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揚州講壇」2019年度最後一講,邀請名家康震主講《傳統文化的魅力》。現場座無虛席,有觀眾全程站立聽完講座。
康震,文學博士,現為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任中央電視台《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等欄目文學顧問、鑑賞嘉賓。
以下為記者根據現場錄音整理的全文,以饗讀者。
各位朋友下午好!剛才主持人說了很多溢美之詞。其實,各種煙火氣的事情我都要做,我不是什麼男神,而是北京師範大學的一個老師。這個身份,讓我安心踏實。人是在地上生存的,不是踏在雲里行走。早上在瘦西湖轉了一會,春夏秋冬美不勝收,雖然蘇軾那首詩是寫西湖的,但放在揚州一點也不差,真的是「淡妝濃抹總相宜」。前段時間在錄製第五季《中國詩詞大會》,總會不可避免地、一而再地提到揚州。揚州在中國歷史文化中,是一座城市,更多的是成為一種象徵。只要提到揚州,就會想到明月、仙鶴、長江水、園林,就會想到才華橫溢,還會想到財富等等。如果一座城市能引發人們無邊的遐想,這座城市的貢獻就非常大了。揚州對於中國是不可或缺的。
在傳統文化豐富的城市,講傳統文化的魅力,這本身就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中國文化的原創力量
我是研究古典文學詩詞的,很多的感悟超出詩詞之外。魅力不是科學的鑑定,而是情感的表達。我們認知一個文化是不是很優秀,首先得看原創的力量。中國文化是有這個特點的,原創在哪?公元前6世紀到4世紀,湧現出了人類歷史上一大批最偉大的先哲,是人類文明的「哲學突破」,也稱為「軸心時代」。全世界出現了一次偉大的智慧普及運動,告訴人們該怎麼生活。這是人類文明的第一趟列車,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也是唯一不曾中斷文明進程的文明體。
第一趟列車,我們搭上了,搭的時間還很長,並且一直在跑,不斷在更新自己。中華民族一直在艱苦奮鬥,中國從古至今一直沒停下來,一直貢獻那麼多的原創思想。
中國人民都聽從正能量的召喚,偉大的先哲們就是這樣教導大家的,這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思想,一直在潛移默化起作用。
儒家的一個思想就是要服務,要讀書,做官光宗耀祖,為民請命。遇到危難,要獻出生命。
法家,推崇以法治國,嚴刑峻法。
道家,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這個世界,完全離不開水,但水從來不爭勝,以奉獻為主,所以沒人能爭得過他。彎曲才能伸直,不停地回到山底山腰,才能有進一步前進的空間。老子的「要有克制的改造社會」思想,是非常寶貴的。莊子,提倡絕對自由,要保全自己。
無論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相互補充,這也成為人們應對萬千變化的價值觀。
中國是給世界出了主意的,拿了方案的,開了方子的。
中國文化的傳承力量
世界上的文化,原創的多,傳承下來的不多。我們的孩子現在還在背《三字經》《論語》,但還有多少民族在用幾千年前的思想,教育現在的孩子?
歷朝歷代在不停地傳承,傳承不僅是教孩子讀書,在治國理政方面也是如此。唐太宗身邊有一批精兵良將。這個班子很強,各方人才都有,和而不同。這是一個和諧的班子,開誠布公,能把大家的優點和缺點擺出來。太宗當「班長」當得好。
還有宋太祖趙匡胤。史書記載:公主嘗衣貼繡鋪翠襦入宮,帝見之,謂主曰:「汝當以此與我,自今勿復為此飾。」主笑曰:「此所用翠羽幾何!」帝曰:「不然,主家服此,宮闈戚里必相效。京城翠羽價高,小民逐利,殿轉販易,傷生浸廣。汝生長富貴,當念惜福,豈可造此惡業之端!」主慚謝。宋太祖認為,一根羽毛可引發很多惡業。公元972年,宋太祖下詔《禁鋪翠》。公元1107年,宋徽宗重申「禁鋪翠」令。趙匡胤認為,自己為老百姓守財。
其實,他們的理念很簡單,就是荀子所說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如今,中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實都能在古典中找到出處:
富強,《管子》:國富兵強,則諸侯服其政,鄰敵畏其威。
民主,《尚書》:民為邦本,本固邦寧。
文明,《禮記》: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和諧,《荀子》: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
自由,李白: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平等,《孟子》: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公正,蘇軾:治身莫先於孝,治國莫先於公。
法治,王安石: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於一國,則一國治。
愛國,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敬業,《老子》:天下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誠信,李白: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
友善,《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中國文化的治理力量
唐朝時,中國的版圖很大,治理的力量很強大。唐朝有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大明宮,面積達到354公頃,相當於4個故宮,7個東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堡,6個巴格達城,3個凡爾賽宮,12個克里姆林宮,13個羅浮宮……
唐朝的長安人口超過100萬,至少10萬人是外國人,還有20萬人是軍隊,如何養活這些人,是一個很難的課題。
硬體重要,軟體更重要,員半千寫《陳情表》:「請陛下召天下才子三五千人,與臣同試詩、策、判、箋、表、論,勒字數,定一人在臣先者,陛下斬臣頭,粉臣骨,懸於都市,以謝天下才子。」這是很坦誠和皇帝交換意見。
還有杜審言,那是杜甫的祖父。蘇味道為天官侍郎,審言集判。出謂人曰:「蘇味道必死!」人問其故,答曰:「彼見吾判,且羞死。」又嘗語人曰:「吾之文章,合得屈、宋作衙官;吾筆當得王羲之北面」。
還有王泠然,給當官的同鄉寫信謀職:「仆困窮如君之往昔,君之未遇似仆之今朝,因斯而言,相去何遠?君是御史,仆是詞人,雖貴賤之間,與君隔闊,而文章之道,亦謂同聲,而不可以富貴驕人,亦不可以禮義見隔。意者望御史今年為仆索一婦,明年為留心一官,幸有餘力,何惜些些?此仆之宿憾,口中不言,君之此恩,頂上相戴。儻也貴人多忘,國士難期,使仆一朝出其不意,與君並肩台閣,側眼相視,公始悔而謝仆,仆安能有色於君乎?」這是求人還是壞事?
還有王翰,「時選人王翰頗工篇賦,而跡浮偽。乃竊定海內文士百有餘人,分作九等。高自標置,與張說、李邕並居第一,自余皆被排斥。」
我們現在看這些人,違背了我們一貫的為人準則。後來李白能夠寫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其實那時的很多人都是這麼想的。他們都是不世之才,適當位置釋放才能,就能發揮奇駿之才。
有人記錄歷史,有人反映時代情緒。比如白居易,寫出《長恨歌》,寫楊貴妃洗澡,可謂「唐詩無避諱」。白居易這樣寫,還被選拔為翰林學士。
唐朝是一個創新的社會,突破了思想的禁錮,每次的思想革命,都是需要極大的創新。
中國文化的育人力量
《新唐書·選舉志》:「凡擇人之法有四:一曰身,體貌豐偉;二曰言,言辯證;三曰書,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尤長。四事皆可取,則先德行;德均以才,才均以勞。勞必考其實而進退之。」你看,如何用人的標準,古代人早就總結好了。
蘇軾與李廌,寫有《贈李方叔賜馬券》,蘇軾想要幫助李廌,一代文豪有顆體察入微的心。後來,黃庭堅又為李廌書寫,很不容易。
蘇軾與蘇門弟子,受人尊重,哪怕是一張紙條,也會成為傳世之作。
梁啟超教育梁思成,寫信道:「關於思成學業,我有點意見。思成所學太專門了,我願意你趁畢業後一兩年,分出點光陰多學些常識,尤其是文學或人文科學中之某部門,稍為多用點工夫。我怕你因所學太專門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於單調,太單調的生活,容易厭倦,厭倦即為苦惱,乃至墮落之根源。」記者 桂國 王鑫 林倩雯(根據現場錄音整理,標題為編者所加)
【現場問答】
問:請用古代語言自我評價。
答:臣本布衣,傳道授業解惑。僅此而已。
問:如何在班級開展傳統文化課程?
答:多去瘦西湖,揚州到處都是詩意的生活。來到揚州,發覺人間如此美好,不是所有城市都能帶來這樣的感受。
【專訪】
康震:詩意就在身邊
記者:傳統文化復興過程中,古典詩詞的意義如何體現?應注意什麼?
康震:古典詩詞的形態,雖然大家都很喜歡,但一般喜歡耳熟能詳的,有些大家不熟悉或不那麼朗朗上口的,涵蓋的信息也非常大。有些膾炙人口的詩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只展示了社會生活的一方面,不能以偏概全。所以在詩詞傳播過程中,從傳播普及的角度,以什麼樣的方式,讓大家能夠知道更多詩詞的內涵,這是應該注意的。
記者:大家現在都在談「詩和遠方」,因為交通工具的發展,我們到遠方越來越方便,但詩意似乎離我們原來越遠,您怎樣看待這一現象?
康震:最重要的問題是,遠方不一定有詩意,詩意可能就在身邊,看你怎樣看待自己的生活。不是幸福的就叫詩意,遇到困難的時候,你能夠面對它,並且克服它,這可能就是詩意。我們不否認,享受生活、看名山大川是詩意,但這是淺層的,但人最大的困難就是超越自己,如果克服了、超越了,往前走一步,就是詩意。看你想要什麼,你想要獲得更多的幸福,但僅通過享受,你是得不到的,獲得的幸福感也是有限的。要有新體驗,就要有新冒險,也是一種心理歷程。
記者:您在講座中多次提到唐朝,揚州在唐朝也是非常繁華的一個城市,與揚州有關的詩詞也很多,您認為為什麼歷史上揚州能夠擁有如此多的詩詞呢?
康震:首先是經濟地位,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揚州處於長江和運河交匯處,任何一個地方的地理環境對於造福人類有關聯,人們就會把它定位為審美的對象,揚州就是這樣。特別是到了唐宋時代,揚州是經濟中心,商人云集,文人聚集。另外,揚州是清朝重要的稅收來源,所以康乾對它非常重視,經濟、文化在全國格局中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在以後的發展歷史上,揚州也傳承了這樣的傳統,成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一個具有象徵性的城市。
記者:運河對揚州的意義十分重要,您覺得運河在當下有著怎樣的意義,如今大運河文化帶的打造對於揚州而言又有怎樣的機遇?
康震:運河在現在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從歷史上看,自然的河流提供水源、交通,但沒有運河,自然河流的潛力是發揮不出來的。揚州作為大運河的原點城市,未來也會發揮巨大作用,匯聚人群,凝聚眾心。運河的文化傳統,也將成為凝聚中華民族的文化元素。研究運河文化,弘揚運河文化,為人類所用,在人類的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可以說運河精神就是人類的奮鬥精神。
記者:都說「詩情畫意」,如果要為揚州選一首詩、配一幅畫,您會選擇哪首?
康震:我會選杜牧的「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因為這首詩畫面感很強,有橋、有月、有人物、有音樂,比較好成畫,並且能把揚州文化的特點展示出來。
文章來源 揚州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