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語塵(爸媽進化論主筆)
最近,人民網官微登出一則新聞讓人震驚。
11月1日夜晚,珠海市一對夫妻吵架鬥氣,把3個月大的女兒遺棄在荒郊野外,兩人各自走開了。還好有人發現報了警,把孩子送到了福利院,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遇上人販子,流浪狗,或者被人不注意踩上一腳對這個小生命都是致命的傷害。
顯然這兩夫妻都在利用對方對孩子的愛,把孩子當成武器攻擊對方,從而把孩子置於最危險的境地。
社會學家扎克說:「父母是子女最親近的人,也是最值得信任的人。」
可是一些父母正是利用與孩子的親近關係,利用孩子的信任,把孩子當成壞情緒的「垃圾桶」,想倒就倒,肆無忌憚地傷害著孩子。
王小波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把無辜的孩子當成壞情緒的發泄工具,這是父母的自私,是無能的宣洩,是孩子的災難。
01
父母的壞情緒帶給孩子的傷害
都說「虎毒不食子」,「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可是打開百度,一條條父母傷害自己兒女的新聞觸目驚心。
為了刺激丈夫回家,年輕女子一巴掌,一巴掌,搧向那個不足月的嬰兒;
因為在單位受了氣,那位母親狠心地剪掉了孩子的手指;
不懷好意的人在旁邊煽風點火,激起了他的憤怒,他卻把腳伸向只有幾歲的兒子,狠命地踢……
更有甚者,把生活的壓力,工作的不順,夫妻的不睦等,所有的壞情緒聚集成一枚「炸彈」在孩子身上引爆。
這是一個到處洋溢著歡樂和祥和氣氛的新年,然而,江蘇泰興那個9歲的孩子,卻在恐懼和絕望中結束了短暫的一生。
因為貪玩弄丟了媽媽的手機,尋找無果後,回到家中,遭到暴怒的媽媽毒打。
發怒的媽媽,用膠布把孩子的手腳捆綁了起來;為了防止孩子哭出聲音,這個媽媽還用膠布粘住孩子的嘴。從傍晚一直打到深夜,打累了,就歇會兒,休息夠了,又接著打。
當孩子再也喝不進水時,她卻認為孩子裝死,這讓她更加憤怒,又是一頓狠打。
孩子終於經受不住這種非人折磨,永遠停止了呼吸。死時留給他的媽媽一句話:「媽媽,我不想見到你。」
無比悔恨的媽媽,抱著再也不會說、不會動的孩子哭得天昏地暗,可孩子再也喚不回。
這一樁樁,一幕幕揪疼了善良人的心。現實中到底還有多少孩子在遭受著這種傷害?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北大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曾做過一項調查,在0到16歲的中國兒童中,74.8%被虐待過,其中大部分的施虐者是孩子的家長。
壞情緒讓無辜的孩子承受,是施虐者父母的罪惡。
02
被父母壞情緒傷害的孩子會成為什麼樣子
被父母虐待的孩子,除了肉體上的傷害,心理上的創傷同樣是致命的。
在一期《心理訪談》節目中,做心理疏導的是一對父子。
13歲的方曉波有著嚴重的暴力傾向,曾拿菜刀向妹妹示威,只因為妹妹腳放得不好;一有不如意就會摔東西;在學校里老師說他像一個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爆。
是什麼原因讓一個孩子變成這個樣子?
在心理專家的疏導下,孩子說出了自己小時候的遭遇。
從小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的曉波,因為父母常年不在身邊,經常被人欺負,被人打,甚至群毆。來到父母身邊後,父親對他又是如此,經常不問青紅皂白就是對他一頓打。
父親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讓方曉波感受不到一絲家庭的溫暖,他想逃離,但一次次又被「抓」了回來。內心絕望無所適從的他,多次跑到樓頂企圖自殺。
外人的欺辱,父親的毆打,這所有的一切都在向孩子暗示,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有暴力。
還好在心理專家的努力下,方曉波得到了很好的療愈,與父親緊緊擁抱在一起,體會到了來自父親的愛,而父親也終於明白,孩子所有的問題都源於自己。
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博士史蒂芬·吉利根說:「大自然是很有耐心的,你所有不願意療愈的都會傳遞給你的孩子。」
在節目《看見》中,講述了兩個孩子哭泣的童年。孩子身上傷痕累累,血跡斑斑,舊傷羅新傷,這都是他們父親的「傑作」。
這個父親用美工刀在孩子身上連扎帶割的。被志願者發現後報了警。他說他也不想這樣,可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他說他的童年也是在父母的打罵中度過的,直到成年後父母還經常罵他沒用。
許多心理學研究證實:「童年遭受過虐待的父母,虐待子女的比例為30.5%左右,相對於沒有童年受虐史的施虐者來說,是其6倍。」
如何杜絕這種惡性循環?
《看見》中主持人說的好:「孩子們是花朵,父母是花朵的根,只有根告別了憂愁, 擺脫了病蟲害的困擾,花朵才不會凋謝,才會有快樂和美麗。」
孩子因為愛來到父母身邊,願孩子的父母們,時刻審視自己的言行,凡事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讓愛充盈內心,做一個情緒穩定的人,好好守護那個投奔你而來,對你無比信任的小生命,不要再把他們當做壞情緒的「垃圾桶」。
03
做情緒的主人,給孩子溫暖的依靠
這才是為人父母應該有的樣子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家庭是社會的一個基層細胞,人類美好的生活在這裡實現,人類勝利的力量在這裡滋長,兒童在這裡生活著、成長著——這是人生的主要快樂。」
然而,生活的磨難,婚姻的不幸,工作的不順,遇人不淑等,這一切很容易成為父母們壞情緒的感染源。
那麼做為父母,我們應該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做情緒的主人,不讓壞情緒影響孩子的成長呢?
1、壞情緒出現時,不要接觸孩子
研究表明,暴怒出現時,持續時間往往不超過12秒。此時你需要做的是找一個合適的地方,排解掉壞情緒,待到風平浪靜,再去與孩子交流。
或許此時孩子正好找到你,你應該告訴孩子你現在心情不好,需要自己單獨呆一會兒,但要讓孩子明白這一切都跟孩子無關。
2、孩子犯了原則性的錯誤時,一定要阻止。
但不是關注你自己的感受,帶著你的情緒,而要沒有任何心結的面對孩子,關注孩子的內心,關注孩子的感受。
然後平心靜氣地告訴孩子,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事情是堅決不能夠做的。
3、孩子犯錯時,要就事論事,不要貼什麼「壞孩子」「笨蛋」等讓人反感的標籤,更不要拿別人和孩子做比較。每一個孩子都有他自身的優點和長處,沒有可比性。
4、父母要以身作則,做好孩子的榜樣,做一個情緒穩定的大人。
知名心理學家莉莎·費德曼·巴瑞特博士說:
要想控制你自己的情緒,你需要做的最根本的一件事就是,讓你的身體預算處於良好的狀態。
而要想保證身體預算平衡,就要保證飲食健康,經常鍛鍊,有充足的睡眠。
這是控制好情緒的前提。
除此之外,巴瑞特博士總結了三種掌控情緒的方法:
第一: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審視自己所受的委屈,客觀中立的看待問題。
第二:轉移注意力,不要反覆思考不愉快的事情。
巴瑞特博士說:「反覆思考不愉快的事是一個惡性循環:每次你沉浸在一段破裂的關係中,你都會想用不同的實例來預測,這樣你會沉浸在不愉快的事情中無法自拔。」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要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有價值的事情中去。
轉移一下注意力,做一些愉悅身心的事情。比如讀一本喜歡的小說,或看一場感興趣的電影等。
第三:把令自己煩惱的人和事換一種合理的,令自己愉悅的感覺。
比如遇人不淑,你應該慶幸是他讓你明白了人心險惡,從而更好地保護自己。
04
羅玲說:
父母的教養方式,無論是消極的,還是積極的,所影響的不僅是孩子,還可能是孩子的下一代。
當他未來長大,也成為父母時,他會有意無意間按照我們的做法,去對待自己的孩子。
所以身為父母,不管你正經歷什麼,學會做情緒的主人,努力提升自己的修為,為孩子做好榜樣。
做孩子堅強的後盾,真正成為孩子信任和依賴的安全島。
讓孩子幸福快樂地長大,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的、善良有愛的好人!
作者簡介:語塵,富書專欄作者,心理學愛好者,關注世間冷暖,傳遞正能量;行走於紅塵中,在寫作中修行;本文首發爸媽精讀頭條號;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文章來源:爸媽進化論(ID:bmjhlc),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uTEjm4BMH2_cNUgiRY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