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低頭玩手機,殊不知孩子已經走丟!小長假要來了,家長別大意

2020-04-29   父母世界

讀這篇文章之前,先問自己一個問題:每天花在手機上的時間有多少?

根據《2019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顯示,國人平均 每天用手機上網5.69小時,比上一年平均增加1個小時。

也許你覺得每天6小時沒什麼,但一年下來就是2190小時,相當於一年有87天是 不間斷地刷手機。

大多數人刷手機,只是瀏覽視頻、追劇、聊天、發朋友圈......做些無意義的事情。

或許有人會說,我刷手機就是圖個放鬆,有沒有意義不重要。但你知道嗎?長時間刷手機,失去的可不僅僅是時間,有可能是身邊最重要的人!

前不久就發生了一件因為刷手機釀成的悲劇——父親忙著回微信時,孩子走丟了。

直到10天後才在工地後找到孩子,可孩子已經不幸身亡。

都是為人父母,相信很多人和蛋蛋媽一樣,看到這條新聞,不免心一陣揪緊。一條生命就此隕落,他還沒來得及感受世界的溫暖啊。

更令人感到痛心的是,失蹤整整10天,孩子的屍體才在一個工地中被發現。難以想像小小的人兒在冰冷的樁孔之中會有多害怕!

孩子本該被妥善保護,如今卻因為家長玩手機時的疏忽,與這個世界永遠地失之交臂了。不得不令人扼腕嘆息。

父母是孩子的監護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需要多加留心,時時警惕。

因為,我們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 理應需要有一份擔當與責任

一個扛不起責任的家長,是失職失責的,將會為整個家庭帶來災難。在看護孩子時玩手機的家長,只是眾多失職家長的一員。

有些家長,在孩子一出生時,就種下了苦果,為日後埋下了隱患。

生而不養,是最大的失職

伊坂幸太郎曾說過: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深以為然。

正因為當父母沒有什麼門檻,才讓很多人只管生不管養。

生而不養,就是最大的失職。

「你知道你為什麼上庭嗎?」

「知道,因為我要起訴我的父母。」

「為什麼要起訴你父母?」

「因為他們生了我。」

這是電影《何以為家》小男孩贊恩和法官的一段對話。

生活在8口之家的他控訴自己的父母在沒有能力撫養和教育的情況下,仍舊不停地生育。

父母把生育當成了一場交易,女孩,用來換錢、抵扣房租;男孩用來充當苦力。孩子是物品,自然得不到妥善對待,備受傷害。

更令人悲痛的是,這部電影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贊恩的原型,就是這個演員本身。

正如贊恩在影片中的一段台詞所說:

「我希望大人聽我說,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我只記得暴力、侮辱、毆打、鏈子、管子、皮帶。我以為我們能活得體面,能被所有人愛。」

我們也希望,所有即將為人父母的成年人,能夠出於愛與責任,將新生命帶到這個世界上。

養而不教,是最深的災難

馬斯洛的層次需求理論告訴我們:人活著需要滿足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個維度的需求。

如果說生而不養是最大的失職,那麼養而不教就是最深的災難!什麼叫養而不教?

所謂不教,既有撒開手不管的無視,也有不講究教育方式的誤導。前者造就了身世悽慘的「野孩子」,後者培育的是無法無天的「熊孩子」。

熊孩子,往往會為給整個家庭帶來風雨。

還記得那個因為不服母親管教而持刀弒母的12歲男孩嗎?

僅僅因為一個不如意,就對生養自己的母親狠下殺手,更讓人膽寒的是,吳某殺死母親後,若無其事地從嘴裡擠出了4個字。

「為什麼要殺死媽媽?」

「媽媽不好。」

他承認自己錯了,但不是什麼大錯,「我又沒殺別人,我殺的是我媽。」

聽到這話我不禁錯愕萬分,一個12歲的孩子對母親為何如此淡漠、冷酷?又是如何走到這一步呢?生出這種「小惡魔」的家庭,必然是存在問題的。

原來,吳某半歲時,父母就外出打工,從小由爺爺奶奶帶大。

吳某曾寫過一篇作文《爸爸我想對您說》,文末寫道「爸爸,您少打麻將吧,我失去的愛太多了。」

父母忙著打工賺錢無暇教養,爺爺奶奶又過度溺愛,長期生活在這樣畸形環境中,吳某自然發展成了冷漠、暴戾、極端、偏執的不健全人格。

我們能理解想要為孩子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的父母,但一味地忙於賺錢養家,忽視孩子的心理需求,任他野蠻生長,是不是本末倒置了呢?

養而不教,是最深的災難。

畢竟,我們當初掙錢養家,就是為了孩子更好地成長。如果只掙錢不教養,你失去的是孩子的整個童年!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如一張白紙。他以後能變成什麼模樣,由你和他 共同構築。你要握著他稚嫩的小手,陪著他一點一點繪出未來的模樣。

教而不善,是最蠢的短視

心理學上有一種觀點:孩子的問題都是家長培養出來的問題。

有這樣一類父母,雖然滿足了孩子的生活需要,也花了時間陪在孩子身邊,但卻不懂得如何教好孩子。

他們或是一味地嬌慣孩子、或是踐行「刀子嘴」式教育、或是樹立高高在上的權威教育.......教而不善,一樣培育不出人格健全的孩子。

  • 懲罰式教育

中國民間有不少這樣的俗語:「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這些觀念,讓打罵變成一種常見的教育方式。

記得之前看過一則新聞:母親輔導兒子作業失手將孩子打死。

有人說母親太狠,竟然活活把孩子打死了;也有人說有些孩子熊得很,你不打根本記不住!

兩者說得都有一定道理,蛋蛋媽覺得,孩子犯了錯,家長有必要用懲罰的形式讓孩子意識到自己錯在哪裡,但一定要把握好分寸。

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說:

人在成長過程中,會形成一些東西,除了愛之外,還要有敬畏。

如果孩子做錯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知道後悔,以後再也不敢了,這才是保護他。

  • 貶低式教育

「你怎麼這麼笨?這都不會!」

「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

「考滿分就驕傲了?人外有人,你還差得遠呢!」

不少家長都曾說過這樣的話,初心是希望孩子不要驕傲、保持謙虛,但長此以往,孩子的自信心會 遭受打擊,變得自卑,甚至不惜自毀。

記得之前@還是一碗泡麵說過這樣一件事:

父母的一句鼓勵,就能給孩子打開一扇窗一句批評也能為孩子關上一扇門。

  • 嬌慣式教育

有一種愛,是一種畸形的愛,它就是溺愛。

這種愛,養出的是心智不成熟的「巨嬰」;這種愛,讓孩子從小就沒有是非對錯的觀念這種愛,不僅無形中讓家長負擔沉重,也讓孩子十分窒息......

還記得還記得之前上海迪士尼男孩摸臀事件嗎?

一個8歲男孩摸了陌生女孩的屁股,男孩家人反而惡狠狠地甩出一句話:「碰到了就碰到了,長這個樣子,誰還摸你屁股啊!」

有這樣是非不分的家長,孩子永遠不會長大,永遠不會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他們覺得,就算犯了錯,父母會為自己「撐腰」。

一個沒有是非善惡觀念的孩子,沒有道德底線的約束, 很難不作惡。也許,等到他失手釀成大錯的時候,家長那句「他還是個孩子啊」就不管用了。

養兒不易,每個孩子被帶到這個世界上來時,也賦予了父母一份責任。 生而養、養而教、教而善,是個環環相扣的育兒歷程。

我們總感慨父母的偉大,因為我們給予孩子的不只是一條生命,還需要給予他們愛與理解、關心與陪伴,讓他們成長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

孩子需要的父母的愛,是一種有方向的,有光的,生命的引領。而 所謂養育,就是一場愛的修行。

在這場修行中,碰壁和失敗都是常事,父母和孩子們一樣,在挫折中反覆反省、不斷成長,才能最終找到合適的教育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