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忍不住吼孩子怎麼辦?——父母的語言是對孩子最好的早教

2019-10-30     魚娃媽媽愛育兒

最近看了《父母的語言》,作者達娜·莎斯金德是美國芝加哥大學婦科及兒科教授、芝加哥大學醫學院「3000萬詞彙倡議」的負責人,作者和其團隊經過30年的研究,發現:發育中的孩子早期接觸的語言數量對其大腦構造和發展會產生非常不同的影響,這會直接影響到兒童的性格塑造及學習能力差異。

尤其特別贊同作者說的這段話:

「不管這個家庭時富有還是貧困,語言環境都是千差萬別的。

因此,早期的語言環境才是影響孩子最終學習能力的關鍵,即父母應該對孩子說多少話,應該怎麼和孩子說話。

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語言越多,語言能力會越好,與父母受教育程度和社會經濟地位沒有太大關聯。」

如果長期在指責、命令語言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更容易否定自我,自控能力差。在日常生活中作為父母我們要少吼叫孩子,多理解孩子。

1.多關注孩子。

心理學上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

靜止臉實驗。研究者先讓一個母親先和孩子互動。孩子非常開心,積極響應。然後母親再換成一個沒有表情的臉,無論孩子怎樣做,母親都一直面無表情。

這個實驗中,孩子是如何表現的呢?

1)實驗之初,母親與孩子正常互動,孩子很開心。

2)靜止臉實驗開始,母親面無表情。孩子已經發現不對勁,開始想辦法引起母親注意。

孩子繼續嘗試讓母親與自己互動,但是母親仍然面無表情。

最後孩子開始崩潰哭泣。

當我看這個實驗進行的時候,內心很緊繃,直到母親最終開始回應孩子,我才鬆了口氣。

實驗證明:讓孩子抓狂只需要兩分鐘不理他,而很多次不理他,就能讓他攢夠了失望而絕望。讓孩子害怕只需要,重複這兩分鐘的情緒變化,而長期對他忽冷忽熱,就能讓他感到害怕和恐懼。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媽媽是快樂的,孩子的世界就是明朗的;媽媽是憂傷的,孩子的世界就是陰鬱的。

母親的三觀和言行,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一生。

一個有遠見的母親,都懂得營造溫馨有愛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感受到快樂。

看過這樣一個調查統計:

83.2%性格內向、唯唯諾諾、沒有主見的男孩,

87.4%性格急躁、悲觀消極、情緒敏感的女孩,

他們的背後都有一個嚴厲刻板、脾氣暴躁的媽媽。

這個調查足以說明,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的性格形成的重要性。當媽媽陷入悲觀情緒時,就會讓孩子產生不安全感,甚至長期情緒低落、自卑懦弱。

而一個冷漠陰鬱的媽媽會讓一家人處於壓抑中,互相指責,彼此傷害,給孩子造成一生的心理陰影。

2.除了大吼大叫,用更好的方式讓孩子明白道理

我經常在小區散步遇到一個寶媽,幾乎不怎麼吼孩子,但孩子被教育的很好。

她講了一件小事。有一次天冷了,出門孩子死活不肯穿外套,朋友沒再強制也沒吼,到了外面孩子果然感覺到冷,凍得哆嗦,自己主動要求回家穿外套。

「你看,我不用吼,讓結果直接教育他,他就明白了天冷要加衣的道理」,朋友總結道。

有些錯誤,讓孩子自行承擔後果,這不失為一種好的教育方式。

有的家長,從小就刻意去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並定好規矩,做好清晰的獎懲措施,根本無需吼。

還有的家長選擇和孩子一起「成長」,比如到家不玩手機,堅持每晚看書……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要站在高點教育孩子,必須先成為他們的榜樣。光大吼大叫,自己卻言行不一,只會讓孩子不服和輕視你。

3.理解孩子,傾聽孩子。

教育學者尹建莉曾說:面對孩子,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作所為,以他樂意接受的方式對他的成長進行引導。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作「南風效應」。其來源於法國的一則寓言: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讓行人把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了個寒風刺骨,結果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緊了 。

南風則吹出柔和溫暖的微風,頓時風和日麗,行人春意上身,自己脫掉了大衣,於是南風獲得了勝利。

"南風"法則告訴我們:在教育上溫暖勝於嚴寒。如果把「吼」孩子看成是凜冽的北風,溫和的勸誡看成是和煦的南風,那麼顯然南風比北風更高明。

被譽為偶像劇女王的陳喬恩,在娛樂圈風光多年,可外表樂觀開朗的她,卻自爆私底下性格孤僻,不善與人溝通,甚至有些自閉。

距陳喬恩回憶,媽媽的「棍棒教育」給她造成了童年陰影。

在《非常靜距離》訪談中,陳喬恩坦言,「從小就沒有安全感,總是活在恐懼中,不知道怎麼跟媽媽講話,怕她會罵我。」

她把媽媽的聲音形容為「魔鬼的聲音」,在說這句話的時候,陳喬恩整個人都處於應激狀態,顯得高度緊張。

顯然,母親的不良情緒,就像一顆定時炸彈,從小植入了陳喬恩的心裡,即使成年後的她十分優秀,但這種埋在心底的自卑感總會不時冒出來,傷害到她。

胡適曾在文章中寫道:

「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接人待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對於母親來說,真正的力量,不是扯著嗓門歲孩子叫喊,更不是嚴厲打罵,而在於對孩子情緒的引導。

一位柔和的母親,能迅速和孩子產生心理共鳴,媽媽溫柔、細膩的特質,可以給孩子營造出一種暖意融融的氣氛。

4.愛孩子 ,給孩子足夠的關注和陪伴

即使工作再忙,也儘量把孩子帶在身邊,多抽出時間陪孩子交流互動,告訴他爸爸媽媽絕對不會丟下他不管。

多和孩子互動,《父母的語言》一書中提到「3T」原則和孩子互動:

3T原則是指和孩子溝通時注意共情、充分溝通(儘量多的用描述性語言)和輪流談話,真正互動起來

頻道一致(Turn in):理解並認同孩子真正在意是事件和情緒,關注孩子的感受和經歷

充分溝通(Talk more):和孩子討論時用更多描述性詞彙,談論細節,並引導開放式溝通

輪流談話(Take Turns):給孩子開放式的提問,而不只是「是」或"否"這種單一答案的對話。父母完成引導或者開頭的描述,有意識的「留白」,讓孩子可以接著父母的對話往下繼續。當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就是他的整個世界。

父母尊重他,他就有自尊;父母讚揚他,他就有自信;父母理解他,他就有幸福,父母幫助他,他就有底氣。

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好好和他說話,也是對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好的早教,從今天起讓我們少吼叫孩子,從小讓孩子在愛中長大,讓他感受到愛,成為勇敢、陽光的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刪除)

作者:

遛娃團長魚媽,

520親子社群聯合創始人

我不是拍延禧攻略的於媽,

我是帶你一起科學遛娃的魚媽。

擅長親子活動方案策劃和社群流量增長變現。

線下幫助超100組家庭,策劃組織親子活動,享受美好親子時光。

線上利用社群流量增長變現思維,一個月輔導幫助5位小夥伴月入過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zW4JW4BMH2_cNUgmwH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