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教授:中國的家長如此的焦慮,但不是他們的錯

2019-10-30     留學全知道

中國父母是很典型的權威型父母,他們的做法都是由現實情況決定的,實際上是教育制度導致了這種育兒方式。

教育和教養風格沒嚴格好壞之分,更沒有標準答案,我建議嘗試多種不同的方式——可以嚴格,但不要太嚴酷。

公眾號:童書媽媽三川玲(ID:tongshuchubanmama);作者:白滔滔

帶著兩個困惑,

我想約這位耶魯教授聊聊

這些年來,對於教育,我一直有兩個困惑:

其一,我發現,世界各地的教育,其實都不一樣,我們到底可以借鑑哪些?

比如,美國大學是申請制的,法國大學是不排名的,德國的職業教育非常發達,芬蘭的孩子是不考試的……很多國家的老師是自己選教材、做教案的,是沒有學位房的、沒有小升初的……

這到底是為什麼?有哪些教育的方式,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又有哪些教育的方式,是我們無法借鑑的?我們怎樣才能找到適合中國國情的最好的教育方式?

其二,教育的改變,遠遠落後於科技的發展,為什麼不去重視、不去推進?

當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可大多數的教育,還停留在20年前、50年前,甚至100年前的理念和方式中;現在社會變化之快,讓學校的教材和教學都跟不上趟,學校里學的無法在社會中應用,往往是還沒出校門就已經過時了。

可是,我們的行動能力卻很差。

很多國家的精英們,包括著名大學的校長、教授,一邊在埋怨著現有教育的落後,一邊仍然讓一代又一代的孩子進入到這個體系之中,去適應現有的教育。

教育,對於這個世界的重要性,對於每個家庭的重要性,應該遠遠超過一半;但是,現實的情況,絕大多數國家對教育的重視,正如全球平均投入占GDP的份額一樣,只有可憐的不足5%。

所以,當得知耶魯經濟學家法布里奇奧·齊利博蒂帶著新書《愛、金錢和孩子:育兒經濟學》來北京後,我特意讓同事約了時間,能夠和他好好聊一聊。

愛、金錢和孩子,

兩位世界級經濟學家發現了什麼?

法布里奇奧·齊利博蒂和他的新書《愛、金錢和孩子:育兒經濟學》中文版。

齊利博蒂和他的搭檔,美國西北大學經濟學教授馬賽厄斯·德普,一起進行了「教育和經濟的內在聯繫」的研究。他們發現: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快樂並且成才,但在如何實現這一目標上每位父母做法又大相逕庭。

表現得比較典型的:中美算一派,北歐算另一派。

中美的父母們常常奔波於學區房,培養孩子參與課外活動、增強領導力,乃至在孩子出生之前就開始進行嚴密的胎教訓練,希望將孩子培養成未來的「成功」人士;

相比之下,擁有漫長冬夜的北歐地區,父母們並未表現出育兒的焦慮,反而隨性佛系地讓孩子「自由生長」。

這是為什麼呢?

他們兩個是經濟學家,從經濟學的角度,給出了專業的調查、分析。

從中世紀到現代社會,從美國、英國、北歐到中國和日本,跨越了時間與空間,他們研究了經濟激勵和約束如何影響了不同國家的育兒習俗,以及什麼才是好的教養方式。

當然,研究的目的,就是期待著: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實現機會平等和教育公平,幫助孩子立足未來是所有人的共同願望。

我對齊利博蒂的研究很感興趣,還因為有幾個點深深地吸引了我:

他是權威頂級的經濟學家,他還是一位務實的經濟工作者,2016年擔任過歐洲經濟協會主席;

他非常重視教育,他有多個國家工作和生活的經歷,對現實世界有著深刻的洞察力;

他很了解中國,經常到訪中國,中國經濟也是他的研究重點之一,他同時在清華大學擔任訪問教授,曾獲得過中國經濟學界最高獎「孫冶方經濟科學獎」。

而我最想和齊利博蒂教授一起探討的,就是他的這些研究,對於中國的家長,到底有什麼可以借鑑的。

怎樣解釋中國的家庭為什麼如此重視教育?中國家長自己拼教育資源,孩子拼考試成績,會有效嗎?他們如此投入教育合理嗎?還有,是否能指出一些中國家長可以學習和借鑑的教育方式?

中國父母是典型的權威型父母

是社會、教育、經濟條件決定的

70、80年代出生的人,大多在比較寬鬆的環境下成長,沒有培訓班和興趣班,也沒人督促我們做作業。

可是,我們成為父母之後,卻給孩子報滿了各種班,嚴格監督寫作業……這是中國獨有的現象嗎?這是為什麼呢?

齊利博蒂:從時間上來看,20世紀70年代時,擁有或沒有大學學位,收入之間並沒有特別大的差距,於是,人們普遍選擇「寬容育兒」

在20世紀80年代,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的不平等現象加劇,特別是白領和藍領之間的工資差距擴大,寬容教育也漸漸被「直升機父母」(指過分介入兒女生活,保護或干預其生活的父母,因為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兒女身邊,故名)所取代。

我們通過數據分析發現,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範圍內父母在育兒上投入的時間呈明顯上升趨勢。

例如,2012年美國父母平均每周花費在育兒(與孩子交流、玩耍,輔導孩子功課等等)上的時間約為8.5小時,相對於1976年增長了約3.5倍。同期,荷蘭、西班牙、義大利、加拿大和英國的父母也加大了對孩子的照顧力度。

此外,大量經驗和事實表明,「直升機育兒」、「鏟雪車父母」、「虎媽」等密集型、高強度育兒方式,在過去30多年中變得日益普遍。在這些密集型育兒(Intensive Parenting)模式下,父母不僅是孩子的監督者和保護者,還深度介入孩子的學校生活、娛樂活動以及交友戀愛。

這些證據似乎表明我們正走向「過度育兒」時代。

然而,事實並非都是如此。

我們四個(兩位作者及妻子),成長於四個不同國家: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和美國。我們發現即便在今天,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育兒方式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在美國、英國、中國等國家,孩子從小就要面臨很強的競爭壓力,父母為孩子的教育、升學操碎了心。相反,在瑞典、瑞士等國家,父母並不會過度干預孩子成長,他們會給予孩子更多自由空間。

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這是不同國家的不同經濟激勵機製造成的。

這裡面要先明確三個問題:

1、父母的目標是什麼?

2、實現最優目標面臨的約束條件是什麼?

3、如果父母面臨的激勵和約束條件發生改變,他們的行為決策會如何變化?

從不同國家來看,收入不平等程度越高的國家(如美國、英國等)更偏向於採取權威型育兒方式,而不平等程度較低的國家(如北歐國家)更傾向於採取放任型育兒方式。

我們曾經做過一個調查,讓世界各地的父母選擇他們認為對孩子最重要的品質。根據父母的選擇,我們將選擇「服從」的父母定義為專制型,選擇「努力」的父母定義為權威型,選擇「想像力和獨立性」的父母定義為放任型。

研究發現,有90%的中國父母認為努力是對孩子最重要的品質,只有23%的父母認為想像力和獨立性是孩子最重要的品質。在俄羅斯、美國等收入不平等程度較大的國家,呈現出與中國相似的特徵。

而在北歐的瑞典,僅有10%的父母認為努力更重要,有60%的父母更加看重孩子的想像力和獨立性。

這也表明,中國父母是很典型的權威型父母。

當然,教育回報的差異對育兒方式的影響尤為突出。

教育回報率越高的國家(如中國、美國等國)越傾向於採取權威型育兒方式,而教育回報率越低的國家(如瑞典、挪威等國)更偏向於放任型育兒方式。

教育不平等是理解這一問題的關鍵。

在中國和美國,優質的教育資源往往集中在少數名校,孩子必須通過競爭激烈的選拔性考試才能進入理想的學校,進而走向通往成功的道路。

因此,父母會更多地介入孩子的學校教育,在學業上給孩子施加更大的壓力。

相較而言,在北歐國家,家長們的佛系和學生們的低壓力往往源自社會平等,不同職業之間收入差距小,以及不同高中和大學的教學質量比較均衡等因素。

教育資源不平等,這個難題怎麼破?有人說,中國人口眾多,永遠不可能達到北歐那種尊重每個人的教育體系,該怎麼看呢?

如果教育系統高度分層,並且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就預先決定他們的未來,家庭之間的「育兒戰爭」無法避免。

這種育兒環境就像軍備競賽一樣,只會讓所有人高度緊張、混亂。對整個國家來說,這種努力也是被浪費的。

這幾乎是一種零和博弈,還會大大阻礙階層間的流動,加劇不平等。

我認為至少可以一步一步地向更公平靠近。

正因為中國是一個如此之大的國家,人們非常痴迷於進入前十或前十五的頂尖學府。但對於像中國這樣的大國來說,這隻意味著一小部分人。所以要達到北歐的程度可能很難。

但可以考慮在中國的每個省份都設立一所提供高質量教育的機構。要改變目前的不平等程度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可以重點改善目前薄弱的機構。

中國這些年的成功說明,包括推行教育在內的很多舉措是有效的。但我認為,一個前進的社會如果想要更多創新,需要激發更多的創造力、新思想。

現在中國的一個不足,是大家都集中在同一件事情上,比如說高考。大家都花很多年準備著同一件事情。

我也並不是說,高考是錯的。高考很重要,它為貧窮家庭提供了機會。考試的確有公平性,但是組織考試的方式可以改進。如果想要開拓新領域、新思想,最好還是多樣一些。

當然我也不是說現在中國的父母做錯了,他們的做法都是由現實情況決定的。實際上是教育制度導致了這種育兒方式。

中國如果想要培養更多能帶來創新創造的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經濟激勵措施需要改變,比如改革教育體制。

法布里奇奧·齊利博蒂在演講現場。

權威型、放任型

哪種對孩子的養育更好呢?

我們不希望評判某種家庭教育方式的好壞,育兒方式的選擇是由社會環境決定的。

經濟學裡有「權衡」(trade-off)這一概念。育兒模式不是非黑即白,每種方式都有利弊,區別在於方案的施加力度。不管父母採取何種方式,其初衷都是盡其所能讓孩子生活得更好。

教育和教養風格沒嚴格好壞之分,更沒有標準答案。

我會建議嘗試多種不同的方式。可以嚴格,但不要太嚴酷、不要大吼大叫。

其實每位家長都比專家要更了解怎麼教育自己的孩子,我相信孩子是可以又快樂又優秀的。

美國教育也應該做出重大改進。美國和中國很相似,大家都想上常春藤名校。我覺得這太不平等了,應該有更多州立優質大學,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更多的教育機會。

比如加利福尼亞州的公立大學就很好,為加州的創新做出了很多貢獻。

我認為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人沒有接受足夠的教育,尤其是沒有接受足夠好的教育。

出生在富裕的地區比出生在貧窮的地區更重要。

在我居住的城市,康乃狄克州的紐哈芬市,我們有一所大學,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學之一(耶魯大學)。

但我們也有非常貧困的社區。我們看到許多人的收入非常低。

為這些人提供一個通過教育取得進步的途徑,我認為這應該是一個國家的使命。

如果一個中國家庭不差錢

該怎樣選擇孩子的教育?

中美家長都非常重視教育,在教育上投入很多,您認為,他們從中受益了嗎?

總的來說,這兩個國家的教育回報率都很高,這種情況在未來還將持續。

考慮到人工智慧的作用,將在未來幾年減少對沒有受過教育的人的需求。這是一個巨大的不平等。所以,那些在學校或大學裡取得成功的人,會事業有成。另一些人則獲得較少的收益。

這也是為什麼在美國和中國這樣的國家,人們如此痴迷於攀上頂峰。

在一個社會裡,身處頂層是非常重要的。家庭可能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也有代價。其中一部分不僅僅是錢的問題,還有孩子們所承受的壓力問題。

事實是,一個人如此專注於一個特定的目標,比如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這可能是以犧牲他們自己的獨立性和想像力為代價的,因為花太多的時間專注於這些事情。

我自己上學的時候就做了很多我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就是做這個事情的樂趣。

現在,如果你建立一個系統,讓孩子們(每天)學習十五六個小時,而家長們必須在這個單一目標上,花費如此多的資源,這可能也會給孩子們帶來負面影響。

中美教育體系下的孩子,和北歐教育體系下的孩子,教育的結果會有不同嗎?

是的,它們是不同的。但很難得出一個誰好誰壞的結論。

美國和現在的中國創建了一套非常有效的精英教育。在美國,麻省理工、哈佛、耶魯、史丹福,這些都是世界上最好的研究中心,也是高質量教育的中心。

在中國,類似的有清華、北大、復旦,這些地方在某些方面甚至取代了西方,比如計算機編程方面,中國是有優勢的。歐洲在這方面有點落後。

但也有一個事實,(歐洲把)良好的教育機會提供給大量人。

我自己就是在我家鄉的一所公立大學學習,這讓我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讓我能夠從事一份積極的事業,一份美好的事業。因此,圍繞不同原則組織社會會導致不同的結果。

中國是一個非常不平等的社會,美國也是一個非常不平等的社會,歐洲則是一個更加平等的社會。

我認為在未來,既要有從事頂級研究的教育機構,也要有一個廣泛的基礎教育體系,讓大部分人都能接受,這兩件事都很重要。

在瑞典,人們更擔心不平等,所以他們建立了減少不平等的制度。

在美國,人們更多地認為應該留給個人來承擔,不應該有太多的國家干預,通常這證明了社會對窮人的幫助更少。

我是在歐洲接受教育,後來搬到了美國,所以在某種程度上是有可能遷移的。

我想說的是,家長是根據他們在不同社會中所面臨的激勵因素來行事以便適應環境,這就是我在書中強調的,人是可以遷移的。

很多中國的家長會很期待孩子能夠上美國的藤校,稱之為「爬藤」,藤校畢業後回帶來很好的回報嗎?

有些情況是值得的,有些情況則不是。

我認為,它對於思想的流動非常重要,可以創造出在此之前相隔很遠的兩個世界之間的交流。

作為一名博士生導師,我帶領過許多中國學生,這都是很好的體驗,我希望他們也能從中受益。

從經濟角度來說,這對我來說有點難,因為我不知道一個人在美國學習比在北大或清華獲得多少回報的具體證據。所以我不能說這項投資的經濟價值。

如果一個中國家庭不差錢,該怎樣選擇孩子的教育?

我認為學科是一個重要的維度;國際化也是一個重要的維度。

從學科維度看,我認為一些最好的中國大學可以提供很好的教育機會。

如果你想成為一名計算機科學家,現在的中國,可能有世界上最好的學校。但是,如果你想學習經濟學,也許中國和美國最好的大學相比還有一些差距。

同樣,從國際化維度看,在歐洲或美國學習的好處是開闊了視野,讓年輕人與其他國家的年輕人接觸。這些都是好處。

所以,如果一個家庭能夠負擔得起,並且有機會出國學習,那麼,除了金錢上的好處,還有其他的好處。

法布里奇奧·齊利博蒂與白滔滔對談。

中國的家長這麼付出,這麼競爭,造成了巨大的焦慮,有什麼緩解的方法嗎?

當然,個人行為的理性並不意味著整個社會的理性,反而可能是一種資源浪費。

像中國的家長,雖然每個人都在盡力為孩子做到最好,都在鞭策孩子在高考中取得成功,但是社會本身如果能按照多種不同的原則來組織,父母可能就沒這麼焦慮。

如果教育不只集中在這一件事情上,就可以多發現孩子的個性。

很多父母總是在糾結,我這麼做是不是錯了?我為孩子做到最好了嗎?我們的書也很適合父母們閱讀,通過幫助他們理解自己的焦慮,讓他們寬慰自己。

另外,這本書也能讓大家認識到:

即使是在中國這樣的國家,也不是只有高考成功才重要,還有很多其他方面也很重要。

這樣,父母也許能放鬆一點,「推娃」推得不這麼狠。

小學對我很重要

女兒在學習物理

我的家鄉在義大利的博洛尼亞,我是在家鄉的郊區上的小學,那裡並不特別富裕。

然後我就在博洛尼亞上了大學,出於興趣我開始學歷史,後轉向經濟學。再後來,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

從那時起,我開始了在經濟學領域的工作並成為一名經濟學家。

我在幾個歐洲國家工作過,西班牙的巴塞隆納,瑞典的斯德哥爾摩,還有英國的倫敦,最後我到了美國的耶魯大學。

哪一個階段的教育,對你的人生影響最大?

也許是小學吧。小學是非常重要的,我遇到了很好的老師,還有初中。

第一階段的教育,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的老師能激勵學生,雖然我不是在一個特別富裕的地區,我的許多同學都不是特別有天賦。

但這些老師對(有天賦的和沒有的)學生都非常有責任感,幫助弱一些的,鼓勵那些做得好的。

我深深地記得那些年。

法布里奇奧·齊利博蒂和家人合影。

你是那種類型的家長呢?你是怎麼規劃的孩子的教育路徑的?

人們通常都是在各種類別之間的。

我的父母可能是放任型加上一點權威型。但我自己作為父親可能是更多的權威型加上一點放任型。

我女兒現在已二十歲了。我們搬過了很多國家,所以女兒也換過很多學校,也不得不學習新的語言。

如今,她精通英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和德語,她也能熟練使用法語,還記得早期學過的瑞典語。她不是天賦異稟,而是恰好出生在促進多語言學習的理想環境中。

她小時候,你要是問她,她可能覺得我是個很嚴格的爸爸。但你要是問我,我覺得不是,我覺得我還挺放任型的。

和很多中國家長比,我覺得我不嚴格。因為我女兒小時候在瑞典、瑞士長大,在這些地方,推娃的激勵並不強。

但是我必須承認,她三四歲的時候,我們鼓勵她學音樂,我妻子非常喜歡音樂,她拉小提琴,彈鋼琴,也學習過笛子。

我們也強調成績好的重要性。我女兒出生在瑞典,然後我們搬到瑞士的德語區。這就有了很多新的挑戰。我們非常支持她,因為我們知道這對她來說很難。

她在瑞士上六年級的時候,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考試,只有百分之十五的學生能通過。我們採取一種鼓勵和推動相結合的方式,結果她做得很好。

我曾經想過也許她想學經濟學,可能會成為像我一樣的經濟學家。

但她說「才不要,我不想當經濟學家」,她現在正在學習物理。

END

END

【白滔滔:童書媽媽聯合創始人。學機械、轉經濟,自學寫作進入媒體,歷經新周刊、南方報業,後創業從事數字出版。著及編著有《我手機》《十三億》《西方教育三千年》《西方童詩300首》等。喜歡鑽研教育思想,開發寫作課程,和讀書會家長孩子交流。同時,擔任北京中致兒童關愛基金會副理事長,致力鄉村幼師等項目。他還是每天穿得很酷去接送女兒的爸爸,是女兒小丸子眼中永不斷電的故事機。* 本文配圖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查看留學全知道更多【專欄文章】

後台回復關鍵字:

留學乾貨、留學故事、

探校實錄、留學資訊

專題內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DSfAHm4BMH2_cNUgKFq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