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吃到好吃的美食,或者遇到有意思的事情,總是會迫不及待地想要與人分享。很多學佛的人也是這樣,覺得「佛法難聞」,想要把佛法傳播給更多的人。那麼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佛法宣傳員」,如法地向身邊人宣揚佛法呢?
《法界次第》中記載:「謂菩薩欲化導眾生,必須以此四法攝受,使其依附,然後導以大乘正道。」意思是佛菩薩接引、度化眾生,有四種好方法,也即是「四攝法」,先使眾生歡喜,從而依附,然後再引導其走向佛法正道。
佛菩薩接引眾生的這四種方法,也同樣適用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向身邊的人宣傳佛法,只有通過種種行為,讓人接受你、信任你,別人才會願意跟你學習。
布施
「四攝法」中的第一個方法是布施。布施,就是給予眾生恩惠,分為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三種,也即是分別從錢財、知識、精神等方面去幫助別人。
布施給眾生,真心地去幫助別人,別人自然也就會反過來感恩我們。就像佛菩薩發心要度眾生,給我們護佑和加持,也不要求任何回報和供養,但我們佛弟子對佛菩薩都有一顆恭敬感恩的心,願意去禮拜和供養他們。
在生活中也一樣,先通過布施跟對方建立深厚的情感,別人自然也會願意信服你,這個時候再向他介紹佛法,對方就比較容易接受了。
愛語
愛語就是講好話,在言語上與眾生結善緣,使其充滿信心與歡喜。俗話說:「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說得就是言語的力量。溫和柔軟,歡喜讚嘆的話語,就像是冬天裡的火爐一樣,讓人覺得溫暖。佛教有十善業,講的是身、口、意三業中所行的十種善行為,其中之一就有「不惡口」,意思是不說粗惡毀辱他人的話,不講咒詛他人的惡毒言語,要多說善語、愛語。
我們在與人相處,或者對人說話時,要和顏悅色,善言慰喻,說誠實話、質直語,調解語、柔和語,藉由愛語先與對方結下一個善緣,然後再進一步使其在心裏面尊敬、悅服,歡喜接受佛法,信受奉行,成就接引眾生的目的。
利行
利行,就是做利益他人的事情。眾生因為種種業力和習氣,會產生種種的慾望,對世間的利益看得很重,起心動念,說話做事大多也是為了追求利益。所以佛菩薩在度眾生的時候,就必須先適應其根性,讓其看到修學佛法是有真實利益的。
我們在向身邊的人宣傳佛法的時候,要經常做利益對方的事情,心存善念,助人為樂,與人為善,以實際行動去踐行佛法的慈悲與智慧,讓對方看到學佛的真實利益,這個利益有物質上的,更有精神上的,人們自然歡喜受教,對佛法信而不疑。
同事
接引別人,除了修布施、愛語、利行三種方便法門,還有第四種方法「同事」。所謂的「同事」,即是順著對方的脾性,跟著他做他喜歡做的事。不過這種方法需要自己有很大的智慧,要有很深的定力才可以,不然很容易被帶偏,佛法沒有傳播成,自己倒養成了很多習慣。
《觀世音普門品》中說:「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觀世音菩薩為了救度苦難眾生,隨緣示現,隨類化身,以大慈悲、大願心,與各階層的人物共同生活,以此方便因緣循循善誘,潛移默化,讓眾生得以脫離苦海,所以觀世音菩薩也有「三十二應身」的說法。除此之外,還有彌勒菩薩的千百億化身,這些都是菩薩示現和眾生同事的例子。
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佛菩薩教給我們的這四種方法,要以無私廣大的慈悲心為基礎,一切起心動念皆是為別人著想,而不是為自己。沒有分別、執著,這樣才能更好地向身邊人宣傳佛法。在利他當中完成自利,達到攝受眾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