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壓正常就不需服用降壓藥?這 5 種情況藥不能停

高血壓是患病率較高的一種慢性病,關於高血壓治療的話題也是醫生和患者討論比較多的話題。
既往心血管時間曾發布過一篇「這 5 類高血壓,不用藥」的文章,受到了大家的喜愛(點擊連結查看),因此筆者突發奇想,整理了以下 5 種血壓正常但需要服用降壓藥的情況,希望給大家臨床工作提供一些新思路。


注意血壓的晝夜節律變化


人體的血壓並不是恆定不變的,而是有節律的在一定範圍內上下波動。


大多數人的血壓在上午 6~10 時和下午 4~8 時最高,在凌晨最低(夜間血壓通常比白天血壓低 10-20%),這種變化規律稱為勺型血壓;


如果夜間血壓下降幅度與白天相比下降幅度不足 10% 者則稱為非勺型血壓;還有部分患者夜間血壓反而高於白天血壓者稱為反勺型血壓。


所以高血壓患者在血壓低谷測到血壓正常,並不能代表血壓已經完全恢復正常。


注意血壓的測量方法


血壓測量會受到測量儀器的影響,不同的測量設備以及測量部位,測量的血壓也會不一樣。


一般來說電子血壓計測得的血壓,會比汞柱血壓計測得的血壓高;而右手的血壓也會比左手的血壓高 5~10 mmHg。


高血壓的診斷中,以左手和右手血壓中較高的測量值為準,所以醫生和護士除了第一次診斷時會測雙手的血壓以外,一般都是測量右手的血壓。


因此,有時候不吃藥測量血壓也正常,可能是測量方式不正確導致的。


注意「隱形」降壓藥


高血壓患者中年齡較大的患者相對較多,基礎疾病也會較多,這就導致了很多患者可能同時服用很多種藥物,而自己並不清楚。


例如服用β-受體阻滯劑控制心率、服用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延緩心衰等,雖然不是用於降壓的目的,卻有降壓的作用。


對於這類患者需謹慎調整其降壓藥物的用量。


注意其他疾病


血壓的形成與很多因素有關,如循環血量、心臟泵血功能、血管阻力、血管彈性存儲等,其中心臟泵血是血壓形成必要的條件。


心血管疾病導致心衰發生時,心臟泵血不足,血壓也會下降,甚至會降低到正常值以下;另外,腹瀉、入量不足或利尿劑過度使用等導致血容量不足也是血壓降低的一大原因。


這種情況下,可根據病情臨時調整用藥,但並不代表可長期停用降壓藥。


注意高血壓患者的低血壓


高血壓的患者也會低血壓,如體位性低血壓或者餐後低血壓,尤其是老年患者。


體位低血壓與自主神經對血管的調節功能下降有關,如長時間蹲坐後突然起身時的頭暈常與體位性低血壓有關,體位性低血壓最大的危害在於導致突然的暈倒。


餐後低血壓與進餐後身體器官的大部分血液重新分配胃腸道有關,減少每餐的進食量和減慢進食速度能夠明顯減少餐後低血壓的發生。


遇到這類患者,可調整服用降壓藥的時間,並在服藥後短時間內避免過多體位變動,但仍不代表可以就此停藥。


很多高血壓患者常常會問高血壓能否治癒,是否像其他急性病一樣服用一段時間藥物後就可停止服藥。

答案是不能的。


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是需要長期或者說終生服藥的。只有部分繼發性高血壓患者,如嗜鉻細胞瘤等,在原發疾病控制,病情穩定後,患者血壓可能恢復正常。


高血壓的控制不僅僅是為了控制血壓,更主要的目的是為了預防心腦腎等重要器官併發症的發生,尤其是腦卒中和心力衰竭的發生。


因此,良好的心態,規律的服藥,才是戰勝疾病的最佳方案。


作者簡介:胡厚祥,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醫學博士,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加拿大留學歸國人員。
本文首發於作者個人公眾號「胡厚祥大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GN-gM28BMH2_cNUgabM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