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航拍新疆第一人」
乘機1760餘架次
在空中航拍達2700多個小時
航拍新疆約58餘萬張圖片
他是「新聞快槍手」
在全國及各省市報刊雜誌等媒體
發表作品20000餘幅
他曾參加抗災救災、空地搜救等活動五十餘次
他是全疆唯一 一位連續三屆
在全國攝影藝術展覽上獲得大獎的攝影家
他就是李翔,筆名阿丑。
李翔 ,新疆米泉人,1984年10月入伍,技術六級(師級),新華社記者、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新疆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新疆新聞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國家地理簽約攝影師、中國文聯專家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技能評審委員會委員、新疆阿丑視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創始人。
軍旅攝影師-騰飛的起點
1969年4月,李翔出生在新疆米泉市。在那個年代,旌旗浩蕩、沙場點兵的軍營,曾是多少熱血男兒的嚮往之地,李翔也不例外。
1984年10月,李翔因有文藝特長被特招入伍;1989年7月,因其新聞報道成績突出,被全軍首次破格提干。
1992年,西安陸軍學院畢業後,在軍區後勤第二十九分部任專職文字、攝影、攝像幹事。從此,李翔正式踏上了專業攝影的藝術道路。
「有人說李翔就是帶兩翅膀的,但對他來說長著兩個翅膀有可能是緣分。」為李翔插上翅膀的,得益於他的特殊身份——軍旅攝影師。
從高原到盆地,從沙漠到綠洲,走到哪裡他就拍到哪裡。在雄關漫道,在山高水長間,他遨遊天際。突出的工作成績,也為李翔贏得了驕人的榮譽。他先後榮立二等功三次,三等功六次,三次提前調職。
從1998年開始,作為新疆軍區專職攝影記者的李翔,就用鷹的視角俯瞰著新疆大地,百萬張之巨的新疆航拍圖片,定格住雲端下的新疆。
尤其是自1999年開始,李翔利用直升機搶險救災、邊防巡邏和空地搜救等一切機會,進行了大量的航拍實踐。經過不斷的理論學習和經驗總結,他終於打造出一批享譽全軍、全國的攝影藝術精品。
航拍新疆第一人
俯瞰新疆大地無處不在的美景讓李翔驚嘆,不知不覺他拿起了相機。「剛開始航拍是沒有目的,看到哪裡漂亮就拍哪裡。」他說,在飛機上,只要拿著照相機對著地面就非常興奮,疲憊一掃而空。
李翔回憶自己剛開始登上直升機拍照,他評價自己「傻乎乎的,上飛機都不知道該做什麼了,但我看著我師傅在飛機上做準備,找角度,那時候就給我烙下印了。」
在還沒無人機進行攝影的年月,李翔的航拍新疆作品極其珍貴,被爭相採用,有2萬多幅作品登上全國各大媒體。在一幅幅攝影精品的背後,是他付出的不為人知的汗水。
在直升機上航拍不比普通拍攝,李翔為了保證拍照的質量,往往是來不及帶氧氣罩;為了保證穩定性,按快門時都會屏住呼吸,這些看似不經意的習慣,並不是常人能做到的。他也因此落下了很多「後遺症」
「沙眼」就是其中之一。直升機上風很大,但為了拍攝他只能忍受,「風吹得手背上的皮膚都在抖,帶眼鏡也不管用,眼睛還是吹得疼。」
天冷的時候,手凍得摳不開鏡頭蓋。為了好的拍攝角度,他經常要坐在直升機地板上,因為長期受涼腸胃受損,至今無法痊癒。
2001年冬天常年高強度的工作患了高位腸梗阻,截掉十二厘米的腸子,差點將生命留在邊防線上。
有一年冬季去邊防基層採訪,李翔走在凍結河流的冰面上,一不小心踩到了冰窟窿,於是右腿一下跪倒了河底的石頭,「當時感覺疼,但是覺得能堅持,就沒沒有告訴別人,但是第二天早晨就起不了床,關節整個都腫了,
去臨近的醫院看,醫生說是膝關節骨折。」李翔說,打上包紮後,他基本上沒有休息,拖著走路都不太利索的腿跑了大半年傷勢才逐漸好轉。
有人問他,「你為什麼不和領導溝通一下,腿部有傷的事情呢?」他說,「能克服的自己就把它克服掉,不要總麻煩別人。」
2010年8月,巴基斯坦發生了八十年不遇的特大洪澇災害,在洪災發生兩個月之後,李翔隨救援隊奔赴災區。此時既是救援人員,又是攝影記者的他,顯得尤為忙碌,時間也更為寶貴。多半時間他是和救援人員一起投送物資,拍攝圖片只能是見縫插針。
李翔認為,「攝影師以一個客觀記錄者的身份介入,這樣才能捕捉到最真實、最原始的東西,不要把自己放在藝術家的角度。」
用光影紀錄生命的翔者
李翔看世界的方式,就在於他從幾千米高空俯瞰而下的拍攝角度。在他的鏡頭下,新疆的崑崙山脈,耕地、湖泊、草原都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驚世風貌,這是雲端下獨特的新疆。
新疆6000多公里的邊防線李翔走了好幾遍,很多地方甚至去數十次。有時為了拍攝他一等就是10多天。
一次,他跟隨直升機去托木爾峰拍攝,因為下雪飛機無法起飛,他只好在哨所等,沒想到一等就等了10天。天空放晴後,他在飛機上拍下了雪後的托木爾峰,晶瑩壯麗,在藍天下美得驚人,「10天的焦急等待值了。」
2012年,《中國國家地理》策劃做一組有關新疆的系列報道,而當編輯團隊來到李翔家拿照片時才發現,這是一個多麼浩大的工程:花了3天時間挑選出了1000張照片,再將範圍精簡到300張。
最終從鋪滿編輯部的300張照片中選定了9張最能代表新疆的照片。而總編單之薔也決定將此前計劃的系列報道改成專題報道。
談及照片被《中國國家地理》收錄,李翔覺得相對於榮譽,他更看重自己認知發生的轉變。「9張照片看新疆」的報道一經推出,在新疆引起了強烈反響。
看到《中國國家地理》在版面有限的情況下,精挑細選出最好的片子來宣傳新疆,李翔開始琢磨怎麼能利用航拍系統地拍出新疆,展示新疆。
6年前,無人機航拍剛興起,李翔就投入其中。先後自費買了10架無人機,其中8架在拍攝中摔壞,「心疼得很,但不繼續拍攝心更疼,只得再買。」
李翔說,隨著相機、智慧型手機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會攝影,但拍的景色都「千遍一律」。這些年來他更換的相機也有幾十個,從最早的海鷗黑白膠片相機到現在的各類數位相機。
「這些年來我所有的零用錢都花在了買設備上。」李翔說,相機、電腦只要他覺得有需要都買最好的,現在流行的航拍器李翔也用壞了幾個,「兩個墜落了,一個撞山壞了,還有一個被大風刮跑了。」而要知道,航拍器最便宜的也要幾萬元。
「我現在還是個"負翁",至今還欠著攝影店器材的錢沒還完,但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