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自己做事總「三分鐘熱度」。
從心理學角度看,什麼是「三分鐘熱度」?
下面這張圖是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的心流通道模型。
它正好描繪了一個人從事一項活動時,隨著技巧的提升和挑戰的增長,他對這項活動的體驗發生了什麼變化。
假設這張圖所描繪的是小明打網球的情景。
剛開始時,小明不懂任何技巧,他唯一的挑戰是把球打過去,這是A1。這種挑戰沒什麼了不起,但小明還是打得很愉快,因為難度正適合他粗淺的技巧,但愉快的感覺不會持續太久。
這個階段,小明所感受到的愉快,就是剛接觸一項新事物時的「前三分鐘熱度」。
接下來又發生了什麼,讓小明的「熱度」消失了呢?
原來,經過一段時間練習,他的技巧進步了,原先只是把球打過去的挑戰,對他來說太小兒科了,於是他感到厭倦,這時,小明所處的階段就是A2。
又或者,他碰到了比他熟練的對手,使他發現要接住對方的球是個挑戰,這時,他對自己拙劣的技巧產生了焦慮,這時,小明所處的階段就是A3。
前三分鐘熱度,是剛接觸新事物時的淺層樂趣,這種樂趣,會隨著你在這項活動中的不斷深入而消失。
隨之而來的,有可能是厭倦,有可能是焦慮,這兩種感受,就是通常所說的「熱度過了,不再感興趣」,有些人會因為這種消極感受而放棄繼續投入。
那麼,那些繼續堅持下來的人,經歷了什麼呢?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如果他在厭倦(A2)的位置,要重拾樂趣只有一個選擇:增強挑戰,確立一個跟技巧難度相當的新目標,例如擊敗一個技巧比他高明的對手;如果他感到的是焦慮(A3),重拾樂趣就需要加強技巧。
所以,對一項活動有興趣,甚至熱愛,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機制呢?
曾經有一個小朋友,兩歲會哼歌,三歲唱得有模有樣,去媽媽同事家,摸了鋼琴都不想走。於是他那做美術老師的媽媽,拿出家裡所有積蓄給他買了一架鋼琴。
他這麼喜歡,學鋼琴的時候怎麼樣呢?不想練琴,被他媽媽打得想放棄。
你看,這就是興趣的真相,一開始不管多喜歡,當你需要深入學習和研究時,挫敗感和厭倦感從來都不會少。
那這個小男孩後來怎麼樣了呢?當然是被他媽媽逼著繼續學琴。但隨著他學習的深入,他越來越能體會音樂的樂趣,音樂,成了他自覺的追求。
他14歲時,父母離異,但是躲在音樂世界的他並沒有受到巨大的衝擊。他回憶說:「12歲到16歲是我最開心的幾年。」
這個人是周杰倫。
不少人對熱愛有種誤解,認為一旦找到了那件事,我就會滿心歡喜,不知厭倦;相反,如果沒有持續這種狀態,那這件事就不是我真正熱愛的事。
事實是,熱愛,不是這個東西給你帶來了多少次愉悅,而是你為它投入了多少次自我約束。
有人說,我的愛好是電影和音樂。
然而,如果你沒事就刷個片子,聽聽流行樂,這不是愛好,這是消遣。
職業生涯教育專家古典老師將「興趣」分為3個層次:直觀性趣(感官性趣)、自覺興趣與潛在興趣(志趣)。
淺層的興趣,不能長久,也不能帶來渾然忘我的深刻樂趣。
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也介紹了樂趣的3個層次,以音樂為例:
興趣的層級理論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熱愛永遠建立在精通基礎上。
世上還存在一種「無趣之人」,他做什麼都講究「投入產出比」,只有知曉了一件事有什麼好處後才會去做。
這是一種功利的興趣觀,它的背後,是深刻的不安全感與焦慮。功利的興趣觀危害無窮。
首先,會極大地扼殺我們挖掘興趣的動力:
當每一個行為都必須在系統里置換出有用的結果,興趣這個老師就徹底被開除了,隨之而來的好奇心、想像力、創造力更無從談起。——古典:《你的生命有什麼可能》
其次,功利的心態會造成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會導致我們做每一件事時,將注意力投注在自己身上,無法投注到活動本身,從而難以體驗美妙的心流。
上文中,我多次提到「心流」。但恐怕你對「心流」的概念還是一知半解。這裡先解釋一下:
心流,是人在專注於一項任務時,所達到的渾然忘我的狀態。
要達到心流狀態,需要幾個前提:
因此,心態越功利,心流體驗越少;心流越少,樂趣便越少;樂趣越少,收穫和成就感也就越少;而成就感越少,樂趣就變得更少。如此惡性循環,那人自然不會愛上這項活動。
《認知天性:讓學習輕而易舉的心理學規律》這本書講了一個相似的道理:
那些非常害怕在考試中犯錯的學生,成績可能真的會更糟糕,原因就是他們感到了焦慮。為什麼會這樣?這可能是因為他們把很大一部分工作記憶容量都浪費在監測自己的表現上了(我做得好不好?我是不是犯錯了?),而分配給測驗中解答問題的記憶容量則較少。
人的認知資源是有限的,當我們將其用於自我監測和評估事件的投入產出比時,便不能將它投注於我們所從事的活動中。
所以,功利心是興趣的天敵。
總結一下:
因此,我們該如何尋找那件熱愛的事情呢?
首先,前三分鐘熱度消退後,再堅持一下,不要因為厭倦和焦慮就放棄。即使真的要放棄,也要弄清是什麼原因。
放棄也是自我認知的過程,起碼我們能知道,自己在某個領域真的沒有天賦,即使堅持了很久,試了很多方法,也沒有進步。
其次,嘗試那些你直覺認為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並重複上述第一步。
第三,當你決定投入一項活動時,不要評判,不要反省,不要自我懷疑,將注意力投注在活動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