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拐點,為什麼迄今還沒出現?

2020-02-16     閒人的閒暇時間


01

目前,疫情拐點無法預測,

準備長期的奮戰

人們都希望專家們作一個「疫情拐點」何時出現的預測。

1月28日下午,鍾南山接受新華社的採訪時提出:「疫情什麼時候達到高峰,很難絕對地估計。不過我想應該在一周或者十天左右達到高峰,不會大規模地增加了。」

當時這一個預測很令人振奮。但到了2月7日,鍾南山院士不那麼樂觀了,談到拐點時他表示:言之過早。

在2月10日,已過了鍾南山當時預測的一周或者十天,疫情形勢依然嚴峻。據全國疫情通報,10日確診總數達40235例,確診新增3073例,凝似新增4008例,都高於9日確診新增2656例與凝似新增3916例。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提到,即使拐點出現也不一定就順利了:「第一個拐點到來之後,疫病會不會還有第二峰、第三峰呢?對此我們還是要做好最壞的打算,拿出最充分的方案,準備最長期的奮戰。」

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乾脆明確表示:疫情底數並不清楚,判斷根據不足。此外,社區和社會上未能接受隔離的病人,在家庭和社會的傳播威脅性還很大。如果不加以有效管控,這個「拐點」無法預測。

02

「新冠」真的是毒性輕、

只對有基礎病史老年人危害大嗎?

這幾乎是個定論:「新冠」毒性輕,對有基礎病史老年人危害大。

「抗疫英雄」李文亮醫生的離世讓所有人扼腕嘆息,儘管他的病例史尚未被官方公開,但他才34歲,如此年輕的生命為什麼會在短期內病情急轉直下而死亡呢?

李文亮從1月10日出現疑似症狀,1月12日住院,2月1日確診「新冠」。他在2月初還發微博,告訴大家不要擔心,會積極配合治療,爭取早日出院。但在短短几天后的2月6日晚間,突然傳出他病情惡化在ICU搶救的消息,次日早晨,人們得知李文亮不幸去世。

實際上,還是出現了不少年輕的「新冠」重症患者。

香港的第一例死亡病例也是一位39歲的男性病患,他死於心臟驟停。據該病人死前講述,他沒有心臟病史。

2月1日,一名來自武漢的44歲男子在菲律賓去世,成為中國境外首例死亡病例,因重度肺部感染去世。

目前醫療專家開始關注年輕的「新冠」重症患者病因的研究。

03

新冠肺炎,「長期看,可防可控;

短期看,難防難控」 的說法對嗎?

可防可控,這是媒體上經常看到的一句口號。

也有人講,「長期看,可防可控;短期看,難防難控」。

前天,鍾南山等人發布他們研究成果最新消息稱,他們對1099例(截至1月29日)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臨床特徵進行了回顧性研究。研究發現,新冠肺炎的中位潛伏期為3.0天,最長可達24天。

而在之前,醫療界都在講新冠肺炎的潛伏期是3~14天。

發現潛伏期的突破,這意味著什麼呢?

因為「新冠」肺炎感染者具有潛伏期傳播,即無症狀傳播,說白了就是傳播或感染於無形之中,潛在病人在傳播「新冠」時,這個人與其他被傳播者都不知道他是傳染病人。部分處在潛伏期3天至24天的傳染病人是很難防控的。

如果那些潛伏期長達24天的人可能就是傳說中的「超級傳播者」,就更可怕。

「新冠」病毒防控難度還表現在傳播方式上。

除了已確認的飛沫傳播、直接接觸以外,有專家提出還存在「新冠病毒通過糞便在衛生間特別是公共衛生間傳播」以及「氣溶膠傳播」。

前幾天有關部門與專家還在說,後兩種傳播方式只是理論推測,未實證。

但沒過幾天,前天鍾南山就發了聲明:研究人員已在一些患者的糞便樣本,以及胃腸道、唾液或尿液、食道侵蝕出血部位中檢測到新冠病毒,因此衛生保護應考慮到通過胃腸道分泌物的傳播。

看來「新冠」病毒通過糞便在衛生間特別是公共衛生間傳播,已「實錘」。

而氣溶膠傳播,即飛沫在空氣懸浮過程形成飛沫核,可以通過氣溶膠的形式飄浮至遠處,造成遠距離的傳播。不過這種傳播途徑,尚待實證。

由以上種種情況看,新冠肺炎要比十幾年前的非典更難防控。

04

有沒有特效藥?

2月8日,一位自稱入住武漢金銀潭醫院的患者發出一個消息:「美國那個新藥瑞德西韋真的牛,看著同病房的重症吃了一天,肉眼可見的好轉,現在精神地坐著跟我聊天」,引起很多轉發和評論。

但專家指出,這僅是一個不明來源的傳言。

瑞德西韋(Remdesivir)是一種在研的廣譜抗病毒藥物,尚未在全球任何國家獲得批准。它僅是國內醫院進行臨床試驗,以確定瑞德西韋作為冠狀病毒潛在治療手段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只有極少數感染2019-nCoV的患者使用過,因此我們對其療效尚無足夠充分的了解,且目前不足以確保藥物能被廣泛使用。

不過還是值得期待。呼吸與危重症醫學專家王辰說:根據前期的結果,我們對瑞德西韋抱有比較大的希望,其他藥物包括中藥,我們都需要進一步的臨床觀察來確定其療效。

上海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在接受採訪時更是直白說:

目前沒有什麼特效藥, 「最有效的藥物,是人的免疫力。我們醫生在做什麼?就是幫病人挺過兩個禮拜,挺過去,他自身的抗體就起來了,有了強大的力量。」

我查了有關專業資料,張文宏醫生指的這類病叫「自限性疾病」,這種病在發生到一定程度後能自動停止,並逐漸恢復痊癒,並不需特殊治療,只需對症治療或不治療,靠自身免疫就可痊癒。

05

經檢測沒得「新冠」。

別高興太早,有可能漏診

對於確診新冠肺炎,核酸檢測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如果檢測是陽性,可以確診為新冠肺炎。如果出現兩次陰性,則基本可排除感染。

據《南方周末》的報道,在浙江一所醫院,有的病人測了6次核酸試劑都為陰性,直到第7次才測出陽性。而剛剛去世的李文亮醫生,在1月11、12號就有發熱症狀住院,之後住進重症監護室,但兩次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直到2月1日核酸檢測結果才顯示陽性。

就是說,目前檢測一個人是否得「新冠」肺炎的主要手段「核酸檢測」,會經常出現測不準問題。

這給一直強調要「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帶來了不小的挑戰,也導致了病例確診信任危機。

2月9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新聞發布會。針對新冠肺炎患者核酸檢測出現「假陰性」的情況,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高占成回應,任何病毒的核酸檢測結果都不可能是100%陽性,對新冠病毒的核酸檢測也不例外,「假陰性」在所難免。

但問題是,一些疑似病例得不到確診。

06

普通人如何防範?

這次「新冠」病毒確實狡猾難以防範。怎麼個難法?有人編了一個段子:

現在如果要把人分類,可以分成ABCD四類人。

A類人,是有武漢接觸史的,他們大部分被封城在武漢,少部分分散在全國各地,這類人比較容易識別與比較容易找出來。

C類人,指A到達目的地接觸到C,C這類人一般為A的家人、朋友、同事、鄰居,也比較好識別,好尋找。

D類人,即居家沒有外出的人。

B類人,指A在公共場所如超市、餐廳、商場、火車站、機場、電梯間、公共衛生間等,遇到素未平生絕不認識的人。這種情況下,A不知道B的存在,B不知道A的存在。

2B類人,即D只要出門,就有碰到B的可能性,D自己也就成了2B,即新的B。

根據現在情況來說,B與2B是最大的隱患,因為大家都不知道B與2B有誰,B與2B也不知道自己是B與2B。

所以現在最好是少出門,自我隔離。這樣有兩個好處:一是等待自我暴露。因為病毒都存在潛伏期3~24天,如果患了「新冠」,就會暴露出來並不會去殃及別人。二是如果沒患「新冠」,就最大可能避免接觸B與2B,使自己不成為2B。

另外,還要釆取以下防範措施:

(1)外出的時候一定要戴醫用口罩。儘量不要去人多的地方或是通風不良的場所。

(2)在外面與人宜保持1.5米左右距離。

(3)勤洗手。外出回家,在飯前便後、咳嗽或者接觸動物後,使用含有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洗手。使用含酒精的消毒產品後,宜使用護手霜、尿素軟膏或皮膚屏障保護劑以保護皮膚。

(4)並且做好室內空氣、物表、地面的消毒。

(5)在家可以適當、適度活動,保證身體狀況良好。讓負面情緒得到釋放,而且對人體免疫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幫助。

(6)若有接觸過發熱、咳嗽的人後出現相關的呼吸道症狀,不要胡亂買藥、吃藥,應該戴上醫用口罩及時到醫院就診。

07

面對陌生的危險,

獨立思考很重要

新冠病毒與如何抗疫,對中國與全世界都是一個新情況、新課題和新難題。人們看到那些醫生與科研人員及有關部門關於新冠病毒與如何抗疫、治療的信息、知識、措施,經常在變,有的還互相矛盾,前後矛盾,怎麼看呢?

我想,一方面,我們要認識到關於新冠病毒與如何抗疫、治療,不論是誰,都需要有一個學習過程,從不明白到明白,由淺入深,不斷假設,不斷嘗試,不斷糾錯,不斷疊代。只要不懷惡意,犯錯是通往勝利必須付出的代價。這個需要寬容。

另一方面,我們每個人也要保持獨立思考與批判性思維。

無論是專家、管理者的意見還是網絡「流言」,既要兼聽又不應盲聽盲從。要主動尋找不同的多個方面的信息、意見,根據事實與原理去推理求證,不斷學習,去獲得儘可能接近正確的有關新冠病毒與如何抗疫、治療的信息與知識,從而幫助自己形成正確決策,避免誤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FdvdTHABgx9BqZZIOh9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