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這片曾誕生"四大發明"等偉大科技成就的古老土地,煥發出新的活力。
陳慶振,生於1940年,科學家。中關村著名企業科海公司的領導人。致力於科研成果的市場推廣。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科技孵化園。
這位老人是一位曾經在中關村商海叱吒風雲的人物。他出售的產品,並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中國最高科學殿堂,中科院的科技成果和專利。他就是當年中關村四大名企之一,"兩通兩海"當中科海的創始人——陳慶振。
1982年,中國科學院正式成立了一個新的機構——中國科學院新技術推廣中心,這個中心成立的目的,就是要把中科院研發的科技成果,推廣到社會生產當中去。因此,這個機構的領頭人,不僅需要對科學院的科技成果有充分的了解,還要對市場有正確的判斷。在為中心選擇負責人人選的時候,科學院的領導突然想起了一個人。
一說起這個人,他對科技成果的推廣熱情在中科院無人不知,這個人,就是陳慶振。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作為一名研究員,陳慶振負責管理國防機密科技檔案的時候,看著中國兩彈一星計劃科技成果的結晶,他就產生了將實驗室里的科技成果轉化到社會生產當中去的念頭。
當陳慶振打開保險柜一份份翻的時候,驚奇的發現這裡面有很多高技術的東西。比如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時候,要測量這個核爆炸的這個中心的溫度是多少,需要一支溫度計。一般的核爆炸的溫度是1億度,在1億度的溫度下,地方上所有的東西放到那都變成氣,都氣化了。不可能有哪一個溫度計讓你去測量,怎麼辦?
一批科學家這個創造性的完全了國家的任務,做出來了我們國家第一個測量核爆炸這個核爆中心溫度的一個設備,所以也能測了,很厲害!那麼測量鋼水的溫度,或者其他的溫度,實際上更是小菜一碟,原理是一樣的。
從測量原子彈的溫度到測量鋼水的溫度,這兩件事聽起來似乎與日常生產非常遙遠,其實並非如此。在煉鋼爐中,鋼水的溫度高達一千度以上,當時中國的科技水平還沒有辦法準確測溫。如果把測量原子彈溫度的方法應用到煉鋼中,測量鋼水簡直就是小菜一碟。當時陳慶振看到的"兩彈一星"計劃中的科技成果還有很多,如果將這些成果應用在生產當中,將會產生多大的效益?那時候,他便開始嘗試呼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
陳慶振帶著這個問題到中國科學院和成果管理部門去反映這個問題。結果成果部門說,推廣成果只能推廣不保密的,保密的這些東西是不能推廣的。一推廣哪還有密可保啊?這都是國防上用的。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生產單位缺少科技革新的動力。不要說軍用保密成果,就是民用的科研成果,也很難順利推廣。陳慶振先後找到國家科委、計委、經委、科協等單位,呼籲要充分利用科研成果,也曾在《人民日報》上撰文,希望引起重視,但是收效都不大。
成果轉換是一個普遍的問題,不光存在於國防科研的技術,不能轉為民用。就說中國科學院大專院校,不保密的科學技術成果,拿到工廠的工業上去用,轉化率也不大。大家認識到這是一個普遍的問題。
比如單位一年叫我生產20萬輛卡車,完成任務就沒事了。至於說要不要改新型號,生產新的汽車型號,那不是我工廠的事兒,那是國家的事兒,經委的事兒。根本不考核工廠有沒有採用新技術,就沒有形成生產新品種的衝動機制。如果說拿個成果到工廠說,你來生產吧!這個新東西,上面沒有讓工廠生產啊!人家幹嘛要自己找麻煩?
時鐘轉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黨中央提出了科學技術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方針。中國科學院和北京市海淀區聯合創辦了中國科學院新技術推廣中心,也就是科海公司的前身。當時,中科院的領導就是看準了陳慶振曾經投入到科技成果轉化推廣當中的熱情,決定讓他當中心的領頭人,把中科院各個實驗室的科技成果成功地推廣到市場上去。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中關村的科技企業分為兩類,一類是國家沒有出一分錢的所謂"民有民營"的企業;另一類是原來國有單位出資但是按照民營方式管理的所謂"國有民營"企業,1984年,科海公司正式成立,屬於後者"國有民營"企業。當時科海公司的目標就是給科研成果找到生產廠家,讓實驗室里成果轉化成產品服務大眾。不過,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公司的第一筆生意,就給陳慶振澆了一盤冷水。
第一個項目是人造大理石,當時有化學研究所,有一項科研成果,把建築用的固體垃圾,包括石塊、碎玻璃這些固體垃圾,粉碎成粉狀。然後用不飽和樹脂做黏合劑,把它們壓成一塊一塊的大理石。再加上自然調色烘乾以後,和天然大理石一模一樣,就是以假亂真。這是一項科研成果。在中國科學院獲得成果獎,成為化學所一項很重要的科研成果。因為吃掉了建築垃圾,然後變成了建築材料。陳慶振他們就把這一項成果作為第一個推廣項目。當時覺得前景很大,推廣到哪呢?就推廣到海淀公社一個機械廠。
大理石又稱雲石,是重結晶的石灰岩,因為剖面帶有黑色花紋,與中國水墨山水畫非常相近,所以常被用作建築裝飾。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大理石是一種非常貴重的建築材料。當時中科院化學所的這項成果,在陳慶振看來是一個具有廣泛市場前景的項目,他迫不及待的把這項技術成果推薦給了社辦工廠。可是沒過多久,對方找到陳慶振,說產品生產出現了質量問題。
生產的大理石,怎麼不能用啊?都變形掉下來了。陳慶振就趕緊把那個化學所的技術人員叫過來,趕緊看看怎麼回事。這家工廠先前有個麵包房。他們先用生產出來的大理石,把麵包房給裝飾一下吧。就在麵包房裡牆面上就貼了這個東西,但麵包房裡的麵包爐一開,溫度顯然比室溫要高,室溫一高大理石就軟了,軟了就變形了,有的就掉下來了!
原來,人造大理石這項技術,有一個非常關鍵的技術點,那就是材料攪拌完成後必須在高溫下烘乾,才能保證成品的質量。雖然在推廣時化學所的科研人員告訴了工人生產的要點,但是工人們並不理解"固化溫度"這個物理概念。所以他們在實際生產中是把生產出來的"大理石"放在了常溫下晾乾的,這才發生了大理石融化的現象。這次失敗讓陳慶振認識到,產品從實驗室到實際生產,並不是自己原先想的那麼簡單,而是需要有一套完整的生產方案。誰料到一項麻煩還沒處理完,公司新的推廣方案在實施的時候又出現了大問題。
新的問題出在磁懸浮爐上。當時可是高技術問題,現在列車就能懸浮起來。當時一個裝置把被熔化的樣品給它懸浮起來,哪都不接觸,中間化了,這確實是一個高技術。
他們覺得這個技術應該推廣,就到四季青公社一家工廠,聽說物理所有這麼一個高技術,有人來推廣生產,對方很高興。聽說利潤是非常高。研究人員告訴他們說,這個成本是多少錢,產品現在要賣多少錢,中間的差價好多倍。工廠的人說,他們鄉鎮企業從來沒有做過這麼大利潤的產品,挺高興。
磁懸爐技術是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重大發明。它利用磁原理,讓被加熱的物質懸浮在空中融化,避免了雜質的產生,所以能生產出純凈度很高的材料。在當時市場上,生產同樣純度的材料,花費的價格是磁懸爐的幾十倍。陳慶振看中的,正是這樣技術極低的成本和廣泛的市場。他迫不及待的把這項技術推廣了出去,然而還沒定樣品生產出來,生產廠家的廠長就找到了陳慶振。
做了這個多一半的時候,廠長就找陳慶振,說陳主任這個不對啊,你們說的這個成本,產品還沒有做出來,早就超過了。根本不是你們說的成本,這個成本要高出來好多倍,利潤也沒有你們說的那麼高。陳慶振說:"不對啊,研究人員親口跟我說的。"
陳慶振趕忙叫來了研究所的人員,大家馬上開始核算成本。結果一出來,讓陳慶振啼笑皆非。
算成本帳的研究人員,就是拿了個本,去領來材料,要做一個裝置,要做一個鋼架子,領一些鋼材。用一個真空罩,用一個玻璃罩,用一個抽真空的抽機等等,這些材料加在一起是多少錢,就是消耗了多少材料,一共是多少錢,他把這些當成產品的成本了。
可他自己和其他研究人員的工資沒有算,因為國家發工資,他不知道。他是書呆子,不懂。還有架子什麼的,是到所里附屬工廠加工的,沒有跟他要錢,就沒有計入成本。
在市場經濟剛剛開始的年代,人們腦子裡仍然保存計劃經濟的思維。陳慶振在核算成本時就忘記了市場因素,竟然沒有把工人的成本以及工資算計去,只計算了原材料的成本。實驗室里優秀的技術成果,卻無法順利的走向市場。陳慶振開始全面的反思這裡面的問題。
陳慶振推廣很多項成果,成功率很低,他在想到底是怎麼回事。最後想明白了,就在於中國科學院,包括大學裡面,尤其理科大學裡面的科研成果,所謂成果還沒成熟。就柿子還澀還是青的,不能吃,必須要經過加工捂一捂,然後才能成為真正的成果。
在搞科研當中、教學當中一些研究課題,為了研究需要做出來的一些裝置,做實驗夠了,不講求外形美觀,不講成本,只要能做實驗就行。但是作為一個商品,不但功能要好,外觀要美麗;要漂亮,工藝要簡單,便於維修,成本要控制。很多因素,研究所里的人都沒考慮進去。所以加強這一方面,要做好多工作。
在總結了經驗和教訓後,陳慶振給科學院寫了報告,要求成立一個科學技術轉化實驗中心。這個中心的作用,正是把實驗室里並不成熟的技術,放在中心進行孵化。在這個中心裡,科研人員需要為實驗室的成果設計完整的工業流程,還要對產品的外形進行工業化設計,最重要的是要觀察市場的反應。1984年,中科院委託科海公司建立了一個中間試驗廠。它的建立為科研技術成果的轉化提供了一個完整的思路,如今遍布各地的科技孵化園,正是這個小小的中間試驗廠的延續。
上世紀八十年讀中學的孩子,對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器——算盤都會有著深刻的記憶。在計算機器普及之前,所有單位一到發放工資的日子,都會響徹著算盤珠碰撞的聲音。說起科海的的第一桶金,正是從終結算盤開始。1985年,陳慶振與中科院計算機所合作,推出了一個奇怪的盒子。這個外形像DVD一樣和盒子,功能非常簡單,就是計算工資。
在計算機還沒有普及的時代,這個盒子是一個了不起的發明。它把計算財務的軟體與最早的電腦八位機硬體融合到了一起,設計成為了一件便攜易用的產品。這件產品剛一推出,陳慶振馬上感受到了市場的力量,一夜之間,他的科海訂單供不應求,在中關村火了起來。
當時各地的工廠來買,很受歡迎,供不應求。先交錢,錢到了w他們的帳上,夠100個,這100個人到這個地方來,他們就辦培訓班,教會怎麼用。然後每個人抱著產品,自己回去。接下來還是這樣,交錢夠一個班了,陳慶振就搞培訓,不培訓不會用。
科海的名氣越來越大,中科院的各個研究室也更加重視與科海的工作。這一天,中科院超聲波研究室的主任拿著一項成果找到了陳慶振。陳慶振在了解了這項成果以後,心中異常激動。
當時科學院聲學研究所有一項科研成果,叫做重油摻水,油裡面可以摻水。過去重油煉鋼,在沒有這項技術以前,就是噴到爐膛裡面的油滴在裡面燃燒,就像那一個一個的小煤球噴進去。燒是從邊上往裡面燒,燒到最後沒有燒透黑心。從煙筒里跑了,這就是煙,這樣就浪費了一部分能量油。
這項技術就是在油裡面摻上一部分水,這樣噴出來這個顆粒中間是一個小水滴,外麵包著一層油。這叫油包水性的摻水技術,這樣用噴槍噴到爐膛裡面,顆粒比原來小,在燃燒的過程中,往裡頭燃燒。
燃燒到最後,剩下不是油,是一個小霧滴,而且還沒有到剩下的時候,溫度高到超過100度,他汽化裡面的水滴,把外面那層油打的粉碎,一下就燒光了。這樣的一個技術,油的燃燒是非常充分的,100%的燃燒,既不冒煙,一氧化碳也減少。這樣的話,就節約油了!
如果這項技術得到推廣,每年可以為國家節省大量的石油。但是讓人奇怪的是,這項技術自從研發出來已經有好幾年了,卻一直為無人問津。
國家在80年代鋼鐵很缺,不像現在過剩,當時每一台爐子,承擔著繁重的鋼鐵指標,完成國家計劃的需要。任何一個爐子都不願冒這樣的風險,所以就沒有敢直接到爐子上去試。
陳慶振覺得這項技術,既可以節省資源,又可以保護環境。非常值得推廣。為此陳慶振專程找到了鞍鋼的領導,借來了一台煉鋼的平爐,開始了技術攻關。在實驗的時候,陳慶振放下了手頭的工作,親自來到現場,因為他知道,如果實驗失敗,可能產生嚴重的後果。
因為這個油產生水以後,變得跟牛奶一樣,放的時間長,它又會分層,水又沉到下面去,上頭就變成油了。這個過程的專業名字叫"破乳",就是乳化的這種東西。這裡面小水滴,如果沉澱到下面去了,在煉鋼爐裡面用它,一旦破乳就會水油分層,不小心把冷水噴到煉鋼爐裡面,鋼水就會凝固。鋼水凝固和爐子粘在一起,這個爐子就報廢了,就是炸藥都炸藥都炸不開。
花費一年時間,技術人員終於攻克了難關。如果把這項技術作為專利,陳慶振的科海公司將獲得豐厚的收益。然而陳慶振卻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把這項技術無償轉讓給了國家。
陳慶振說他是一個不稱職的企業家,大家都叫他書呆子經理。他說不能就是光考慮自己怎麼著,不管國家,更不能夠損害國家的利益,為自己撈好處。
首先是要國家富強,為國家得到好處。大家都是這樣的,不是他一個人,他們這一代人,應該說99%都是。這很正常,好象就應該這樣。一個中國人,你自己不能為中國的富強出點勁,那你算什麼中國人?
1994年,陳慶振退居二線,離開了科海,例數十年的創業艱辛,他對中國民營科技企業的酸甜苦辣深有體會。為了更好的為這些民營企業服務,他應邀成為了中國科技民營實業家協會的秘書長。致力於為中國的民營科技企業服務和調研。在調研中,陳慶振發現了一個關係到科技企業生死的嚴重問題。
陳慶振他們去調研,調研了很多企業。國家號召技術創新,給了很多支持,企業也投入了大量資金和人力。中國人自己開發出來的新產品,填補了國家空白,擺脫了對國外的依賴。
但是,當國內採購、他們投標的時候,人家那個標書上就有一條,你這個產品有幾家用過,要列出名字來。他們的創新產品是第一家,第一套,第一台,沒人用過。對不起,沒人用過,投標入圍的資格都沒有。
他們調查出來很多這種情況,作為企業家協會,陳慶振他們想把這個問題提出來。國家要做創新型國家,建創新型社會,號召企業創新,國家給了大量資金支持,稅收優惠。最後創新出來沒人用,就因為創新的東西是第一台,大家用著不放心,那麼誰還創新啊?下面誰還乾了?乾了出來沒用啊!國家永遠就得買外國的,永遠得依賴外國。
研發新的產品,費時費力還找不到市場。這個問題嚴重製約了中國民營科技企業的發展。陳慶振發現問題後,馬上開始想辦法解決。沒想到在一次會議中,果然有專家解決了他的疑惑。
陳慶振他們開會請一位專家去給企業家講課,他會下說,陳主任,有一件事我想不通。他說既然咱們國家要創新,可是新出來的產品在投標中,連投標資格都沒有,這事怎麼辦?
陳慶振說他調查研究過的,人家說用我們的第一個新產品,會造成經濟受損失。這位專家想了想,說可以買保險,只要哪家企業採用我的新產品,我就到保險公司去買個保險,如果出了問題,受到經濟損失,由保險公司賠你。
這確實是個辦法,像這些事兒,陳慶振就覺得要寫報告反映上去。做事不光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還要提出建議,這樣光提問題不行,光罵街不行,就得要替國家替政府想出解決辦法。
如今,已經七十多歲的陳慶振,每天早上都會在九點前來到辦公室,用一天的時間收集和整理來自全國各地科技企業的數據和信件。每逢年底,他則會親自把當年的民營企業報告送到各個政府部門和研究機構。科技與市場的結合,讓今天的中關村生機勃勃。如今,每天就有10家企業在中關村誕生;每3.6天,就有一家企業躋身年銷售收入超億元行列。陳慶振常對人說,他最驕傲的事情,就是從實驗室到市場的這條小路,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洗禮,終於成為了一條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