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閒聊】正面死磕騎兵用長槍,那麼問題來了,正面死磕象兵該用啥?

2020-05-08     看北朝

原標題:【北朝閒聊】正面死磕騎兵用長槍,那麼問題來了,正面死磕象兵該用啥?

倉鼠渣雖然也有從側面戳象腹,砍象腳,斬象鼻之類的方法,但好像大部分戰例里好像都索利用了大象的「性格」 讓大象受到驚嚇而混亂什麼的。

亞爾斯蘭戰記里看過用重弩「平射」殺大象的,還有魔戒3里有騎兵對魔象兵……總覺得不靠譜。

於是就想問有正面死磕象兵的方法嗎?馬其頓方陣的超長槍可以不?

omho我首先想到的是中世紀那一票鐵罐頭,騎著高頭大馬,使用木質硬柄的超長電線桿騎槍,對著戰象正面硬肛。

江南鳴鏑以象對象,雙方騎士手持薩里沙長槍騎著披甲戰象對沖死磕

阿爾法道丁標槍重弩……

szz:動物都怕火,就是這個。

08龍井來一桶:蠍子弩。

葉子魚:火、巨大聲響和刺激性氣味都是對付大象的辦法,明軍還用小炮直射彈丸。

阿青秒蕭峰:扎馬會戰里,西庇阿就是將全軍所有的軍號集中在一起,突然一起吹響,驚散了漢尼拔的象群。

zi_:對付大象辦法很多,我朝的習慣是各種重弩。潘美打南漢的時候,弓弩齊射直接打爆了象兵,大象掉頭逃跑又踩死了己方大批士兵。

深潛者:話說大象在戰場上的死亡率貌似相當高(雖說很多是因為不聽話被自己放處死免得踐踏己陣的)。

如果有什麼辦法能讓大象不顧一切玩命衝鋒的話(貌似遮住眼睛的馬可以?),象軍就可以說不可抵擋了,而且傷亡率也沒比原來怕死時大多少。

羊羽:灌酒嗑藥?不過這樣犧牲清醒意志換來不怕死的同時,大象也會難以控制,到時往哪裡沖就隨機了。

深潛者:有些麻醉品不是讓人不清醒的嘛。這裡只是假想一下如果大象不怕嚇,戰鬥力會有強。

zi_:就是沒啥辦法。另外,古典時期大象很厲害的,但和想像中不同,西方的評論,是大象最擅長的局面是在有步兵配合的時候進行固守。

以及,我不太清楚把馬眼睛蒙起來的流言是怎麼誕生的,但我很負責任地說,騎馬在野地上跑,和趕驢子拉磨有本質不同。

深潛者:大象最擅長的居然是固守?是說用大象以及上面的「箭塔」作為步兵的支撐點用嗎?

蒙眼的流言是說騎兵打算髮動對步兵的一錘子衝擊時蒙眼睛以便於讓馬頂著長矛撞上去。話說騎兵倒底是怎麼對付嚴整、無畏的步兵方陣的?

看拿戰的電影、紀錄片什麼的都是,衝過去嚇一嚇就退回去了,好像沒那個騎兵逼著馬往刺刀上撞。古代也是一樣嗎?

難道重騎兵是沒辦法不考慮損失的硬沖嚴整、無畏的步兵方陣嗎?

zi_:差不多吧,披了鎧甲的大象在受到步兵掩護之後是非常難以被殺死的,然後步兵又可以以大象做支撐點進行戰術運動,非常難纏,至少是當時的古典步兵會覺得非常難纏。

騎兵摧動堅陣有的是辦法啊,比如對角線方向進攻,或者反覆攻擊方陣的兩端,因為方陣的四角,在局部步兵並不存在人數優勢,很容易引發雪崩。

另外,就是征服者威廉和金朝女真人的辦法,一個個攻擊波在對方陣線前橫過,仗著自己的鎧甲更好,進攻位置更高(因為騎馬),反覆折磨一線的步兵。當前排的步兵疲憊不堪需要輪換的時候,就是陣線鬆動容易被騎兵一波帶走的時候。如果一波沒帶走,騎兵就淺嘗輒止,重新開始一波波進攻。反正騎兵的攻擊波本身是可以輪換的,不存在被步兵一波帶走的可能。

萌古大酋長:正如你所說的這樣,冷兵器時代的騎兵就是疆場上的戰爭之神,其最大的價值就是同時代里無可匹敵的戰術機動能力。步兵面對騎兵野戰,為保持軍陣嚴整,只能採取防守和陣前反擊等有限戰術,戰術主動權完全被騎兵掌握在手裡,何時打,怎樣打,都是騎兵說了算。

有蘿蔔還吃菜那這個時候怎麼防止大象受驚亂跑呢,敵人可以用火箭什麼的驚嚇大象啊。

脫殼穿甲彈壕溝障礙拒馬蒺藜優先 野戰時候,鬆散隊形很重要,投射武器很重要。

不要妄想縱深化的密集陣去抵消戰象的衝擊力,不管劍盾還是長槍陣,都沒用,無數血的教訓證明過這一點。

哦對,也別吃飽了撐的以毒攻毒拿戰車什麼的去對撞,加拉太人腦洞打開玩過一次,簡直是狗撞上消防車,慘不忍睹。

作為一種優點和缺點都很明顯的兵種,戰象是很敏感的動物,運用戰象有基本的、程式化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步兵配合;反過來說,對付戰象的辦法也很固定,基本也是建立在步兵的運用基礎上的。

對付戰象除了讓對方落入特殊的圈套(地上埋鐵釘蒺藜,或者用難以迅速機動的弩炮之類大傢伙,就野戰環境來說都是特殊的),正規的方法最有效就是輕步兵上去對射,消耗對方護衛戰象的輕步兵,然後殺傷戰象,戰象皮糙肉厚但也有極限,一旦受傷到一定程度很容易失控打亂全局。說白了就是正面拼蠻力,拿人命、箭、標槍和鉛彈往裡慢慢填。

從戰術上說,戰象的意義就很大了,它作為一個(短時間內)穩固的戰術支點,能夠強行把自己所在局部的作戰節奏降下來。

比如說,對方的步兵結陣被打破了,你追?對方躲到戰象背後重整,你的追擊兵力,尤其是不習慣戰象氣味的騎兵,完全失去作用,對方就能夠重組戰線;你要先殲滅戰象,那可以,但剛才說了,完成這一點沒有捷徑,你只有和戰象及其護衛兵力慢慢耗。從整體來說,你在這個局部迅速打破兵力平衡的意圖就不可能實現了,局部的作戰節奏變得很慢。

從這個角度來說,戰象的威力恰好不在於「快」和「猛」:迅速衝擊的爆發力,而在於「慢」和「穩」。

古典時代用戰象裝逼不成反被日的經典例子,幾乎都是使用戰象的一方,戰象和護衛兵力脫節,同時急躁地追求迅速衝擊擊破對手而導致的,比如在加沙,麥加羅波利斯,帕諾姆斯和扎馬。戰象衝起來把人踩的人仰馬翻的成功戰例,大多只是對第一次遭遇戰象的菜鳥,比如elephant victory里的加拉太人,或者巴基達河之役及更早皮洛士戰爭里的羅馬人。

幾個用戰象充當防禦性、牽制性角色的正面例子:希達斯佩河一役,波魯斯雖敗於亞歷山大之手,但仍表現出相當出色的戰術手腕,他的騎兵和步兵在很不利的情況下,始終和戰象配合良好,戰線的銜接、部隊的重組和輪換相當到位,這一戰印度軍隊表現很值得誇獎。其中步兵、騎兵的重組和機動,基本都是建立在戰象這個支點的掩護前提下的。

伊普蘇斯會戰,擺個肉盾耍流氓的極致,大家都懂。

zi_:越南的悲劇就是,從古典時代到中世紀晚期,中國幾乎一直擁有質量最高的輕步兵,結果就是二征夫人以及南漢的公公們,手裡的象寶寶在箭雨面前過不了三回合。

深潛者:這麼看,在步兵陣亂之前,騎兵其實是停下來與步兵打的唄?並不能頂著步兵長矛犧牲馬匹撞開再蹂躪。得一直磨到步兵動搖後才能從間隙里突進去?

感覺這有點:「戰象」克「重步兵」,「輕步兵」克「戰象」,「重步兵」克「輕步兵」的味道。(這裡的輕重是按武器算的,投擲、射擊類為輕兵種,刀劍矛類為重兵種)

進擊的戰象不是重步兵能硬扛的,只能靠輕步兵的投擲打擊磨殺。但如果戰象有重步兵掩護的話,就能靠重步兵的短促衝鋒驅散打擊戰象的輕步兵。

zi_:不停,而是向右轉,從步兵面前橫過,一直是運動的。

aeolides:又想起火豬陣來了……對付大象這種東西,用火能有很不錯的效果。

步兵陣不亂就各種側擊背沖放風箏,一波沖近了發現對面沒被撼動就立刻調頭撤回換戰術找戰機的事情也是有的,反正對面只是步兵的話肯定追不上……而且古代步兵面對大群騎兵衝來的陣勢,心裡不發怵的沒有……而騎兵方面硬頂著長矛陣上的那種要麼是指揮者腦殘要麼是指揮者對自己太有信心要麼是戰前沒看見對方藏了長矛……一般正常國家沒誰捨得這麼玩,培養一個騎兵可不便宜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T3FC3IBiuFnsJQVeh_6.html