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生活和工作上缺乏時間規劃和管理能力,像我就有著這樣的經歷:剛接手到項目的時候,因為知曉行動背後的價值,所以總是積極響應,付出行動,此時的我是奮鬥者一族;當開始給自己羅列待辦清單和行動計劃之後,認為這樣能夠順利完成工作,我開始轉變為理想一族,但由於缺乏行動力,再加上各方面的壓力,逐漸發現現實已不能控制,此時狀態開始變得糟糕,甚至感覺到自己已經不願行動了,開始淪為逃避一族。
這樣的情況在我的生活和工作里不斷地發生,以至於開始變得有些慌亂,覺得自己一味地逃避,終將會讓自己沒有辦法成長,所以我一直希望有機會能夠改變這樣的環境,我並不希望自己的的時間因此而被浪費掉,每個人的一天都是24小時、1440分、86400秒,但是隨著每個人的安排不同,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不斷變大,也就開始走向不一樣的結局。
所以說我們如何把握自己的24個小時,讓他過得有意義呢?這就成為我們需要去思考的問題,為什麼同樣的時間,每個人都活出了不一樣的結果?《掌控24小時:讓你效率倍增的時間管理術》的作者尹慕言老師就給出了答案:「我們即將開啟的24小時時間之旅,就是從喚醒時間的那一刻開始的。當你能感知到時間並與時間共舞時,時間才能真正為你所用。」,老師將一天的24小時進行劃分,通過不同的時段和不同的場景作為我們時間管理的入口,在早晨、上午、中午、下午、晚上的不同時間段的不同場景中,告訴我們該如何突破我們自己的認知障礙,讓自己能夠有所突破,建立正確的觀念,從而獲得成長和突破。
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位時間管理大師會帶給我們什麼樣的驚喜吧~
時間對於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是平等的,每個人的一天時間都是24小時、1440分、86400秒,而最終讓每人的變得不同的根本原因在於我們自己與沒有打算喚醒自己,喚醒時間。馬克·吐溫說過:人的一生有兩個日子最重要,一個是你出生的那一天,另一個是你知道自己為什麼出生的那一天。所以意識到自己為什麼而活,我們就能夠喚醒自己,喚醒時間。
我們不妨將未來接下去要面對的一天都當做是最重要的一天,將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這24小時里,讓我們看看自己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在選定的工作規劃里啟動項進行第一步,但是也不要將第一步設置得過於困難,這會讓人有挫敗感,《微習慣》就說過,簡單的一小步更容易讓我們收穫成就感和自信心,從而能夠經過不斷努力,將其變成我們的習慣,所以設置一小步行動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
像我最近再調整自己的起床時間,如果直接將鬧鐘提早一個半小時,你會發現自己很醒後又睡回籠覺,而且還會發現這比平時更累,所以在時間的選擇上,我們不妨先往前調整15分鐘,隨著自己的身體和意識逐漸習慣新的生物鐘的時候,再逐漸地往前推移,在不知不覺間,你會發現你已經可以在6點鐘準時起床了。
我們會發現節日、生日或者紀念日的時候,也許是為了能夠可以及時和愛人共度良宵,我們的效率總是會比平時高出不少,總是會帶給我們前所未有的高精力的體驗,讓我們變得活力滿滿,這就是所謂的「新起點效應」,在一天中,學會新起點的設定,能夠提升我們的工作效率。說起新起點效應,主要有4種設置方式:
第一種是高精力新起點,比如說我早上8:00-10:00、下午15:00-17:00這段時間,我總是覺得精力滿滿,這是我一天中精力最好的兩個時間段,也許是因為8:00、15:00兩個時間點給予我強大的心理暗示,覺得這兩個時間點就是最重要的時間,而且在這兩個時間點開始,我更能夠進入到一種心流的狀態。
第二種是休息後的新起點,比如說午睡之後,經過休息之後,我們的身體狀態能夠有很大的改善,也就更加能夠進入到衝刺的狀態。對此我深有體會,有時候中午因為會議原因,沒辦法進行午間休息,後來整個下午就處在瞌睡點頭的狀態里,效率也覺得出奇的低。
第三種是切換狀態前後的新起點,比如說上廁所,倒水,別小看這些時間點,在你長時間進行工作的時候,身體產生了巨大的疲憊感,上廁所和倒水讓我們能夠在這個狀態里短暫的抽離,給予了自己放鬆的機會,給自己做了小小的休整,也讓自己緊繃的神經能夠有更好的緩解。
第四種是完成某項任務之後的新起點,當我們剛剛開始工作或快到deadline的時候,我們會有更強的行動力和更加的狀態,能夠更加地全力以赴。
學會為時間設置新起點,不僅能夠讓我們活力滿滿,還可以讓我們有時間和精力去提升和成長。
想要掌控24小時,我們不妨多看看這本書,大家都能從中學習到時間管理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