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0億身家成教育首富,卻借錢分紅!三大股東「捲走」11億引爭議

2020-05-01     陸水新知

很多人提起股票就想到股價,卻忘了擁有股票的另一項收益——企業分紅。事實上,並不是投資者粗心大意,忘了這一項收益,而是有太多一毛不拔的「鐵公雞」公司,長期盈利又不分紅,人們久而久之也就只關心股價了。

事實上,股價上漲的確是投資者的主要回報來源,但是,分紅對於投資者的影響其實也不小。表面來看當然是分紅越多越好,但事實並非如此。

分紅會影響企業現金流,也就是企業用於可持續發展的資金會減少。正因如此,一些高科技企業,會選擇將大部分利潤投入研發,而較少分紅。股神巴菲特也不喜歡分紅,而是選擇用不斷上漲的股價來回報投資者。

還有一種情況是,當面臨嚴峻的經營環境時,企業為了保證現金流,也常常選擇減少甚至是不分紅。比如上個月的萬科投資者會議上,郁亮就表示萬科由於受「黑天鵝事件」影響,將派息比例由過去的35%左右降到了30.38%。

可見,並不是分紅多的公司一定是好公司,分紅少的公司一定不值得投資,有時候情況恰恰相反。而最近,中公教育就因為分紅引起了巨大的爭議。

為什麼分紅這種「好事」還有人看不過去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分紅金額占到凈利潤的八成以上,甚至超過了凈利潤。2019年,中公教育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8億,現金分紅近15億,2018年,中公教育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不及12億,現金分紅卻超過14億。凈利潤甚至不及現金分紅,這讓不少人調侃這是「清倉式分紅」。

二是有分析認為,分紅大部分被實控人「捲走」,三名大股東分走11億。其創始人魯忠芳、李永新母子憑910億身價成為了教育首富,如今卻如此迫不及待地分紅,也讓不少人費解。

三是在分紅的同時,中公教育還在2019年末欠了28億多的巨額外債。在現金流充足的情況下,一邊幾乎分光了公司上市以來賺的錢,「掏空了身體」給大股東發錢,一邊借錢,這一詭異現象甚至引起了深交所的關注。

此前深交所向中公教育下發年報問詢函,其中包括巨額現金分紅是否影響公司正常經營。不過,中公教育對此回復是大比例現金分紅決策適當。但這一回復並不能打消很多人的疑問:這家公司想要長久發展嗎?

眾所周知,今年全球經濟形勢不明朗,很多企業都受影響,因此對現金流慎之又慎。而線下培訓行業也屬於這次「黑天鵝事件」中受影響較大的行業之一,如今各地都還沒有開課,線下授課也沒有恢復,不少線下機構都面臨學員集中退費的風險,中公也不例外。

而中公教育在回復年報問詢函時也提到,由於業務有周期性,閒置用於理財,因此借錢是為了應對可能的退費。

然而,市場上一度有不少學員指責中公教育拖延退費,其競爭對手則表示,一些教育機構通過預付費模式,將學費用於資本運營,變相玩金融賺錢。

​其實,企業將閒置資金用於理財是很常見的做法,企業分紅也是再正常不過的操作,然而,中公教育的種種舉措卻似乎超出了合理範疇,讓不少人懷疑其不能沉下心做業務。

馬雲曾說花錢比賺錢難,因為錢要花到實處、花出結果和效率。而巴菲特也持有相似的觀點,格外看重資金的高效運用。這就意味著當企業能夠高效管理資金的時候,不分紅,加大投資,促使股價平穩上升,對投資者來說更有利;而當企業不能利用好資金的時候,分紅對於投資者更有利。中公教育的巨額分紅究竟是不是在「竭澤而漁」,有沒有花到實處,對此,你怎麼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FSpQ0nEBiuFnsJQV6AO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