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那麼,到底什麼是孩子的起跑線呢?是學區房,是好學校,是各種補習班,還是其他別的什麼?
這種認知中,所有的出發點,都是通過外界的力量來促使孩子進步。
通過這種方式,會讓孩子成為目標的「奴隸」,失去自我,甚至產生排斥反應。
孩子真正的起跑線,應該以孩子自身為出發點。開發孩子智力,提升個人能力,而不是進行知識的填充。
所以,我們的重點不應該是學區房,而應該是怎樣開發孩子的智力。關於這個問題,《父母的語言》一書中 ,給了我們詳細的答案。
語言的交流對孩子有多重要呢?
李玫瑾曾經說過,人從一出生開始,先是情感的發展,而情感的發展和孩子的語言發展密切相關。
也就是說「真正有愛的撫養,一定是嘮叨的。」
我們經常會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雖然並不一定貼切,但確實存在這樣一個普遍現象,就是優秀的家長更容易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這個現象的出現,從父母的語言上就能找到原因。
書中向我們指出,對於13-36個月的孩子:「腦力勞動者家庭的孩子,每小時平均能聽到487句話;工人階級家庭的孩子,每小時平均是301句話;而接受福利救濟家庭的孩子,每小時只有178句話。」
這樣的累計,使腦子勞動家庭的孩子三歲時累計聽到4500萬個單詞,而接受福利救濟家庭的孩子只有1300萬個單詞。
這會導致一種什麼樣的結果呢?
這就致使腦力勞動家庭孩子3歲時能掌握1116個單詞,而接受福利救濟家庭的孩子只能掌握525個單詞。
所以,拉開孩子之間距離的直接原因,不是遺傳、經濟,而是父母的語言。
我們強調語言的重要性,並不只是體現在孩子掌握的詞彙量上,還在於對孩子大腦發育上的影響。
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觀點,就是女孩子的數學不如男孩子。事實上果真如此嗎?女孩子真的比男孩子學習數學能力要差嗎?
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認知。導致這種差距的主要原因,是父母的教養方式的差距。
男孩子小時候,父母跟他們的溝通是偏理科的,數字、模型等。而女孩子小時候,家長多跟她們溝通的是漂亮、修養等。
這就導致孩子大腦發育的不同。我們每個人,在三歲之前,大腦每秒鐘能產生700-1000條神經連接。
而隨著發展,那些沒有被刺激強化的神經連接就會斷開,只保留「有用的」神經連接。所以,這才是導致男孩女孩學習數學方面差異的根本原因。
而在孩子發育的早期,孩子對外部世界的認知,主要來自於父母的語言。
因此,父母的語言不止是帶來他們詞彙量的不同,也會導致他們大腦發育的差距。
要想使父母的語言發揮好的作用,那一定不能用重複嘮叨的方式。
而3T原則,可以幫助父母更好地使用自己的語言,來幫助孩子成長。
T1:共情關注
很多父母也會把大量的時間用在與孩子交流上,但是發現收效甚微。
原因就在與,父母與孩子交流的過程中,多希望孩子聽自己說,而沒有做到共情。
真正好的交流方式,不是父母按照自己的意願灌輸。而是父母去關注自己的孩子,看他們的注意力在哪裡,並對其做出回應,用語言加以解釋。
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不斷加深孩子的認知,從而促進孩子大腦發育。
T2:充分交流
父母只有更多地使用詞彙,才能使孩子掌握到更多地詞彙,因此充分交流必不可少。
具體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1、描述日常活動
父母哪怕是做飯,也可以跟孩子交流。
比如:「看,我要給你做飯。這個是西紅柿,這個是雞蛋,我來給你做一個西紅柿炒雞蛋,喜歡嗎?」
像這樣在日常活動的過程中,進行交流,能使孩子更有代入感,在掌握詞彙時,腦子中會形成相應的映像。
2、減少使用代詞
什麼是代詞呢?比如:「這個」、「那個」、「這裡」、「那裡」等。
代詞的使用,因為會使孩子迷糊,不利於他們掌握詞彙。把這個換成具體的物體名字,這裡換成具體的地點或者參照物名字,更有利於孩子形成理解。
3、練習「脫離語境的語言」的掌握
所謂「脫離語境的語言」,就是用語言描述暫時看不見的場景,來提升孩子的想像能力和思維能力。
比如,聊曾經一起玩過的地方,回憶那時候的感受,或者下次一起去想怎麼玩之類。
4、「擴句」引導
孩子的詞彙量掌握過少,使他們只能用幾個詞語來表達意思。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幫助他們把句子擴充。
比如,孩子說「走」。
家長可以說:「你是悶了,想出去玩是嗎?」
通過家長的擴句,使孩子更快學會整句的表達。
T3:輪流談話
家長不止要自己多說,還要善於傾聽引導孩子說。
不要因為他們還小,詞語使用能力較差,語句表達不清晰,就忽略他們的語言。
每當他們說什麼,都認真傾聽,積極回應,讓他們在練習中掌握詞彙的使用。
為了啟發孩子思考,家長可以多用啟發式的問題,比如 :「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等,讓孩子既思考,又能參與到交流中。
另外,在電子產品盛行的今天,我們必須要再加入一個T。
T4:關掉它
電子產品吸引了孩子大量的注意力,使得他們無法耐心與父母交流。因此,關掉電子產品,是進行交流的第一步。
要做到這一點,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減少在孩子面前電子產品的使用。把更多的時間,用在親子相處,而不是電子螢幕上。
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這句話並不只是體現在言傳身教上,還體現在父母好的教育方式上。
父母採用好的教育方式,才能促使孩子贏在起跑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