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詩沒有專家,從來都沒有

2019-07-09     梧桐樹邊羽


稱人為家,這個「家」是指「專家」,而在古漢語中「家」更多地是指流派。

什麼是專家?

在學術、技藝等方面有專門研究或特長的人。

而在古時候,「專家」一詞最早出現在南朝梁沈約《到著作省謝表》:「臣藝不博古,學謝專家。」而「作家」、「畫家」、「音樂家」之類的稱呼則很晚了,在古時頂多稱文章寫得好、畫畫畫得好的人為一時大家。比如「唐宋八大家」。

我們其實是有「詩家」這個詞的,用在詞語「詩家語」中,特指寫詩的一些獨特的表現方法。這個詞是王安石創造的:

王仲至召試館中。試罷,作一絕題雲: 古木森森白玉堂,長年來此試文章。日斜奏罷《長楊賦》 ,閒拂塵埃看畫牆。 荊公見之,甚嘆愛,為改作'奏賦《長揚》罷',且云:「詩家語,如此乃建。」

王安石所謂的詩家語,是教人怎麼用適合的字句去創作詩詞,也就是指出這些表達方式是詩所特有的,為了和散文以及其他文體進行區分,才特意命名為「詩家語」,也是「別是一家」的意思。

這個「詩家」對應的是別的流派的文體,自然不能稱寫詩的人為「詩家」。

而稱寫作者為「作家」、畫畫高手為「畫家」,都是在近現代的稱呼,意思是指在寫作、畫畫領域出現的專家,而並非像「詩家語」、「唐宋八大家」一樣是進行流派的區分。

這些專家是具體到個人的,而且這些專家能夠憑藉寫作、畫畫、音樂這些技能謀生或者取得巨大的利益,能把這些技能作為謀生的職業,成為這個職業領域中的頂尖高手。這樣才能稱「家」。

寫詩是無法養活人的。詩人也完全不是一種職業。

在當今社會,被稱為詩人,多少是在其他頭銜不亮眼的情況下的一種調侃。

這也是詩歌這種小眾文學體裁的尷尬所在。

即便是在盛唐,即便是在那些詩歌作為晉升的科舉時代,一個人的名聲雖然由詩文而來,卻終歸不如仕途發達。杜甫就曾經吟唱過「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隨著進入詩歌的門檻越來越低,隨便寫幾句押韻的不知所謂的句子就稱作詩,在這樣一個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領域中想成為專家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看看如今的詩壇,有誰服氣過誰?還有誰堪稱大家?

所以,大家還是自稱詩人好了,顯得沒有那麼狂妄。

而且,「詩人」這個稱呼,遠比近代的「作家」、「畫家」之類來得歷史悠久。

「詩人」一詞,戰國時就有了。《楚辭·九辯》注釋說:「竊慕詩人之遺風兮,願托志乎素餐。」可見早期詩人重在言志。《正字通》注釋說:「屈原作離騷,言遭憂也,今謂詩人為騷人。」這便是「詩人」一詞的最早提法。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詩人」這個稱呼都比「詩家」用來稱呼寫詩的人合理。

實在是功成名就者,就在前面加個「大」字,為「大詩人」。

一定要自謙,就在前面加個「小」字,為「小詩人」而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DwhPXWwBUcHTFCnfeYV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