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老師的角度解讀作業真相,讓孩子寫作業不拖拉,寫出好成績

2019-09-22     小燦親子教育

開學了,頭疼的作業問題開始了

開學了,孩子的生活中又多了一件讓家長頭疼的事情,就是寫作業。而作業的完成情況,也成了孩子是否學習認真,家長是否認真配合的重要指標。

所以我們回到家看見孩子時,第一句話往往是,「你的作業寫完了嗎?」

有很多的家長都感慨,不輔導作業母慈子孝,一輔導作業雞飛狗跳!而且,很多孩子寫了作業,也像沒寫一樣,沒有任何效果,讓老師和家長都無可奈何。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兩個,一是因為家長和孩子沒有弄明白,老師為什麼要布置作業,不了解作業的真相;二是因為孩子寫作業方法不對,確實需要幫助。

正因為不了解作業真相,家長便是把目光停留在孩子有沒有完成作業上。方向的錯誤不僅沒有讓作業發揮真正的作用,還打擊了孩子的學習熱情,讓孩子產生了排斥心理。

你了解老師為什麼布置作業嗎?

想要提升學習效果,讓孩子利用作業取得好成績,首先要了解,孩子為什麼要寫作業。除了常規認知中的複習、鞏固作業外,我們這次從老師的角度出發,了解一下作業的真相。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接觸過很多的中小學老師。和他們溝通後,我才知道,一位小學老師平均每天都要花兩三個小時對孩子進行作業的批改、講評等,有時候在作業上分配的時間,甚至比他們的上課時間還要多。

一開始,我感覺到很不解:家庭作業幾乎都是靠家長來監督完成的,也由家長簽字,老師似乎什麼都沒有做呀。

後來我才知道,關於作業,不是老師做得少,而是家長做得太多了。

老師布置作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目的,即通過孩子的作業完成情況來評估一下孩子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因為上課時間有限,一節課通常只有40分鐘,要照顧到一個班的幾十個學生,根本不可能。老師在課堂上能做的,也只是照顧班上的大部分學生。

可是,每個孩子的掌握和理解情況是不一樣的,除了考試,老師要想在平時一一考察孩子的掌握情況,就只能藉助作業來完成,看看孩子在學習上有沒有出現問題。

然而,很多家長不理解這一點,對於老師布置的作業,以為必須讓孩子做全對,才能討老師喜歡。結果,一不小心影響了老師對孩子學習情況的判斷。

家長了解作業真相,不過分干涉,會帶來哪些好處?

1. 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可以讓孩子養成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習慣。

表面上來看,寫作業是一件小事,實際上除了對孩子的學習有幫助外,對孩子的性格形成、注意力培養、意志力鍛鍊等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這一點,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在寫作業時,孩子需要靜下心來坐在椅子上,需要集中注意力,需要用意志力克服其他各種誘惑……

但是,如果不了解作業真相,家長只為了追求結果,而過分干涉或者採取錯誤的輔導方法,會影響孩子各種能力及性格的養成。

父母的各種付出,都容易給孩子幫倒忙。

2. 從家長的角度來看,可以避免限制孩子的思維,培養創新和發散思維。

孩子寫作業出現錯誤,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情。有些家長為了節省孩子的學習時間,會主動幫助孩子講解這些錯題。

本來是好意,但是家長畢竟不是老師,解題思路未必符合孩子的認知。而且經過多年的學習,很多家長的思維也已經固化,用這樣的思維來輔導孩子,也不利於培養孩子的思維培養。

給孩子講題還是好的,我認識一些家長,有的直接告訴孩子答案,有的讓孩子自己在網上查答案直接抄下來。

但是如果家長了解作業的真相,就會鼓勵孩子自己想辦法解題。即使是孩子需要指導,也能和孩子一起查找資料,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的答案。

比起金錢,我們可以給孩子的最寶貴財富,就是思維了。利用作業,培養孩子的創新和發散思維,一舉多得。

3. 從老師的角度來看,了解孩子的真實情況,才能幫助孩子進步。

老師布置作業,是想要考察孩子的學習效果,同時也能起到複習功課的作用。但是如果家長沒有認識到這一點,過多干涉孩子的作業,比如幫孩子檢查、改正錯誤,作業就無法反映出孩子的真實水平。

因為這一原因,老師就容易對孩子產生錯誤的判斷。本來,孩子還有機會重新學習或者鞏固知識,結果,也錯過了。

但是,當家長認識到寫作業的真相,把寫作業的任務重新還給孩子,那麼即使孩子做錯了,也沒關係,只是給了老師了解孩子的途徑。

而且,有了這樣的經歷後,孩子也會印象更加深刻。

如何利用作業的真相,指導孩子寫作業,並且寫出好效果呢?

很多孩子在一開始沒有辦法獨立完成作業,便被貼上「不認真」「沒毅力」的標籤。其實並非如此,孩子只是需要更多的練習而已。

1. 每日3問,動筆前,先和孩子聊聊天。

第一問:今天各科的作業是什麼呀?

之所以問這個問題,是想要了解一下孩子的作業量有多少。這樣做有兩點好處,第一是幫助孩子認識到今天的作業量,不過高也不過低估計;第二是可以對時間有一個預期,也就是說,在時間的掌控上,有掌控感。

第二問:各科作業是體力活還是腦力活?

我在工作時養成了一個習慣,每當有一個新任務時,我總是問自己:「這項任務是體力活,還是腦力活?」

所謂體力活,就是一些操作性的工作,不需要去動腦筋,也不用耗費大量的精力。比如,一些文檔的編輯、整理。

而所謂的腦力活,就是需要我認真思考、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完成的任務。而我通常也會把這些任務安排在精力比較旺盛的時候。

當孩子回到家後,我們最好要求孩子對自己的作業有一個預判,先判斷每一項作業是體力活還是腦力活,再進行下一步。

第三問:今天計劃先從哪一科開始做?

在什麼時間段、做哪一項作業,是比較容易判斷的事情。

如果孩子精力旺盛,就可以先從腦力活開始,做一些需要集中注意力,好好思考的作業;如果孩子精神不濟,就可以先干點體力活,做一些抄寫、繪畫等作業。

2. 制定作業計劃,合理安排學習時間。

通過3個問題,孩子很容易就制定出作業計劃,先後順序也是特別清楚。此時,時間問題就是最先需要解決的。

很多孩子確實是特別拖延,我們就可以給孩子準備一個計時器,以30分鐘為一個時間單位。30分鐘一到,就讓孩子放下筆,好好休息5-10分鐘。

這樣不僅可以讓孩子放鬆大腦,提高寫作業的效率,也能讓一兩個小時的任務,被分解成一塊一塊的,減少孩子的排斥心理。

3. 不干涉孩子寫作業,但要和孩子交流作業感受。

在很多家庭,對於孩子的作業問題,家長都說煞費苦心,所以也出現了監工式陪讀現象。一來希望能督促孩子及時完成作業,二來希望及時發現孩子作業中的問題,及時指正。

但是這種做法經常事與願違,打擾到孩子寫作業。想想也是,如果我們工作時,老闆總在耳邊嘮嘮叨叨,我們也會心煩意亂的。

但不監工不代表不問事,我們在打造輕鬆環境的同時,儘量每天都和孩子討論作業問題,比如問問孩子今天做作業的感受,有沒有遇到什麼問題。

每周,也可以在周末抽出時間,和孩子進行作業復盤:這周寫作業整體上有哪些收穫?有沒有哪些事情分散了注意力?下次可以在哪些方面做得更好?

這些問題,都可以幫助孩子正確認識作業,還不會排斥寫作業。

4. 作業不是懲罰,想方設法把作業變為獎勵。

天生喜歡寫作業的孩子,說實話,我是沒見過。不過,也能理解,人天性都是懶惰的,作業沒有趣味,又耽誤時間,讓孩子反感也是正常的。

所以,很多時候作業對孩子而言,就是一種折磨和懲罰。可是,我們並沒有正視這個問題,反而把作業當成懲罰孩子的工具,讓學習變成了一種負擔。

如果想要保護孩子對作業的興趣,我們可以學習一下電子遊戲的原理,將作業變成一種挑戰,讓孩子通過挑戰獲得更多成就感,得到更多獎勵。

比如,放大作業的獎勵作用,我認識一個媽媽,幫孩子在網上申請了帳號,專門記錄孩子的作業及學習情況,有時還會上傳孩子寫的作文。

這樣一來,作業就不僅是老師布置的任務,還可以被很多人看到,孩子的積極性也大為提高。

作業的作用很大,家長不應付,孩子才能學到更多。希望在新的學期,通過對作業的正確認識,每個孩子都能有所收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f-7YW0BJleJMoPM4LQ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