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毅品文團隊阿克琉斯,無授權禁轉
在上世紀的1958年,這個充滿奮鬥而又激進的年代中。各個行業領域的中國人都在奮發上進,積極擺脫科技和經濟落後的局面,成為世界強國。而這一點在軍工航空領域的體現尤其明顯。
在1958年當年航空工業局編制了《航空工業15年發展綱要》,明確規定我國要重點發展我國航空工業,一舉改變科研落後水平,並且必須在15年內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在這一情況下哈軍工為了趕超其他國家同時為響應「東風壓倒西風」的口號,推出了高速戰鬥機項目-「東風系列戰鬥機。
哈軍工的東風戰鬥機項目將作戰對象鎖定為美國的F-104高速戰鬥機。要求研發高速戰鬥機的飛行速度必須達到2.5馬赫,最大升限25,000米(雙二五高指標方案)。這樣高性能的戰機,連當時的美蘇兩個航空大國都還沒有,就在這樣的高指標下催生了「東風-113」戰鬥機,
東風-113戰鬥機設計和性能過於超前,因為技術條件原因並沒有實物,只有想像圖和三視線圖
與此同時112廠為了和哈軍工的東風-113進行進行競爭,112廠的設計師將原來東風-107項目的1.4馬赫的設計指標變為1.8馬赫,再後來越來越高,又從後面的2.0和2.4,再到後面的2.5馬赫。但依然在性能弱於東風-113。
於是112廠在研發東風107的同時,又再次公布了一款東風-109方案。這款方案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可以稱之為瘋狂。東風-109項目為了打敗東風-113,它的設計指標被直接定到了3.5馬赫,而為了達到這樣的速度,112廠選擇採用了核能發動機。
東風-107戰鬥機的全尺寸木製模型,氣動布局參考F-8U戰鬥機,裝兩台瀋陽發動機廠研製的紅旗-2號, 東風-107 初始階段還能按科學規律辦事,後來與東風- 113 競相攀比,最終下馬
選用核動力發動機並不奇怪,因為在同時期,美蘇也在積極考慮採用核動力發動機加在轟炸機上的的可行性。因為核動力發動機可給予轟炸機超強的驅動力,並且航程不受限制,也不需要加油,擁有無法比擬的軍事戰略優勢。所以蘇聯在這個時期研發圖-119,美國人則研發了B-36轟炸機。
東方-109核動力戰鬥機,當時將核動力發動機放到戰鬥機上只有我國一家
固然核發動機有著優勢,但畢竟是紙上方案,真正難的是如何實現。因為我國和西方其中的區別較大,
美蘇的核動力飛機都是選用體積較為龐大的轟炸機搭載,但我國使用的戰鬥機若要搭載核動力發動機則需要面臨要命的重量問題。因為核動力發動機為了解決核輻射,需要加裝加有鉛和鋼打造的核輻射防護罩。美蘇核動力發動機的特殊防護罩就重達數噸,如果加在戰鬥機上就已經完全超重了,上述來講東風-109沒有實現的意義。
在上世紀60年代初期,東風109的木質模型進行了風洞實驗後,該項目便一直擱置,最終因為發動機問題和飛機布局最終在60年代中期下馬。這種過於追求速度而不追求實際在我國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是註定無法實現的。
東風-109的風洞模型,整體氣動布局是典型的高速截擊機設計
東風-103戰鬥機
而在諸多東風戰鬥機項目中,唯一實現的只有東風-103,因為它是由瀋陽飛機製造廠牽頭仿製的蘇聯米格19戰鬥機,後來被命名為殲六甲,但是由於我國工業和航空基礎技術落後,加之航空人員過於追求超越美蘇。在試飛中這種飛機和發動機出現了諸多故障,最終不得不在1967年停產。參考資料:中國航空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DecZzncB9wjdwRpvXWM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