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苡芯
曾有學者這樣比喻魯迅和胡適,魯迅是酒,酒雖好,有時卻可以醉人。魯迅為我們提供了精神家園,而胡適卻將現代文明引入中國,為我們提供了常識和理性,所以,胡適是水,水雖然淡,但你少不了它。
他一生共獲得過36個博士學位,兩度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以提倡「白話文」,領導新文化運動聞名於世,被國際學者公認為「中國文藝復興之父」。
他是中國歷史上一位箭垛式的人物,一生飽受爭議,但對內心理想之堅定,從未有過動搖。
——引
01
革命者
動盪不安的時代里,個人命運總被系在歷史車輪的轉動軸上,步步往前推進,互相選擇著對方。
1891年,胡適出生在安徽省績溪縣的一個官宦家。這是個歷代經商、做茶葉生意的家庭,直到胡適父親胡傳一輩,才開始讀書。正值鴉片戰爭爆發,國運動盪,逐漸家道中落。
胡適是胡傳三房太太馮順弟的孩子,他出生時,母親僅20齣頭,而父親已逾52歲。老來得子,胡傳對小兒子十分寵愛,常教他讀書識字,僅3歲年紀,胡適就已認得近千字。
對於父親最後的印象,是三歲零八月的一天,在台灣履職的父親去世,死訊傳到家中。「母親聽見讀信人讀到我父親的死信,身子往後一倒,連椅子倒在房門檻上。」
上房兩位太太都早逝,年輕的寡婦擔起了家中的重擔,對胡適的學業也未怠慢絲毫。她未讀過書,卻千方百計履行胡傳的遺囑「送兒子去讀書」。
績溪上莊一代,蒙館學費很低,每個學生每年一般只送兩塊銀元,先生教起書來自然也不肯盡心,動輒還施以體罰,學生便時常逃課。馮順弟為求先生上心胡適學習,再如何省吃儉用,也堅持給先生支付6塊錢,逐年累加,最後一年加到了12元。「這樣的學金,在家鄉要算打破記錄了。」
小胡適是為母親爭氣的。僅三四歲的年紀,他便常一個人坐在學堂里,鼓起喉嚨讀書,直到天黑才回家。八九歲時已熟讀四書五經。
13歲那年,他離開家鄉,隨哥哥到上海念書,未曾想到,此行也使他的人生越走越遠。1910年,19歲的胡適考取「庚子賠款」留學生,赴美國康奈爾大學留學。
原本所學專業是農學,但「實在提不起興趣」,又因在美國時讀了不少西方文學名著,胡適決定,轉到文學院學習哲學和文學。
康大校園的文化氣氛很濃,胡適接觸了眾多知名學者,又經歷兩次美國大選,西方民主、自由、法治的思想逐漸內化進知識體系。此外,胡適還接觸實用主義理論,這對他後來考證古史和古典小說,研究中國思想史都頗有影響。
1911年,中國發生巨變,辛亥革命爆發,千年帝制推翻,然共和的建立,並未給時下的中國帶來秩序與和平。雖身在美國,但一直關心著國內政情的青年胡適,時時感覺到絕望。
留學期間,因安徽同鄉汪孟鄒,胡適結識了具有新思想、創辦了《新青年》雜誌的陳獨秀。二人志向相同,常書信來往,胡適也開始給《新青年》投稿。
後世皆知,胡適對新文化運動最為卓越的成就,是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實行文學革命。這一切開始於1917年1月,他在《新青年》上發表的文章《文學改良芻議》。
那被看做文學革命的「一個發難信號」,在當時的中國文壇和思想界引起了很大反響。他人還在美國時,就已在國內名聲大噪。
1917年7月10日, 在美留學7年的胡適歸國,受當時的北大校長蔡元培邀請,在哲學系開設中國哲學史課程。
因倡導白話運動,挑戰舊文化,胡適得罪了不少人,比如清末民初的著名民主革命家章太炎。
章太炎自幼聰慧過人,是時下的「文聖人」,但這位聖人的脾氣很大,認為胡適學問沒有根底,不配在北大教書。
胡適生性溫和好讓,在他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出版後,特地送了一本給章太炎,並題上「太炎先生指謬」,下署「胡適敬贈」。
這本書用了新式標點,胡適在二人的名字右邊各加了一條線,表明這是人名。章太炎一看,破口大罵:「何物胡適!竟敢在我的名上胡抹亂畫!」知道看到胡適名字旁也有一道豎線,怒氣才稍顯平息。
青年學者羽戈曾評價胡適:「你看他,哪怕與政敵論戰,都是和風細雨,平心靜氣,連一句刻薄話都罕見,更不必說粗口了。」
在北大教書的胡適,翩翩年少,平易近人,總是用心愛護、幫助一些素不相識的無名青年。
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廣為流傳,殊不知同一時期,胡適也曾為一位可憐的短命女學生寫過傳記。
女學生名為李超,在北京國立高等女子師範學院就讀,因不滿封建舊家庭的生活,發憤出門求學,卻遭到傳統勢力的迫害去世。她死後,棺材停放在北京的一個破廟裡,家人也不過問。
李超的同鄉和朋友在料理她的遺物時,發現許多往來的信札,經過分類編記,送到胡適手中。
胡適和李超從未謀面,看過信後,他對女孩的遭遇深感同情,「不但她個人的志氣可使人發生憐惜敬仰的心,並且他所遭遇的種種困難都可以引起全國有心人只注意討論。」他最終寫就《李超傳》,向整個「宗法社會制度」「家長族長專制」提出控訴。
02
先生適之
1918年,青年毛澤東來到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北京。他只比胡適小兩歲,經革命思想家李大釗介紹,在北大圖書館做助理員。此時,胡適已是北大最為年輕的新派教授。
因「仰慕先生美名」,毛澤東曾去旁聽過胡適的課,並希望他能夠支持湖南學生的鬥爭,胡適欣然答應。
第二年5月,毛澤東回到湖南,成立了湖南學生聯合會,創辦《湘江評論》。期間,毛還給胡寫過幾封信,現存一封道:「適之先生:在滬上一信,達到了麼?我前天返湘。湘省自張去,氣象一新,教育界頗有蓬勃之象。將來湖南多有點須借重先生,俟時機到,當詳細奉商,暫不多贅。此頌教安。」
在新文化運動期間,胡適與魯迅也頗有交情。二人同屬《新青年》團體,每每各自出版著作,總要互相贈送,看到對方論著中精闢的見解,也會熱情給予肯定讚賞,常彼此贈書、約飯。
對於胡適所考證的《水滸傳》《紅樓夢》,魯迅均覺得不錯,徵引頗多,並一再指出胡適的考證「最有力」,他還特別讚揚胡考定作者生平的成績,過去人們多不知道曹雪芹是何等人也。
胡適對魯迅也一向懷著「最誠意的敬愛」,他對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異常佩服。「這是一部開山的創作,搜集甚勤,取材甚精,斷制也甚謹言。」看完魯迅的《隨感錄》,胡適更是夜不能寐,時時想到文章中的字句。
五四運動後,因政見不同,二人站在了對立面。魯迅多次在報刊上挖苦、諷刺胡適,後者卻從不接招,始終以沉默相對。
友情的破裂,讓胡適心中一直頗為惋惜,1929年,他曾去書給魯迅的弟弟周作人,感慨道:「生平對於君家昆弟,只有最誠意的敬愛,種種疏隔和人事變遷,此意始終不減分毫。相去雖遠,相期至深。」
魯迅去世後不久,女作家蘇雪林曾致書胡適,宣布要「向魯挑戰」,惡意攻擊魯迅。
看著面前的咄咄之詞,胡適覺得,人應該講究修養。他有一句名言:「寬容比自由更重要。」
在給蘇雪林的回信中,胡適批評了她的謾罵。「凡論一人,總須持平。愛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魯迅自有他的長處,如他的小說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
後來,許廣平就《魯迅全集》的出版向胡適求助。他不計前嫌,痛快答應,不但掛名「魯迅全集編輯委員會」委員,還兩次致信給商務印書館總經理王雲五,促成書籍順利出版。
著名思想家何家棟先生曾說過一句話,陳獨秀、魯迅、胡適、蔡元培都是五四諸子,就跟先秦諸子一樣,都是我們文化中出現的聖賢,每個聖賢都有獨到的一面,而胡適,是在其中最為明亮的一個。
03
才子未配佳人
如胡適般才子,傾慕者自不在少數,但與眾多在當時離婚、棄妻的文人不同,胡適與他的小腳太太,結髮相伴了一生。
上個世紀20年代的一天,胡適收到了從巴黎寄來的包裹,打開一看,裡面是幾枚法國的古銅幣,上面鑄著三個字母「PTT」。胡適好奇,本想借工具書查明詞義,轉身之際,卻突然大笑了起來,興奮地和同事說:「有了這些古錢幣,我們協會今天就可以成立了。「
大家被他說得一愣,「什麼協會呀?「胡適指著PTT說,「這不就是『怕太太』嗎?我們的怕太太協會有了這些古錢幣做證章,今天就可以成立了。」
胡適的太太叫江冬秀,雖同出身官宦人家,但沒讀過幾天書,是個半文盲,姿色一般,還裹著小腳。平日料理完家務,最大的愛好是在麻將桌上消磨時間。
胡適13歲那年,江母到績溪旺川胡適的姑婆家走親戚,一眼就相中了眉清目秀的胡適,定要將女兒許配給胡適。
馮順弟本來對這本婚事是猶豫的。江冬秀屬虎,大屬兔的胡適一歲,績溪的風俗是「寧可男大十,不可女大一」,且胡家已經落寞,並未有高攀江家之意,但江家卻鐵了心想低就。
馮順弟將其他前來求親姑娘的生辰八字和胡適的放在一個竹筒里抽籤,最終抽出來的名字,正是江冬秀。
二人訂婚不久,胡適便遠赴上海。接受新潮思想影響,他開始撰寫文章抨擊包辦婚姻和封建禮教。在美期間,他更是與教授的女兒韋連絲一見如故。兩年內,胡適給韋連絲寫了一百多封情書,最終,因母親反對異國通婚,這段初戀只得無疾而終。
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許多留學生回國,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年輕人們,回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撕毀婚約,或是休妻,胡適卻是個例外。
他是個孝子,自小便知母寡居艱辛。他在美國讀書期間,家中經濟異常困窘,幾個哥哥鬧著分了家,母親獨立撐持門戶,親戚慶弔往來,人情南北,負擔實在不輕,只得靠抵押首飾過年。
一次,族中一人因家庭敗落,願將清康熙時的《古今圖書集成》一書減價出售,馮順弟知道兒子想要這部書,便借錢買下了。
胡適曾在《四十自述》一書中回憶母親:「我十四歲便離開她了,在這廣漠的人海里獨自混了二十多年,沒有一個人管束過我。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1917年,取得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後,胡適回家和江完婚,婚後不久,二人遷居北京。
一次,韋連絲寫信問候胡適,「婚後生活怎樣?」
胡適回信道:「其實,我也不知道她是如何來看待我和我的思想的。在她的心目中,我也許已經『理想化』了。但她對我的思想全然一無所知,因為她連寫封短短的問候的信都有困難,因為她的閱讀能力也很差,我早已放棄她做我思想上的伴侶了。」
04
「對不住你」
身邊都是追求愛情和婚姻自由的文人,胡適也想過離婚。
1923年4月,因身體不好,胡適到杭州療養。江冬秀請胡適三嫂同父異母的妹妹曹誠英幫忙照料。常伴身側,二人逐漸生出感情,最甜蜜的一段時光或許是在杭州,他曾與曹搬上南山煙霞洞,一住便是半年。那是段友人都知道的戀情,詩人徐志摩甚至笑他「返老還童了」。
直到當年9月底,胡適才返家。與曹誠英的戀情被江冬秀發現時,曹已懷孕三月,胡適提出了離婚,竟未想到,江冬秀勃然大怒,奔進廚房操起一把菜刀說:「離婚可以,我先把兩個兒子殺掉。我同你生的兒子不要了,然後再自殺。」
很多年後,當胡適在日記中回憶起這段往事,他寫道:「假如我那時忍心毀約,使這幾個人終身痛苦,我良心上的責備,必然比什麼痛苦都難受。」最終,他與曹誠英斷了關係,後者打掉孩子,終生未嫁。
胡適好面子,江冬秀抓住他的軟肋,對丈夫的管束更為緊張。
因徐志摩與陸小曼都有過前任,江冬秀一度阻止胡適去參加二人婚禮。北大校長蔣夢麟再婚,邀胡適當證婚人,江冬秀厭惡始亂終棄的男人,愣是將胡適鎖在房內,不讓他出門。最終,胡適破窗而出,被妻子發現時,罰他兩天不准進家門,胡適只好在辦公室里打起了地鋪。
逐漸,胡適怕老婆的事情傳開來,成為北大師生茶餘飯後的談資,他本人對此倒顯得不以為意,經常搜集古今中外怕老婆的名人故事,講給大家聽,還專門創立了一套怕老婆的理論依據。
「一個國家,怕老婆的故事多,則容易民主;反之則否。德國文學極少怕老婆的故事,故不易民主;中國怕老婆的故事特多,故將來必能民主。」
實際上,江冬秀也是個精明能幹的女人,婚後給胡適生了兩個孩子,做得一手好菜,將家裡打理得井井有條。她熱心家鄉公益事業,經常捐錢給家鄉鋪路修橋,給胡適掙得很多好名聲。林語堂出國留學時,還獲得二人2000大洋的資助。季羨林、千家駒、周汝昌、李敖、沈從文等人,也均受到過胡適夫婦的經濟幫助。
在胡適看來,江冬秀還有一個難能可貴的品質。她曾寫信給胡適說:「再不要走錯路了,把你前半生的苦功放到冰泡里去了,把你的人格、思想,毀在這個年頭上。」
1938年,胡適出任美國大使,赴任前,他給江冬秀回信道:「現在我出來做事,心裡常常感覺慚愧,對不住你。你總勸我不要走上政治路上去,你這是在幫助我。若是不明大體的女人,一定巴望男人做大官。你跟我二十年,從不作這樣想。」
逐漸,外界對胡適的婚姻越發讚許,胡適也開始對包辦婚姻不一概反對。他在一篇名為《中國之婚俗》的文章里這樣寫道:「愛對方不但是責任,也是對雙方都有好處的。大家都相當將就對方。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一種絕非不健康的真實愛情就漸漸成長了。」
05
書生大使
1937年7月7日深夜,黑暗籠罩著多難的華北平原。在古都北平的西南,永定河幽咽泣訴著,從盧溝橋下流過。橋兩邊石欄上精刻的485隻獅子,瞪著大眼凝視著:日本軍閥的鐵蹄踏上盧溝橋頭。
中華全民族抗日戰爭開始。
隨著日寇的猖獗侵略,大片國土的淪喪,大量國民犧牲,原本主張「和平」交涉的胡適動搖了。此前,他曾因主張求和、不抵抗主義,被眾多文人志士批判數年。此時此刻,胡適愈發覺得,避戰只是夢想,不抵抗所得到的只是「敵氛日深,受逼日甚」。這一年9月,胡適受命以非正式使節赴美國及歐洲,進行國民外交。
正值胡適在歐洲遊說期間,國內當局連續致電胡適,敦請他出任美國大使。
胡適本是猶豫的,他曾在從美回國時,就打定主意「20年不談政治,20年步入政界」。這時,剛好是20年期滿。國難當頭,民族遭遇重大危機,胡適回電云:「國家際此為難,有所驅策,義何敢辭……」
胡適接任大使時,既無外交天才,也無外交經驗,僅憑藉主張「誠實與公開」,即所謂「水鳥式」的外交、誠懇的態度和學問聲望,受到了美國朝野的敬重。
所完成的第一大使命,是在武漢淪陷後不久,促成美國政府給予中國2500萬美元的借款,即「桐油借款」。這在當時是一筆相當大的貸款,對於處境困難的國民政府,無疑是一針強心劑。
二次大戰期間,美國總統羅斯福晝夜忙碌,許多盟國大使很難有約見機會,但胡適是少有的例外。
1941年10月,日本東條內閣成立,派使赴美,已談判遮人耳目,實則加緊對美作戰的準備。在這緊急時刻,胡適曾多次拜謁羅斯福,就遠東局勢的最新發展情形交換意見。
兩個月後,羅斯福主動約見胡適,告知他「美國已拒絕日本的要求,從此太平洋上隨時有發生戰爭的可能。」回家後,羅斯福再次打來電話。「日本飛機已在轟炸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胡適聞訊,長舒一口氣。他提出「苦撐待變」已經四年,至此總算有了結果。而事實證明,太平洋戰爭成為反法西斯戰役中的重要一役。
此行美國,一待便是10年。1946年6月5日,胡適返國,9月,出任北大校長。
直到1949年4月,胡適赴美,開始了他晚年飄零的生活。
06
桑榆晚年
待在米珠薪桂的紐約市,胡適夫婦的生活極為拮据,不多的積蓄交了房租後,日子顯得更為清苦。直到1950年5月,他才在普林斯頓大學謀得葛斯德東方圖書館管理員的職務。
這是份閒差,胡適素來是閒不下來的人,便自己找事做,他開始清點整理這個默默無聞的小圖書館。2年後,一個以「十一世紀的中國印刷術」為題的特別書展在紐約開幕,引發轟動。
1958年結束在美流亡生活時,胡適已67歲,而生命的最後階段,他在台灣度過。
胡適有心臟病,在台期間,他曾先後四次復發住院,身體每況愈下,經濟狀況也愈發困難,進醫院的醫藥費都難以為繼,醫生和朋友總勸說他,「多在醫院住幾天,觀察一下。」胡適卻總是堅持提前幾天早出院。
最為讓他深感困擾的,仍是心中所堅守「自由主義」發展之艱難。在《容忍與自由》一文中,胡適寫道:「我要用容忍的態度來報答社會對我的容忍,因為我年紀越大,我越覺得容忍的重要意義。若社會沒有這點容忍的氣度,我決不能享受四十多年大膽懷疑的自由,公開主張無神論的自由。」
1962年2月24日,71歲的胡適赴位於台北市南港區的蔡元培館主持一個酒會。
這天,胡適心情很高興,眾多好友、學生齊聚,交流學術文化觀點。正值興起時,他突然感到心臟不適,急忙說:「好了好了,我們今天就說到這裡,大家再喝點酒,再吃點點心吧,謝謝大家。」接著,他移步往會場中部走,忽然臉色一變,傾身倒在地上,口吐白沫,不省人事。後搶救無效,與世長辭。
公祭典禮當日,三萬八千餘人前往,向胡適先生作最後的告別。這些「胡適之的朋友」里,有達官顯貴、文人志士,更有許多布衣白丁,大家自發走在一起,送別「能使庶黎哀傷的偉人」。
路祭送殯的人更是占滿了從台北到南港的馬路兩旁,一路鞭炮聲不斷。看著眼前場景,江冬秀忍不住向長子胡祖望感嘆:「祖望啊,做人做到你爸爸這樣,不容易喲。」
胡適被安葬於台北南港舊莊墓園。
他的墓志銘上寫道:這個為學術和文化的進步,為思想和言論的自由,為民族的尊榮,為人類的幸福而苦心焦慮,敝精勞神以致深生死的人,現在在這裡安息了。我們相信,形骸終要化滅,陵谷也會變易,但現在墓中這位哲人所給予世界的光明,將永遠存在。
參考資料:
《圖本胡適傳》易竹賢、陳國恩/著
《胡適傳》易竹賢/著
《四十自述》胡適/著
鳳凰衛視:《五四人物誌之胡適》
十點人物誌原創內容 轉載請聯繫後台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