死,應在有生之年,發揮自己的光熱,為國家、為社會、為家庭,也為自己做出應有的貢獻。也就是要切記「槿花一日自為榮」。

最後兩句「生去死來都是幻,幻人哀樂系何情」,則是進一步說明了生死的自然規律,以及留戀人世的理由。它的意思是說,生與死不過一場夢幻,但在這場夢幻中卻有著維繫人生哀樂的情感。雖然白居易在這裡沒有具體說是哪一種情感,但這無疑是為我們留下了思考的餘地。或親情、或愛情、或友情、或民族情等等。

這兩句詩的言外之意,即生死有定數,不必執著時間長短,應該把目光放到人世間美好的情感上。也就是說,不貪生怕死,但也不要輕生,總有一種情感值得你留戀人世。總的來說,白居易這首詩把抽象的哲理表現成了具體的藝術形象,富含人生大智慧,值得我們一讀再讀。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GjdzYW8BMH2_cNUg_sW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