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天府廣場附近的這份盒飯到底有多火爆,人們在街邊吃了30多年

2019-07-09     漫成都



成都雖說被稱作」美食之都」,但對於「中午吃什麼」這種靈魂拷問依舊是很多人的迷思之一。

對我來說,成都是座很有曲線的城市。

當然這個曲線不是以房價的高低來劃分,而是不同區域,在時代發展中充當的角色不同,從而導致飲食文化主動或被動地變得不同。


比如以前,越往城南走,在夏天的街邊總會看到廚師光著上半身,挺著啤酒肚,一邊叼起一根中南海,一邊單手顛勺,來吃的人也趿雙拖板兒鞋。不過這種吃得熱火朝天的餐廳現在在城南越來越少了,大家紛紛搬進嶄新的商場或店鋪里,前後左右的精緻卻無差別的寫字樓也如雨後春筍。

越往北走,各種小街小販隨處可見,掛著一塊紅色影印的招牌紙,油炸土豆和炒河粉的油煙一部分附在那塊紅色招牌上,另一部分隨風飄蕩進人群里,這味道時刻地提醒著人們:一日三餐和溫飽冷暖。


又比如,在成都還有這樣的區域,由紅星路、總府路、提督街這三條主街組成,你可以說它是精緻的、往上的中產屬性,因為這裡有城市中心的CBD。在這裡上班的白領們,哪怕中午只是去寫字樓負一樓吃碗酸辣粉,也要固執地帶著這身味兒去旁邊的連卡佛看看最近喜歡的口紅牌子又出了什麼新色號。

但你也可以說它是粗燥的、充滿市井煙火味的平民屬性,因為和CBD相聚不過幾百米的提督街周圍,擁有最多攤販的手機一條街,以及無數條把館子開進老式小區居民樓里老街巷……

在這裡人們試圖劃分甚至凸顯一種邊界,但另一方面,因為某種東西又在不斷消減著這種邊界,尤其是在一天中最重要的「午飯節點時分」。


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地方,在天府廣場城市之心旁邊,叫作東華門街。短短500米的距離,卻是成都盒飯最多的一條街。在這條街上,每天中午一到飯點,就會從周邊林立的高樓里湧出許多上班族,不約而同地往這條街走,此外,還有執勤的交警、環衛工人、建築工地上的民工、計程車司機……


他們會集中又井然有序地走進每一家價格相差無幾、菜色味道雷同的快餐廳,包括這家名字就叫「盒飯」的盒飯館子。


如果把這家快餐店定義為和街上十幾家快餐店一樣似乎又是不準確的,因為據說它已經開了30多年了。

據說,有很多住在成都一環路以內的「土著們」都是吃著這兒的盒飯長大的,甚至有人還給出很高的評價,「在這裡吃肉才叫真的吃肉!」


在這裡吃飯,拼的是速度,周一至周五,每天中午從11點左右開始,就已經陸續有人來了。

如果在12點還沒有走到這裡,那你就會因為「不守時」而錯過在窗口掃碼付費,然後聽到那句清脆又毫無感情的「快點,吃哪一個」的機會。


一盒盒飯,13元。1個大葷菜,1個小葷菜,一個素菜加一碗熱騰騰的白米飯,裝在最普通的白色塑料盒裡。

端起這碗盒飯時,你需要以最虔誠的姿勢,其實最主要是怕盒子邊緣掛著的油湯蹭在衣服上,因為一個不小心被颳了油,還要忍受打飯阿姨「愛的教育」,才能討上一點洗潔精。


而在你拿穩了這份三十年如一日受追捧的「回鍋肉/涼拌白肉「套餐時,可別高興得太早,這裡的座位永遠是緊缺並且鋪滿厚厚一層油脂的。

你看準了一個位置,但這個位置上還留著店員們沒來得及收尾的前食客的「犯罪現場」。

如果這時你還在思考如何在沒有紙巾的情況下,優雅地把它清理乾淨,多半這時一個屁股早已穩穩地坐在凳子上了,轉過來還不忘對你說一聲,你擋住我了,麻煩挪一哈哈。


而在你終於找到位置落定,並打開這份盒飯時,你頭頂的兩顆大榕樹遮擋住了大部分陽光,一陣清風拂過,帶給你的不僅有大自然般的夏日清涼,還有隨時可能掉在白米飯上的樹葉什麼的。

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你決定把它挑出來繼續吃。


一旁和你同桌的大叔雖然也遭遇了同樣的問題,但他們很淡定地把落在米飯上的樹葉子挑出來,然後繼續淡定地埋頭「苦幹」。

意識到這種熟練程度讓他們有些發窘,其中一位自顧自地說了一句:哎呀,樹葉都飄進來了哦,而另一位則笑著應和:你還講究這些,你看人家白領都能吃你不能吃哦。



為什麼這樣一個逼仄的、粗暴的、帶著集市味的「小型民營食堂」會如此受人們歡迎?哪怕是站著也要在這兩顆樹底下端著盒飯刨完?

這家無名盒飯的名氣,整個順城大街沒有人不知道的,尤其是計程車司機,這兒就像他們每天的固定食堂,哪怕繞遠路也要開進來,打上13塊錢的盒飯,吃完再開工。


「還不是因為便宜又好吃嘛,這年頭成都還有好多店2葷1素敢賣13塊?骨頭湯隨便舀,泡菜給你拌得巴巴適適,光那碗泡菜都能下一盒飯!」

來這兒吃飯的司機師傅們,都習慣在飯前飯後站在那一桶骨頭湯或蘿蔔湯旁邊,先灌上它一碗熱湯再說,哦,對了,別忘了自己撒上蔥花。


而在打飯窗口,幾個中號鋁盆一字排開,排成3列,從大葷到小葷最後到素菜和泡菜盆,窗口很小,但排隊的人卻從來都是井然有序的。這邊掃碼支付,裡面大姐收錢,然後剩下的姐們就拿著鐵勺敲下盆子,示意輪到你了。

「這裡的涼拌白肉和回鍋肉只有那麼巴適了,尤其是大姐親自拌的白肉,幾乎是一裝盆,馬上就被搶沒有了!」一個寫字樓的小年輕在這邊上班後,被同事安利來吃了一次就愛上了。但是只可惜每次只要超過十二點半過來,這裡的菜幾乎都已經賣光了。


盒飯館子的老闆,叫「大姐」,很多食客是這麼喊她的。「大姐」一個人肯定忙不過來,所以這裡還有一位老闆叫「二姐」,自然她們是兩姐妹。

即便在這裡賣了快30年了,她們還是堅持只賣中午,問起原因,她們都覺得用不著那麼拚命,錢又掙不完,不如早點收攤去打兩把麻將。這很成都人,畢竟打麻將比掙錢重要,能在麻將桌上順便掙點錢更重要。

而且為了更好的勞逸結合,留出更多的時間到處走走,打打麻將什麼的,大姐二姐採用了職場輪休坐班模式。兩人分別上一個月休一個月,所以一般這個月大姐在,大家都說今天去吃「大姐」,下個月大家又會改口說,走吃「二姐」去!

看著每天的生意都特別好,食客都問大姐二姐有沒有什麼感想,她們都笑得樂呵呵的,表示沒什麼感想,只希望來這兒吃飯的人都吃好喝好就完事兒了,這洒脫勁兒也很成都。

在這樣的地方吃午飯,連一樹一貓都融入的那麼完美


平價的快餐店不少,為什麼大姐二姐盒飯會讓人們停不下來地吃上30年?

我曾在大眾點評上,在那僅有的4條精選點評中看到了一條留言讓人印象深刻,評論里說,他從5歲開始吃張大姐二姐的盒飯,那時的盒飯賣二塊五,現在他三十二歲了,每次從國外回來必定專門跑來吃,味道依舊沒變。

「味道依舊沒變」這個可以說是對一家老資格的蒼蠅館子最高的評價了,另一方面,這個沒有變的味道在他變化了的人生里,也替他拼湊了好些記憶,充當記憶的提示牌。

還有人評價這裡是成都最好吃的盒飯,平時只吃半碗飯的精緻白領,來這兒一坐下就是一碗半的分量,因為這裡的菜不知道為什麼總有一種家庭小炒風味,泡菜也是全世界最好吃的媽媽牌泡菜

還有那些在這裡吃了二十幾年的周邊居民也表示早已經把這裡當成了一種習慣。座椅不夠,自己從家裡搬也要在夏日的正午坐在這榕樹底下,小酌二兩白酒。

除了對味道的執念,30年的回憶痕跡也好,在外打拚的年輕人心裡的安慰性食物也罷,這裡還有一個無差別的身份辨識。

在這裡,你能看到不同的人,都這樣腳踏實地的活著,盒飯里的大塊大塊的回鍋肉刺激著大家的味覺,以至於會為「食肉味」感到原始的快樂。

有那些陌生人之間,從在座位上落定的一刻起,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蕩然無存,毫不顧忌地擠在這張桌子上,一會埋頭吃飯,一會抬頭聊天。

都不認識聊什麼呢?聊天氣唄。


真正意義上在成都生活了兩年,從只看得到寫字樓的城南,到一踏入電梯就能感受的中產階級精英生活的IFS,再到一個離IFS只有幾百米距離的東華門街,成都一直在打破我對它的印象和定義。

當我試圖在自己曾生活過的痕跡里找尋屬於成都最真的東西時,我發現,其實每一個地方都很真,只是代表的真有些不同罷了。


城南的真在於,它在用肉眼可見的市井生活消亡,來為更多年輕人創造工作機會,以及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

而IFS跟太古里,我想這裡就像姑娘們的水晶鞋,男孩們嚮往的人生第一塊手錶,它是一個期望,是人們期待著自己哪一天也能擁有這樣精緻的生活的參照物。


那東華門街或光明巷那樣的街道呢?它們的真在哪裡呢?

這樣的街道在成都有成百上千條,我覺得,它們並不是從地圖上城市中心點呈輻射狀出去的,而是這些街道無規律地組合而造就的城市。

它們的真就在於,以上所有人,都真真切切地生活在這裡。那些偉大的期望或渺小的謀生都於此而生,在此豐滿,並且都被人們小心翼翼地珍視著,包容著,守護著。


無論時代如何更迭,高樓推倒了又重建多少次,那些成都的脈絡和生活的紋理,依舊會存在,就像這間城市之心背後的「無名盒飯」,我們依舊能在裡面感知到:

30年前,有這樣一群從寫字樓走出來的年輕白領,和那些剛執完勤的交警、剛好路過準備吃個飯在繼續四處載客的計程車司機以及正在周圍參與城市建設的工人們,圍坐在這顆榕樹下,吃著喝著聊著。

和我們現在並沒有什麼兩樣。


- 後記 -

隨著城市的發展,現在人們也意識到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大家對一次性打包盒的使用也越來越少,我們相信白色污染的盒飯也終將退出我們的生活,但是有很多情感和記憶是不會消退的。



文字|海椒

圖片|慶子

設計|蔣莉

編輯|棐溪

監製丨王紅

漫成都小編微信:jinshanmama2014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GOCkAmwBmyVoG_1ZW4p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