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東郊記憶,成都又有新地方可以和綠皮火車合影了,老司機們快來

2019-05-15     漫成都
小時候,總覺得二仙橋是成都邊邊上某個很遠的地方,從市中心騎自行車差不多要一個小時;坐公交車永遠都是終點站。所以從來都沒有鼓起勇氣踏足過。在成都這樣的地方還有雙橋子、三瓦窯、黃田壩、太平寺……他們貌似都有著類似的時代印記,提起他們時一定是與某某廠某某信箱聯結在一起的。比方說,二仙橋就有個成都機車車輛廠,它肯定是個小天地、小社會。那裡的人甚至都不用出這一片,就能長大、變老。如同,我們從未去過二仙橋,一樣的長大、變老。但對於很多人來說,二仙橋機車車輛廠就是他們的故鄉。

1979年,曠永江還是個小伙子,他跟其他小伙子一起,被車間抽調出來修燈光球場。

40年後,他變成了老頭子,燈光球場變成了工業遺址,機車廠從二仙橋搬到了新都石板灘,小伙子們奮鬥過的車間被打開,分享給了全世界。

白髮和皺紋把小伙子們的青春往事雕塑成像,靜立在二仙橋寂靜的風塵中。這片土地從熱烈復歸熱烈,從青春復歸青春,講述著機車廠的愛與哀愁。

歡笑和眼淚,在時光中慢悠悠地沉澱,在2019年春天甦醒過來,飄蕩在風中,潛入下澗槽社區,變成了年輕人的川話說唱。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故事。

1951年,鐵道部選址成都二仙橋,開建新中國第一個鐵路工廠,從安徽九龍崗、武漢江岸、青島四方、株洲田心,江蘇戚墅堰等全國機車廠抽調一大批工人過來。

那一輩的小哥哥小姐姐,風塵僕僕跑來當蓉漂的時候,這兒還是荒郊野外。他們白手起家,在這裡修工廠,又在工廠對面的下澗槽修家屬區、醫院、子弟校、商場、洗浴中心、電影院,熱火朝天。

安徽話,湖北話、山東話、客家話、四川話融為一爐,形成了機車廠獨有的家屬區官話,被稱為下澗槽話,從功能區到語言,這裡自成一體,自給自足。

工廠有自己的樂隊、歌舞團,啥子白毛女、沙家浜場場爆滿。拉二胡的樂手關天雲,搭手撥弦,穿雲裂帛,放到現在的話,是讓妹子尖叫的優質偶像。

這裡甚至還有武裝力量,民兵連和幾門高射炮,沒得事還要搞搞軍訓,實彈打靶練習,你說港火不港火?

進入這樣的單位,人生就有了保障。機車廠的制服和翻毛皮鞋,就是當年最時尚的的國潮,比啥子古奇、香奶奶這些奢侈品都霸道。

裝備霸道,人也霸道。成都機車車輛廠造出了蓉建蒸汽機車頭,8台送去支援越南經濟建設。

還有廠頭的職工楊德全,參加了全國首屆群英會(全國首屆勞模),跟「鐵人」王進喜一起站到了台上,接受領導接見。他後來調到戈壁灘,參與了原子彈的秘密任務。

那是機車廠輝煌的時代,一個高音喇叭就把廠頭的人安排得明明白白,每天播報工廠新聞,播放廣播體操,還有上班的號聲。

越來越多的人在這裡匯聚,上海交大、清華大學、西安交大、西南交大的學生,還有從四川樂至招的農民二娃。

他們從四面八方來到成都,聚到二仙橋,帶著對未來的嚮往拼搏奮鬥,為共和國的機車事業增添榮光。

那是一個叫人熱血澎湃的年代。

1980年代,曾哥跟到自己老漢轉業來了機車廠,住進光榮的下澗槽,成了一個在婚戀市場上搶手的廠二代。

他小時候,這裡周圍都還是農村。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機車廠就要吃機車廠的「春熙路」,這是條家屬區的商業gai,gai上有個做豆花的師傅,早上賣豆漿,下午賣涼麵和豆花。

一賣就成了三十年老店,現在是成都吃貨屆有名的二仙橋豆花,在這裡吃過的小學生,現在變成了大叔,在這裡吃過的小鮮肉,現在都變成了爆眼子老頭。

曾哥就是這樣的老頭,技校學完電工後就進了機車廠,基本上在每個部門都干過,他那哈兒年輕,精力充沛,下了班就去隔壁成都地院(成都理工大學)的舞廳浪。

他喜歡上了地院的一個妹子,可惜她畢業回了大慶。生於1970年的曾哥,一直到35歲才結婚,在那個年代,算是晚婚了。「後來再也沒見過,我去了幾次大慶,也沒碰到過她。」

歲月流轉,機車廠漸漸老邁。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一度成為時代的配角。只是修火車已經難以為繼,最困難的時候,有些車間一半人上班,一半人在家休息。

以前的車間文娛活動、工廠運動會越來越少,偶爾舉辦一個活動,參加的都是些老人家。

機車廠的夜晚已然靜悄悄了。

1998年,35歲的王紅接離開工作了十多年的機車廠,創立了東方聞道網校。

這個學校後來刷屏朋友圈,說是改變了無數貧困山區娃娃的命運。

曾哥留下來堅守,這個選擇並不輕鬆,這裡曾經有多風光,後來就有多落魄。

機車廠的子弟校被併入了二仙橋學校,附屬的醫院變成了民營醫院。機車廠二代們看不起的農村學校,成都八里莊中學,搖身一變成了炙手可熱的成都外國語學校。

二仙橋把機車廠和下澗槽封印在八九十年代,這塊地方似乎被高歌猛進的城市遺忘,外面的精彩進來不到。

2010年以後,情況有了變化,二仙橋開始拆遷,機車廠周邊的農民,趕上了房地產大開發的紅利,成為了讓人羨慕的拆遷戶。

而下澗槽的家屬區,還是老舊的平房,和日漸蕭條的機車廠「春熙路」,還有修好就沒用過的水塔,沒有絲毫的變化。

在附近走一走,你能看到堆在茶館裡的老年人,支出窗戶外的晾衣杆,貼在巷子裡的祖傳老中醫。

吃膩了城頭快餐的年輕朋克,一波又一波來這裡發現美食,二仙橋豆花是必須打卡的,還有人深入旁邊的農貿市場,找到了開了二十年的老陝麵館,遂寧嬢嬢做的涼粉涼麵,還有河南大哥的刀削麵。

下澗槽,成了年輕人尋找舊時光的地方。

2019年5月10號,機車廠厂部。

一位穿著中車制服的中年人,正在向來訪者介紹這裡的車間和草木。

「這個辦公樓是蘇聯人修的,旁邊這顆李子樹,我們以前經常摘來吃,巴適得很。」

他是樂至人,1990年頂老漢的班,進了機車廠,那個時候,這兒還是個神秘的地方,鼎盛時,外人想進進不去,蕭索時,沒人願意來。

東山牆,由原來老廠房外牆改造,現已成為地標。

成都發展軌道交通後,機車廠調整了生產方向,開始為地鐵生產列車,經過二仙橋地體站的7號線上,跑起的就是成都機車廠下線的列車,不曉得每次二仙橋的報站聲想起,它們會不會想起,這裡曾是故鄉。

機車廠現在已經搬到了新都石板灘,下澗槽的家屬區也投入了巨資改造,要新也要舊,那些激情燃燒的機車歲月無法遺忘。

中國工程院院士崔愷是總設計師,讓二仙橋的車間修舊如舊,還有車間被改造成了四季花園;火車頭和車廂成了塗鴉的聖地,工具機則成為了音樂的舞台。

昨天的記憶被精心裝裱,這裡有了一個新的名字,中車·共享城,對所有人開放。

5月18號,機車厂部大樓的李子,不曉得熟了沒有,不過音樂已經熟透了,年輕的街頭藝人要在這個老地方搞點新意思。

阿修羅、童黨樂隊、豬大志、船樂隊……成都街頭的人氣歌手,要在這裡搞一場演出,不要門票,只求偶遇。

那一天,你可以過來找舊時光,也可以過來吃沒熟的李子,你要是願意,還可以去下澗槽轉轉,吃吃火了30年的二仙橋豆花。

二仙橋拆掉了機車廠的圍牆,請所有人來耍一晚上,喝點啤酒聽個歌,共享城新時代,你若在場,那就很好!

如果你還無法確定是否要來,我們想讓你看看現在的機車廠的樣子,也許,你就會很動心了!

上圖,走起!

空中走廊

月台

鐵軌

四季花園

成為裝置藝術的老設備

由鐵路標識設備改造而成的蹺蹺板

綠皮火車

藝展中心燈飾

藝展中心玻璃地下的老物件

藝展中心休息區

火車站改造成的藝展中心

塗鴉的火車

燈火璀璨的夜景

夜晚的綠皮車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設計|蔣麗

編輯|棐溪

監製丨王紅

漫成都小編微信:jinshanmama2014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EOnVEGwBmyVoG_1ZDSn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