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大了,是不是就補不進鈣了?

2019-12-19     科學之春

看看那些常見的補鈣誤區:

  人的一生中,對鈣的需求是貫穿始終的,鈣是日常生理需要,30歲以後鈣流失無法逆轉。隨著年齡增長,及時有效地補鈣,骨密度才會緩慢下降,一般不會出現骨質疏鬆的臨床症狀。而不補鈣,則會加速鈣的負平衡,導致骨質疏鬆的出現。

  補鈣的誤區一:55歲的王阿姨門診看病問醫生:「醫生您看,我已經吃了兩個月鈣片了,怎麼查了骨密度還是骨質疏鬆啊?」

  事實上,這種短期補鈣不會改變骨量,只能對血鈣短暫調節。鈣的補充有療程,按年計算。這樣觀察才能有效。

  補鈣的誤區二:補鈣多了會得腎結石、血管硬化,我還是不要補了。

  恰恰相反,缺鈣的人更易患腎結石,其發生風險是正常人的6倍。人每天攝入草酸,進入血液,進入腎循環,和鈣結合,鈣量穩定,草酸濃度下降;若血鈣少,易出現高濃度草酸,更易出現草酸鈣形成結石。另外,血管硬化是血脂在血管內膜沉積,不是鈣在血管內膜形成了鈣結石。

  補鈣就得全方位

  食物補充:奶製品、豆製品、蝦皮、芝麻、新鮮蔬菜等,這些高鈣食物應多食用。

  藥物補鈣:無機鈣(碳酸鈣、磷酸鈣等)、有機鈣都可選擇,但需要配合每天半小時以上的戶外活動。

  力學作用:行走、肌肉力量訓練都可促進鈣吸收。當肌肉放鬆時補鈣難以進行,如髖關節置換術後,好身體也會發生骨質疏鬆。受重力影響,骨骼會對抗重力,這就促進了鈣的正向攝入。手術後臥床,可進行主動和被動運動、非負重運動、肢體對抗訓練,來延緩鈣的流失。

  補鈣量充足:人體每天需補鈣1000毫克,30歲後如果不補鈣,人體就要動用骨骼的「庫存」。歐美人飲食以蛋、奶、肉類為主,含鈣充足。中國人飲食以米、面、蔬菜為主,每天要喝兩袋奶(含鈣量約400毫克)才能滿足鈣的日需量。老年人和青少年鈣日需量要大於1000毫克,年輕人若有臨床缺鈣症狀也需大於1000毫克。

  增加鈣吸收:如果有胃炎、腸炎等影響鈣吸收的疾病,需要用藥改善胃腸炎才能促進鈣吸收。

  輔助鈣吸收:鈣和維生素D同補,鈣磷比例合適,才能促進鈣吸收。雙膦酸鹽抑制破骨細胞活性,促進鈣吸收,保持鈣正常,減少破骨作用。降鈣素可將血中鈣含量降低,補充鈣的不足。

  關注鈣流失高危人群

  以下人群因各種原因都屬於鈣流失高危人群:

  青少年發育期的肥胖兒童;

  吸煙和飲酒人群;

  運動受傷和手術後患者;

  孕婦、哺乳期婦女;

  子宮、卵巢切除的女性;

  更年期女性;

  運動過量者,由於微骨折、骨損傷的修復也會導致鈣流失;

  內分泌系統疾病患者;

  震顫性麻痹患者;

  透析患者。

  補鈣是我們一生需要堅持的事情,也是減緩衰老的過程,即使年齡大了,補鈣也是「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作者: 岳劍寧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疼痛科


來源科普中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D7YXHW8BMH2_cNUgkf_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