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三句智慧箴言,若能知行合一,好福運不請自來

2019-07-22     歡喜行善

有人說:「人這一輩子,無非就是個過程」,來此世間時,可謂是一絲不掛,而在百年壽寢時,最終都要歸於塵土。人生中所擁有的財富名利、親友眷屬,對生命而言,到頭來都是一場空,正如有句話所言:「你所執著的,正是帶給你痛苦的根源。」其實人生若要過得喜樂安詳,把握好「放下、付出、休息」這六字就足矣了,珍惜當下所擁有的,放下對未曾有的執著,為人處世多行善,並一直付出下去,必有厚福降臨。

曾有智者言:「世間有兩件事不能等,它們是盡孝和行善。」孝為百善之源,養育之恩重如山,是每個人應盡的職責。而行善積德,則是積累福德的關鍵,譬如有人腰纏萬貫,但若無好善之心,人生亦會過得痛苦異常,全因無福消受、德不配位所致。在著名勸善書《了凡四訓》中,就格外強調力行善事的重要性,並為我們詳盡講述了如何轉變命運,改變今生定數的方法。

如下,是我自《了凡四訓》中摘錄的三句智慧箴言,我們若能做到知行合一,好福運不請自來!

一、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於得也。

釋義:若能向心裡去求,不只心內的道德仁義可以求得,就是身外的功名富貴,也可以得到。所以叫內外雙得,求仁義、福祿是必有所得的。

《壇經》言:「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意在告訴我們,一切的福分都離不開自己的心地,正如「相由心生」一般,若能於內心常發善願,以甄於純善的心去待人接物,那麼即便是心中無求,所應有的道德仁義、福祿康壽,也會不請自來的。

很多人窮其一生都在為功名富貴而奔波,而其中真正功成名就者卻是鮮少的,究其原因便是不懂得「禍福無門,惟人自召」的道理,要知道,所遇到的福與禍,全由自己的內心感召而至,若是不種福田,再加上有時的損德敗行,到頭來只會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北宋大儒張載:「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古時的聖賢哲人,心心念念想的都是蒼生的利益,因為其有深厚的德行,所以才能承載重任,享千秋盛名。這就譬如一個人命中本無財富名利,但當他有了至誠利益眾生的心,就是不求,這些所謂的財富名利也會來到。《太上感應篇》中言:「一念之善,吉神隨之;一念之惡,厲鬼隨之」,所以,我們千萬不可輕視內心的每個念頭,要知道,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動念已先知,有時一個細微的念頭,便可能是我們轉禍為福的關鍵。

二、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弛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

釋義:若不能自己檢討反省,而只是盲目地向外追求名利福壽,最後可不可以得到,還要聽天由命,自己可謂毫無把握。

孟子言:「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意思是說,做人要常思慮自己的言行,只有合乎天理,方能求得幸福美滿的生活。而在很多時候,人們都會錯解此意,認為每個人的命運,都是由天註定難以改變的,只能抱以隨緣的態度。我們若是懇切的深思之,論及一個人的「榮辱生死,皆有定數」,其實確為如此,因為一個普通人,一生所造作的無非是小善小惡,最終善惡相抵,還是難逃陰陽氣數的束縛。

而事無絕對,有三種人的命數是難以算定的,其一是大善之人,時刻存有濟人的心,修善自然得福;其二是極惡之人,作惡多端,必然難逃災殃懲罰;其三是作惡而改悔之人,發心悔過永不復造,亦會得到天地的眷顧。而在如今世間,當數後自改悔之人最為難得可貴,反躬自省身上一切的罪惡,並發勇猛心徹底除去,若能如此,定可以重新掌握人生,做自己命運的設計師!

在漢字中,我唯偏愛「修行」二字,何為修行?即為修正自己不正確的言行,無論是在窮困潦倒之境,亦或身處青雲直上時,都須時時檢視自身的不足,只有日日知非、日日改悔,人生才能永遠保持精進,而不至於頹廢不止。若是在行有不得時,不知反求諸己,而盲目的向外追求富貴名利,實則是飲鴆止渴。譬如有人為求名、求祿,而去寺院燒香拜佛、供養錢財,以期如願,試想一下,若是佛菩薩因為收了你的錢財,而去滿足你的私慾,那麼佛菩薩、諸聖賢人豈不是成了貪官污吏,實在是無妄之談。

三、善心真切,即一行可當萬善。

釋義:做善事若能存心真誠懇切,那麼即使只有一件善事,也可抵過萬件善事。

古語云:「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所謂的陰德,指的是行善而人不知,而陽善,則是指行善而為人所知,同時,陰德又被稱之為「陰騭」,意為積攢了很深厚的福報,了凡先生便是如此,早年間,了凡先生曾許下做一萬件善事的願,但遲遲未能做完,有一日夢到一位天神告訴他:「你的一萬件善事已經做完了。」原來只因他減輕了全縣梁田的賦稅,就僅此一件以真誠懇切之心所行的善事,就足以抵得過萬件善事了。

在歷史上,有一個廣為傳播的公案,講的是一個在翰林院任職的官員,其名叫衛仲達,有一天他在睡夢中神遊到了地府,閻王讓判官拿來記載衛仲達一生善惡的簿子,這時衛仲達看到,記錄惡的簿子堆滿了一屋子,而記錄善的簿子,卻只有拇指般大小。但是當拿秤來稱量時,結果卻是拇指那麼大的簿子,重量反超滿屋子的本子。

原來,衛仲達之所有如此多的過失,皆是因惡念所致,譬如有了邪思、傲慢等的念頭,雖未付諸於行動,但實則就是一過。而那一本善的簿子,記載的則是衛仲達上疏給皇帝,建議不要修石橋,因為這個工程極為浩大、勞民傷財,雖然最後上疏未被採納,但因他這一念善心,想的是萬民的利益,因此功德亦是無可限量的。

由此可知,僅是心念的轉變,就能讓禍福有如此大的差距,當真如佛家所言:「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同樣,若我們能防意如城,時時心懷善念,必然也會有後福降臨。但讓人無奈的是,在如今社會,世人多不信因果之說,可因果又何曾饒過誰呢,但願每個人都能從中有所警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EoLVs2wBvvf6VcSZI2C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