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健。
瑞幸咖啡造假銷售額22億元,占去年銷售總額的75%。
消息一出,股價應聲大跌80%,從每股26.2美元跌至4.6美元。
霎時,資本市場沸沸揚揚,各種譴責聲、討伐聲、質疑聲此起彼伏。身邊沒有瑞幸咖啡館,也沒喝過瑞幸咖啡,只是早前讀過沈帥波寫的《瑞幸閃電戰》。
讀了《瑞幸閃電戰》,對瑞幸咖啡頗具好感,打算有機會去大城市喝一杯。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瑞幸咖啡還沒喝,「造假門」已讓它蜚聲海外。
為了看清「造假門」,又重讀了一遍《瑞幸閃電戰》。
書中介紹,瑞幸咖啡,從2017年橫空出世,僅僅花了18個月時間,招了1萬多名全職員工、1萬多名兼職員工,開了3000多家店,實現在納斯達克上市,市值近300億。
作者驕傲地喊出,瑞幸咖啡創造了零售新模式。從今天來看,書中對瑞幸吹噓地有點過頭,但是,對其中介紹瑞幸取得的成效還是印象頗深。
瑞幸有清晰的市場定位。
很多人認為瑞幸咖啡對標的是星巴克,有點以卵擊石的意思。實際上,星巴克定位的是社交「第三空間」,所以,星巴克都開在人流集中的商業中心,賣場寬大,能夠讓消費者一邊喝咖啡,一邊和朋友聊天談生意。
然而,瑞幸咖啡的定位是平民咖啡,目標是30元以下的市場,所以,瑞幸咖啡賣場小,以自提店、中心廚房店為主。
儘管星巴克已經牢牢占據了我國現磨咖啡的頭把交椅,但是,我國有90%的人沒喝過咖啡,瑞幸咖啡計劃開發的群體就是這90%沒喝過咖啡的人。另一方面,瑞幸不只是定位為一家咖啡店,他把自己定位為一個銷售平台。
通過咖啡打開一片廣闊市場,再引進NFC果汁、輕食、小鹿茶,讓自己成為「帶貨」的平台。
瑞幸重構了咖啡的成本。
對於在 「人、貨、場」上重構成本,瑞幸可謂是苦心孤詣。
瑞幸從發布招工信息到人員面試、培訓、考試、晉級一系列人力資源管理事項,都是在網上完成的,節約了大量的HR和培訓師。
在運營中,瑞幸通過大數據分析,根據每個門店人流高峰,安排臨時工補充人力資源,既解決了高峰期人手不足,又降低了長期工高額的工資成本。全部使用手機支付,壓縮了收銀的人工成本。
瑞幸通過建立「物聯網」,將每個咖啡機、微波爐連結到網絡中,進行實時監控,一旦發現異常,可以第一時間安排維修人員,極大地降低了設備故障率。
另一方面,在供應鏈採購中,通過快速擴大的規模效應,提高溢價能力,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瑞幸將每杯咖啡的成本從28元降到了11元。
為了解決房租成本,瑞幸並沒有像星巴克一樣選擇大賣場,而是通過大數據分析,以線上訂單數據建立銷售熱力圖,把門店開在預定率高的寫字樓一樓或地下層,既能增加自提率,降低送貨成本,又能降低房租成本。
可能由於作者比較樂觀,所以,讀完《瑞幸閃電戰》,認為瑞幸打完閃電戰後,應該能夠守住「燒錢」燒出來的市場。可是「造假門」一出,發現瑞幸可能要走德國法西斯的老路,打贏了閃電戰,卻在拉鋸戰中一敗塗地。
造假銷售收入,是為了拉高股價,拉高股價是為了大股東套現離場,大股東走了,公司也離垮台不遠了。這是很多網際網路企業的商業邏輯,大量燒錢,做大市場,上市圈錢。
沒打算打持久戰的企業,只能靠造假造出虛假繁榮,而數據造假,蠶食的是股市投資者的信心。假造多了,信心沒了,股市成了企業唱獨角戲的舞台。
快打旋風的「閃電戰」,資金彈藥來自風險投資人,簽訂苛刻的對賭協議,讓企業不得不儘早謀求上市,當根基不穩時,要想達到上市的業績條件,造假就成了無奈之選,所以,很多高科技企業「成在資本、敗也在資本」。
沒有風險資本幫助攻城略地,企業不能快速形成規模效應,一旦商業模式被其他企業模仿,也是死路一條,共享單車就是最佳的例子。
現在看來,瑞幸造假讓其失去商業信用,很難在市場和供應鏈中生存,不造假,則會陷入無資本輸血,缺血而亡。
「瑞幸能夠活多久?」這是作者在《瑞幸閃電戰》開篇提出的問題,不知他會不會再寫一本書,為瑞幸指點迷津,幫助瑞幸走出困境,畢竟建立一個品牌來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