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泉----石流

2019-10-11     靜一號普洱茶

源泉

積陰之氣為水。水本曰源,源曰泉。水本作[古水字],象眾水併流,中有微陽之氣也,省作水。源本作原,亦作厵,從泉出廠下;廠,山岩之可居者。省作原,今作源。泉本作[古泉字],象水流出成川形也。知三字之義,而泉之品思過半矣。

山下出泉曰蒙。蒙,稚也,物稚則天全,水稚則味全,水稚則味全。顧鴻漸曰「山水上」。其曰乳泉石池漫流者,蒙之謂也。其曰瀑涌湍激者,則非蒙矣,故戒人勿食。

混混不舍,皆有神以主之,故天神引出萬物。而漢書三神,山嶽其一也。

源泉必重,而泉之佳者尤重。餘杭徐隱翁嘗為余言;以鳳皇山泉,較阿姥墩百花泉,便不及五錢。可見仙源之勝矣。

山厚者泉厚,山奇者泉奇,山清者泉清,山幽者泉幽,皆佳品也。不厚則薄,不奇則蠢,不清則濁,不幽則喧,必無佳泉。

山不亭處,水必不亭。若亭即無源者矣。旱必易涸。

石流

石,山骨也;流,水行也。山宣氣以產萬物,氣宣則脈長,故閱「山水上」。《博物志》:「石者,金之根甲。石流精以生水。」又曰:「山泉者,引地氣也。」

泉非石出者必不佳。故《楚辭》云:「飲石泉兮蔭松柏。」皇甫曾送陸羽詩:「幽期山寺遠,野飯石泉清。」梅堯塵《碧霄峰茗詩》:「烹處石泉嘉。」又云:「小石冷泉留早味。」誠可謂賞鑒者矣。

咸,感也。山無澤,則必崩;澤感而山不應,則將怒而為洪。

泉往往有伏流沙土中者,挹之不竭即可食。不然則滲瀦之潦耳,雖清勿食。

流遠則味淡。須深潭渟畜,以復其味,乃可食。

泉不流者,食之有害。《博物志》:「山居之民,多癭腫疾,由於飲泉之下不流者。」

泉湧出曰濆。在在所稱珍珠泉者,皆氣盛而脈涌耳,切不可食,取以釀酒或有力。

泉有或涌而忽涸者,氣之鬼神也。劉禹錫詩「沸水今無涌」是也。否則徙泉、喝水,果有幻術邪。泉懸出曰活,暴溜曰瀑,皆不可食。而廬山水簾,洪州天台瀑布,緊入水品,與陸經背矣。故張曲江《廬山瀑布》詩:「吾聞山下蒙,今乃林巒表。物性有詭激,坤元曷紛矯。默默置此去,變化誰能了。」則識者固不食也。然瀑布實山居之珠箔錦幕也,以供耳目,誰曰不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FnPrvW0BMH2_cNUg1mc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